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二章人际交往的工具
第二章人际交往的工具2学时第一节语言符号系统一、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基本要求二、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第二节非语言符号系统一、无声的动态二、无声的静态三、辅助语言与类语言案例分析/情境设计与分析:教师提供综合性案例(如学生求职时的情景片段),也可由学生提供综合性案例。或由学生根据相关要求进行综合性情境设计并现场演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情境设计与分析:时间:公务员面试进行时地点:公务员面试室场景:公务员面试。现场一椅居中供考生(假设是一名北京大学的毕业生,面试德州市市政府的某一岗位)坐,对面一排评委5—7人。考生自门口入,就座。评委提问刁钻,问题1:听说你为面试能取得好成绩,事前托关系找了不少人,确实吗?问题二:根据你今天的表现,我认为不能录取你。对此你有何话说?作为旁观者,你如何评价刚才那位考生的现场表现?第二章人际交往的工具人际交往必须凭借一定的载体或者说工具。正如运送货物要用到车、船等工具一样。人际沟通的工具就是一定的符号系统。我们可以把这种符号系统进一步分为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有时也把以艺术形式呈现的交往载体从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剥离出来组成艺术语言符号系统。第一节语言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语言是”由于和他人的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列宁认为”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论民族自决权》)。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也论述了“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离开交际的需要,作为语言符号系统一部分的语音系统就丧失了生命力,这时候语言就仅存于书面形式中或者随着历史的延续而消失,如中国历史上鲜卑族、羌族、纳西族等的语言。据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统计,史前时代人类约有1—1.5万种,现在仅有6000种左右。专家预测,21世纪大约有一半的语言还得消亡。一、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时语言要辞能达意。这是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1.使用规范或普遍认可的语言,不要使用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方言土语或专业性、行业性过强的词汇。如:中央电视台气象预报节目,主持人杨丽说,“为了把气象专业术语变成观众容易理解的语言,我们(主持人)每天都要到会商室来听会商,跟专家一起研究该如何表达”(《西宁晚报》专引自《晚报文萃》1994年第10期)。再如五花八门的方言。例陕西方言短信笑话:①树上各咎着两只巧,一只乖巧一只哈巧。哈巧对乖巧社:“你朝过挪一哈.”乖巧社:“挪不成,再挪奏载哈起咧!”哈巧社:“末四,载哈来饿搂着你。”乖巧害臊滴社:“哈松!”②一个女孩深情地对她的男友说:“锅,垒四轻山袄四六水。”(淮安方言:哥,你是青山我是绿水。)再如“昨天晚上”:如果有人问:“夜来弘杭你奏嘛起来?”许多人会一头雾水,其实这是“昨天晚上你干什么去了?”的平原方言版。昨天--夜来;晚上--弘杭;什么东西--嘛营僧子或嘛玩意儿;棉花--娘花;蚂蚁--米羊。2.语言要适合交往对象,即符合角色规范。包括适合沟通对方的身份、地位、人际关系的性质和亲密程度、各自的经验、知识范围、理解水平、心理需要和交往的目的等。总之,语言使用要有针对性。如德州当地农民卖粮时的“几个零”。3.语言表达要有条理性,层次性。切忌颠三倒四,云里雾里。4.正确使用礼貌词语。(1)招呼词语招呼词语是说话人肯定自己与被招呼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标志。因此,如果见了熟人不招呼,等于告诉对方不愿再和他交往。如何与不同的人打招呼,在不同的语言社会中可能有不同的习惯,招呼的内容也往往不仅仅由语词成分构成,有时还可能伴随语词成分做出各种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可分为交谈型招呼词语和问候型招呼词语两种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1.交谈型招呼词语。这些词语通常由包含具体信息的问答组成。从表面上看,它和一次短暂的交谈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叫做交谈型招呼词语。但是这里的“交谈”并不是真的要获取某种信息,而只是表达说话人的友好和关心。因此,对这种招呼中的提问,既可以就事论事地给予回答,也可以根本不作回答而向对方也提出一个问题。比如,甲乙二人在路上相遇,甲说:“吃了吗?”乙可以说;“吃过了,您哪?”也可以不回答甲的询问而直接问甲“您吃了吗?”从而结束彼此的招呼。当然,也可以向甲回答“我也吃过了”作为结束。由此可见,交谈型招呼与一般交谈还是不同的。因为一般交谈中不回答对方是失礼的。交谈型招呼语多出现在经济不太发达的社会中。因为小规模的生产方式限制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居民往往结成许多内部关系密切的小社群。社群之内交往频繁,而不同社群之间接触很少。招呼词语多用在互相熟悉的亲友之间,其具体内容富有民族、地方乃至行业特点。比如,某些以游牧为生的民族中,招呼词语中往往包括询问对方的牲畜是否平安健壮。俞敏先生则曾经为我们提供了一对老北京人使用招呼词语的例子。他说在北京的猪市大街上,一对朋友见面后,甲扶着自行车问乙:“我大妈(指乙的母亲)好?”同时屈一下双腿,向对方请安;乙马上也回报甲一串“双腿安双腿屈一下膝,叫做双腿安,是老北京人特别是旗人过去经常使用的一种见面礼。”,接着说:“我大嫂子(指甲的妻子)好?”这种招呼词语反映了中国传统中重视亲属关系的特点。旧中国的知识分子别后相见时,往往以“久违!久违!”作为招呼语,而劳动人民则更多地以生活起居作为招呼词语的内容,农民互道“吃了吗?”工人可能说“上班去?”等等。交谈型招呼词语既无固定的内容,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尽管有些人认为汉族人喜欢用“吃了吗?”作为招呼语,其实“上哪儿去?”“工作忙吧?”“身体好吗?”“下班啦?”等等都是经常可以听到的招呼词语。可以说,其内容是五花八门,千变万化,主要随交际双方的社会身份、职业,以及交际场合而有不同。2.问候型招呼词语。和交谈型招呼词语相比,其特点是格式较固定,通用性强,内容简单,只表达问候而不包含任何具体的信息。这类招呼词语多出现在经济发达、不同社群交往频繁,而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的开放型社会中。现代西方大多数资本主义社会中流行的都是这一类招呼词语。比如在说英语的西方社会中,“goodmorning”(早安或日安,依此类推还有午安、晚安等)就是简单而格式固定的一种招呼语。这种招呼语由于通用性强,就不如交谈型招呼语那样使人感到亲切、随便。不同的招呼词语往往反映了使用该招呼语的社会的特点。对比一下日语和英语的招呼词语是非常有趣的。在日本,如果通过介绍与一个陌生人相识时,双方除了相互深深地鞠躬、握手问好之外,往往还会加上一句“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之类的话。而在说英语的社会中,同样情况下,人们或只说“Howdoyoudo”(你好),或是再加上“Verygladtomeetyou”(很高兴认识你)。虽然从字面上看,英语中的“你好”直译出来应该是“你怎么做”,好像与汉语中的“上哪去”“吃了吗”一样具有实际的内容,但是它和交谈型招呼语的根本区别是不可能从字面意思上对它作出回答,而汉语中的上述招呼语是可以用“进城去”“还没啦”作为回答的。所以英语的“Howdoyoudo”与“早安”“午安”等一样属于问候型而不是交谈型。再比较日语的“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和英语的“很高兴认识你”则可以明显地看出日语中还残留了封建社会中依靠亲友互相提携的风俗的痕迹。而在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英、美社会中,个人竞争激烈,人际关系松散,很少用这类话作招呼语。汉族和日本一样,有较长期的封建文化传统,所以在招呼语中也有和日语类似的成分,如“今后您多费心啦!”“请您关照”等等。随着我国近几十年经济的加速发展,社会日趋开放,人际关系扩大并复杂化,不同社群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交谈型招呼语的使用频率有下降的趋势,而问候型招呼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特别是在城市中,已经有不少人见面时只简单地互道“你好!”来代替过去经常使用的交谈型招呼词语。从交谈型招呼语转向问候型招呼语虽然失去了原来招呼语所具有的亲切和随便的感觉,但由于它简单、格式固定、容易学习,是社会发展中人际关系复杂化、生活节奏加快的必然产物,看来是礼貌语言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2)一次交谈中的起首语和结束语.上面讨论的招呼语其实也是起首语的一种,因为两人相遇打过招呼后有可能继续交谈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招呼语也就是一次交谈的起首语。但招呼语又与起首语不同。因为两人打过招呼以后有可能随即分开,而两人之间的交谈有时并不一定以招呼语作为开头。所以这里的起首语专指说话人不只向听话人表示友好,而是表明要开始一次交谈所使用的词语。起首语与结束语都可以从它们借以传递的渠道分为口头的与书面的两种:1.口头的起首语与结束语。这类起首语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为取得发言权而说的词语。这类词语多半出现在比较正式的交际场合。比如在会议上,与会者发言前应该按照会议程序在可以发言的时候,向会议主持人问“我可以发言吗?”对方给予肯定的回答后才可以正式发言。如果是在会议程序上已经安排好了自己发言,发言之前则应把称呼自己的听众作为起首语。在称呼听众的时候,应该把来宾、年高望重的人、妇女放在前面。如果是参加半正式的座谈会、讨论会等,也应在发言前先提出“我可以说几句吗”之类的请求,当其他与会者听到这个请求,安静下来注视提问人就表示共同的许可。如果是在非正式场合,亲朋好友相聚聊天,一个人发言之前往往要用咳嗽一声或身体微微倾向听话人的动作来表示请求发言,这是用伴随语言作为起首语。如果其他人停止了谈话并一齐注视这位发出声响或动作的人,那就表示起首语已经生效,可以发言了。如果别人仍在继续谈话,或是眼睛并不转向这位要求发言的人,那么,起首语就算无效,这位要求发言的人就需要等待别人讲话告一段落时再作发言的请求。通常情况下,打断别人的谈话,特别是抢着发言是不礼貌的。如果必须插话,则应该明确地提出:“对不起,我打断你一下”或是“请原谅,我插一句好吗?”得到讲话人的允许表示之后(如点头或只是把未讲完的话中途停顿)再正式发言。这类起首语也没有固定的词句,总的目的是尊重对方、请求对方给予自己发言权。第二种口头的起首语是对听话人有别的要求(指请求给予发言权以外的请求),比如请他让开,请求他帮助自己等等。这一类的起首语一般都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称呼对方,一部分是“对不起”“请原谅”“劳驾”“借光”之类的固定词语。比如在北京话中应该说“同志,对不起,请你让开一点!”“大妈,劳您驾,到北海坐几路电车呀?”上海话中,惯常用“对勿起”,有的方言则多用“借光”和对听话人的称呼构成这类起首语。为什么要先向听话人道歉再提出自己的请求呢?主要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请求可能给对方增添了麻烦,所以事先表示歉意。使用这种起首语是体贴、尊重听话人的表现。有的场合中,交谈者需要彼此作进一步的了解,比如互通姓名、籍贯,乃至询问对方的职业和其他情况。在我国的传统中,起首语还包括了一整套这类的问答格式:“贵姓?”“免贵,敝姓×,您贵姓?”“府上是……”“您在哪儿工作?”“贵庚多少?”等等。解放以来,这一类起首语已经很少听到了。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外,一般初识者不会询问对方的年龄。但在某些社交场合,陌生者碰到一起,互通姓名、籍贯,乃至询问职业还是比较常见的。上面谈的都是交谈双方面对面的情况,如果是在电话中交谈,情况又有一些不同。应该以“喂,您是哪一位?”作为起首语,不能拿起话筒就问“你是谁?”。不同的民族对于陌生人交谈的内容有习惯上的区别。汉族人可以按照上面讲的情况进行交谈,而在英、美等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年龄、婚姻、收入、体重、宗教在西方都是大家所忌讳的问题,这五个问题和另两个“去哪儿”、“吃了吗”被称为“七不问”,因为这些都属个人隐私。“Haveyouhadyourlunch?”在英语中会被误认为你要邀请别人一起吃饭。英美人寒暄时最频繁的话题通常是天气状况或与天气有关的预测,如,“Whatafineday!”“It’saniceday,isn’tit?”在课文中就有这样一则对话,一位中国姑娘问:“Mrs.Read,howoldareyou?”Mrs.Read:“Ah,it’sasecret!”这些都说明了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交际习惯的差异。但在汉族社会,如果听话人是老人或儿童,询问他
本文标题:第二章人际交往的工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5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