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第二章-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
第二章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任何研究都是从研究问题开始的。教育研究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往往是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则是研究的终点。选择课题就是选择要研究的对象,选择要研究的问题。一、选择研究课题的意义选择研究课题是研究设计的开端。万事开头难,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有了合适的课题,要进一步界定清楚研究问题也相当困难。但是一旦研究问题适当地界定,又有了合适的研究计划,那么以后的研究实施大致就可以顺利进行了。教育研究的过程是问题层出不穷的过程,解决一个问题往往会冒出来十个问题。要发现或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并非是件举手可得的事,常常要经历费尽苦心的探索和反反复复的思考。一般情况下,研究者要了解研究问题可能的来源,然后依据选题的标准,运用适当的选题策略,在众多的问题中发现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课题。提出问题是选择课题的第一步。关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曾有一段精辟的话,他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把提出问题看作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看作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步。选择研究课题需要想象和洞见,而这些因素往往决定了一项研究的最终价值。因此需要研究者集中大量时间用来选择要研究的问题。在科学研究中最糟糕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的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也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当研究者处于没有问题的状态时,首要任务是开拓挖掘研究问题;当研究者处于众多问题包围之中时,主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可研究的问题。二、研究问题的来源从事教育研究,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者不外乎处于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奉命行事,研究问题有些来自上级部门直接下达的研究任务,要求必须完成;二是来自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现实需要,试图通过研究改善实际情况,变革现状;三是来自研究者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研究问题可以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个方面展开:1、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是研究问题的主要来源。通常从教育实践的困难和需求入手,通过观察分析教育现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以教育实践为着眼点来形成研究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将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问题教育研究问题存在于教育实践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问题是层出不穷、永无止境的。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中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直接转化为研究问题。如:当前基础教育实践中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现实中的问题是:学生负担究竟有多重?如何实质性地减轻学生负担?减轻学生负担究竟减什么?怎么减?(2)从教育实践的矛盾、困惑中寻找研究问题当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事物的合理性时,疑问便自然产生,就会在原来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可研究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中究竟是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只有合作没有竞争的教学存在吗?用档案袋方式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合适吗?百分制错在什么地方?用等级制评分真的有利学生的发展?(3)抓住思想中的火花来形成研究问题研究问题并非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产生的,有时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来自灵感,来自突发的联想。如,当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牛顿突发奇想:为什么苹果往下掉,不往上飞?由此产生了研究问题。又如,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错误没有必要去纠正,随着训练量的增加,错误会自然矫正。有些错误必须及时矫正,否则会先入为主,形成定势。产生的研究问题是:错误有哪些类型?哪些错误必须有错必纠?哪些可以听其自然?(4)凭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发现研究问题个人经验是寻找研究问题的最重要的资源,当教育现象与个人经验不相吻合,产生冲突,我们就可以从冲突、不满意、需要改进的地方入手,去发现可以研究的问题。如,有些老师根据经验发现,强化训练有助于迅速提高测验成绩,因此着手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强化训练,来提高教学效率。(5)从有争议的讨论焦点或热点问题上选择研究问题焦点和热点问题是社会大众关注的论题,反映了社会的关心和需求,常常是研究问题之所在。如,人的素质究竟指什么?创造性能教吗?教出来的是创造性吗?2、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形成研究问题的另一个来源。通常从阅读有关理论、文献出发,从相关理论中推演出某种假设、理念、原则,然后再作为问题进行研究。以教育理论为着眼点来形成研究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承袭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探究新的问题原有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冒出来,科学研究就是在不断的解决旧问题和不断的涌现新问题中发展前进,要解决的问题不会是越来越少,只能是越来越多。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有其积极作用,但在教育教学中是否只能给予成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挫折和失败在教育教学中究竟起怎样的作用?正强化和负强化在教育中各有哪些作用?适用条件有哪些?(2)在理论空白处挖掘问题教育研究领域内尚有许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在这些领域中进行挖掘,可以产生很多可以研究的问题。如:学生是怎样学会知识的?学生是怎样理解知识的?如何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知识教学教到怎样程度为止?(3)在理论观点的争议中寻找问题不同的理论观点,有争议的问题本身就给我们提供了互相冲突的对立面,为提出研究问题提供了参照。如: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教会的还是学会的?(4)以反其道而行之来开拓问题当站在一个观点的反面,以走极端的形式来看问题时,常常会打开视野,产生许多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如,当人们都在谈论教师如何教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学生如何学;当大家都在讨论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时,我们可以反过来考虑学校教育中哪些方面不属于素质教育;三十多年前,当人们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天经地义的指标时,前苏联的阿莫纳什维利则提出取消分数的教学。当大家对给差生补缺补差的效果莫衷一是时,前苏联的雷先科娃则在进行让数学学科的差生先学60课时以后要教内容的实验。(5)在阅读理论、审视理论的过程中构思研究问题教育研究问题可以从学术理论推演或验证中得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可以启发研究者构思研究问题的灵感,了解或提示研究问题的方向,为形成研究问题提供参照。教育研究领域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要发现或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研究者从各个可能的来源去寻找、思考,去发现合适的研究问题。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相关的文献资料;教育教学中争论的问题;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等,都是形成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三、选择研究课题的思维策略研究者的科研能力体现在能否发现研究问题上。要发现问题,研究者首先必须对所研究的问题领域有基本的了解,这是从事该项研究的知识基础。第二是要经常关注研究动态的发展,了解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站在研究的前沿。第三应具有不安于现状,求变革的心态。第四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盲目服从。选择课题的思维策略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二条:1、怀疑怀疑是产生研究问题的最简便、最常用的思维策略,怀疑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力。当你对原有的理论、观点、行为的正确性无法作出明确判断时,怀疑便会自然产生。怀疑能引起人们对事物合理性的重新思考,会在原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新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科发展水平越低,值得怀疑的结论越多;实践越是依赖于经验和常识,可信程度也就越低。教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还比较年轻,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展的水平和层次还不高,因此通过怀疑产生新问题的机会很多。例如,大家都知道掌握知识需要不断的强化和重复,要经常复习,这是常识。但是如何强化?如何重复?什么时候重复?需要重复多少次?什么样的重复效果最好?个体之间重复的差异有多大?为什么有些知识无需重复,一次便可记忆终身,而有些知识则要多次重复,甚至重复几十次还是记不住?以上这些问题都是通过怀疑产生的。通过怀疑提出新问题时应考虑怀疑的依据,怀疑的依据可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考虑。从实践着眼,怀疑的依据可以来自经验和事实,当结论与经验不符或结论与事实不一致时,怀疑就会产生;从理论着眼,逻辑则是检验理论合理性的工具,当我们发觉某种理论、观点不符合逻辑,那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此提出怀疑。怀疑是研究人员应具备的思维策略,富有怀疑精神的人往往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品质,而缺乏怀疑精神的人则更相信权威或书本。在教育实践中,当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观测到的事实与现成的理论、权威的观点或大纲的规定相矛盾时,有些人习惯于自责,否认自己的经验,不相信自己的感受,总认为是自己出错,没按要求做,没做好;有些人则会反问:现成的理论、权威的观点、大纲的规定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在形成课题的过程中,更需要的是第二种人的那种思维品质。研究者不应该把现存的现象都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不可改变的;不应该把现有的结论都看作是绝对正确的、无可挑剔的;不应该盲目轻信书本上的观点和权威的言论。要敢于质疑问难,即使是正确的结论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怀疑。通过怀疑提出问题,最终研究结果可能有二,一是证实了怀疑是对的,得出了新的结论;二是证明怀疑是错的,维持了原来的结论。第一种结果当然是理想的、令人满意的,第二种结果虽然怀疑被否决,但否认本身就是科学认识的一种形式,也是研究结果的组成部分。2、变换角度变换角度则是改变原来的思维路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发现新的探索天地,它不以否定原有结论为前提,它需要摆脱以往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知识的影响,另辟蹊径,思维形式为发散思维、横向思维。正如要描述一个建筑物,可以从建筑物的前后左右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描述,也可以深入到建筑物的内部一层一层、一间一间的细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看,会有不同的感受,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会形成不同的问题。以变换角度的方式去观察,去发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大。由于发散思维的不定向性和产生结果的多样性,这种思维策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并且对每一个人都是开放的。一般来说,在课题形成过程中,变换思考角度的基本方向是:向研究较少的、较薄弱的方面转化,向研究的空白点上转化。虽然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基本走向上是根本不同的思维策略,但正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个面一样,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然而二者可以互相补充,发散思维常常产生某种新问题、新想法,对发现问题起决定作用,而逻辑思维则完善、拓展这些新问题、新想法,对确定课题起决定作用。四、选择研究课题的标准选择研究问题的基本准则有三:1、问题必须有价值所选问题的价值表现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理论价值在于有关知识的拓展,能为教育理论增添新内容,如理论的构建、发展、完善,对原有理论的检验或突破等。应用价值在于解决现实问题,用于直接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或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选择问题应根据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需要,选择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上有较大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2、问题必须有新意教育研究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选择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科研选题最忌讳的是无意义地重复别人的研究。选择问题要有新意是指要从新问题、新事物、新理论、新思想、新经验、新方法、新设计中选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从热点上选题;要从独特的角度来看问题,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进行挖掘。所选问题要具有原创性和唯一性。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重复别人的研究通常不能算作科学研究。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总是有所继承,有所借鉴。创新并非要求所研究的一切都是独创的,全新的。选择一个别人未曾研究过的问题是创新;用与别人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同一个问题也是创新;将某个理论、某种方法应用到新的研究领域中去,这还是创新。3、问题必须有可行性所选的问题本身应该是可以研究的,存在被解决的可能性。研究的可行性包括三个方面的条件:(1)主观条件涉及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包括研究者的知识基础、科研能力、实践经验、专业特长、研究兴趣等。从事课题研究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与技术,以及研究的动力——兴趣。凡研究者的知识与能力所不及者,即使与兴趣相符,也须慎重考虑。(2)客观条件涉及研
本文标题:第二章-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5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