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章传受双方心理实质分析
1传播心理学课程(第二章)教案一、课题:传受双方心理实质分析二、教学要求:本章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认识到研究传受双方心理实质的重要意义,解析传受双方心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并分析传受双方反映客观世界的基本特点。三、教学要点:1.研究传受双方心理实质的重要意义2.脑在传受心理中的作用3.客观现实对传受心理的影响4.传受双方反映客观世界的基本特点四、重点:传受双方反映客观世界的基本特点难点:解析传受双方心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五、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采用理论讲述,课堂提问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尤其是在媒体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方面和传受双方反映客观世界的基本特点方面。学时:6学时六、课堂教学:(一)复习提问1.同学们认为心理是什么呢?2.能否说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心理现象?(二)讲授新课第一节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一.传受者心理实质传受者心理实质是探讨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的本质是什么?传受者的心理产生于人体的哪个器官?源泉在哪里?传受者心理有什么特点。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是指涵盖了大众传播中传受者的心理实质。传授者心理实质——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研究传授者心理实质的重要意义(1)哲学基础传受者心理实质问题为传播心理学提供了贯穿整个学科的主要理论。对全书其它章节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解决一系列问题:2大众传播活动是传受者在心理互动的基础上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这个心理活动产生于何种器官。传受者的脑和神经系统质量对于传播效果有何影响?传播者靠什么来制作媒体内容(新闻、广告、文艺节目、小说等)广告宣传夸大其辞,甚至有意欺骗消费者,还是实事求是为消费者着想?总之:媒介内容是源于客观现实还是源于传播者的主管臆想?从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属于心理实质问题。(2)传者——提高传者职业道德、思想修养、思想方法等问题。“对事业象湖水一样清澈柔美深情,爱憎分明象钻石般坚硬,正义的化身和平的卫士.怒吼时快如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新闻工作上述职业特点,决定了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个人素养(课堂提问)第一,要有一颗冷静而清醒的头脑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第二,要有一腔充满正义的热血。主要表现为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正义感。为了维护党的权威、法律的尊严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有胆有识,无私无畏,做到理直气壮,挺身而出,讲事实,讲真话,讲真理,敢于开展舆论监督。第三,要有一双敏锐而深邃的透视眼。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这是发现新闻和最大限度地发掘新闻价值的基本功力。第四,要有一副善听八方的顺风耳。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新闻记者最致命的忌讳就是偏听偏信,以偏概全。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听觉器官,随时随地做生活的有心人,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掌握新闻线索,丰富自己的信息源和信息库。第五,要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巧嘴巴。新闻采访者还需要善于提问,让被采访者乐于回答,有问必答,敢说真话。这也是采访能否成功的关键,是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必备的采访技能之一。第六、要有一双马不停蹄的铁脚板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报道好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一要把握好时间性,做到以快取胜,越快越好;第七、要有一双乐此不疲的妙手。一是养成随手笔记的职业习惯。搜集资料信息,记录点滴心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第八、要有一颗永不满足的虚心。记者要做“杂家”,是业内同行特别是资深同行们的共识和共行第九,要有一身过得硬的基本功。第十,要有一套严谨而又实用的良好作风。黄远生,中国近代新闻记者。黄远生,江西九江人,原名黄为基,字远庸,远生是他的笔名。1885年1月15日生于“文彩秀发...黄远生以“能想”、“能奔走”、“能听”、“能写”的“四能”记者自勉。(3)受者——提高受者媒介素养(案例分析:电视节目的暴力色情内容;黄色网站等)受者的生理、心理素质对于认知、欣赏媒介内容直接相关。缺少理论思维的人你看不同哲理性强的书刊,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欣赏3不了高雅音乐。虚拟的媒介世界来源于实际的客观世界,用实践检验媒介内容个唯一标准。(4)净化媒体,监督媒体,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传者为获取真实的素材,深入实际,受者对于传者的失误应及时反馈。第二节脑是传受者心理的器官一.脑是人的体内传播的中枢人的体内传播(自我传播)表现在个体身上,是实现大众传播的基础。脑在体内传播中处于中枢地位,离开了脑,任何传播都不复存在。1.体内传播过程是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外:光感、听感、味感,嗅感和分布在体表、皮肤及粘膜的各类感受器。内:心血管壁的机械和化学感受器,胃肠道、输尿管、膀胱、体腔等,还有关节囊、肌腱。传入神经:具有从神经末梢向中枢传导冲动的神经称为传入神经。相当于所有的感觉神经。同时,传入神经由感觉神经纤维组成,其直接接触到灰质的前角。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在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这些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就叫做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的活动可以通过神经纤维直接作用于效应器反射过程是如下进行的: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如果中枢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在实验条件下,人工遥刺激直接作用于传入神经也可引起反射活动,但在自然条件下,反射活动一般都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验,如果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2.体内传播的生理机制研究(1)生理的(2)生化的(3)心理的例,JenSon把智力理解为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并用悬着反应时对其进行间接测量;Humt提出智力是特殊的心理速度(词汇信息检测速度)观众观看电视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具体实验研究得出结论:A:从研究脑电波入手探讨收看电视是主动认知还是被动认知人身上都有磁场,但人在思考的时候,磁场会发生改变,形成一种生物电流通过磁场,形成的东西,就是脑电波。思考越用力,形成的电波就越强。大量的脑力劳动会导致比体力劳动更大的饥饿感。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脑电波。早在1857年,英国的一位青年生理科学工作者卡通在兔子和猴脑上记录到了脑电波图。1924年德国的精神病学家贝尔格真正记录到了人脑的脑电波。产生了脑电图。这是一些自发的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30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δ波,频率为每秒1-3次,当人在婴儿期或智力发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昏4睡状态下,可出现这种波段。θ波,频率为每秒4-7次,成年人在意愿受到挫折和抑郁时以及精神病患者这种波极为显著。但此波为少年(10-17岁)的脑电图中的主要成分。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平均数为10次左右,它是正常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如果没有外加的刺激,其频率是相当恒定的。人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该节律最为明显,睁开眼睛或接受其它刺激时,α波即刻消失。β波,频率为每秒14-30次,当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或亢奋时出现此波,当人从睡梦中惊醒时,原来的慢波节律可立即被该节律所替代。在人心情愉悦或静思冥想时,一直兴奋的β波、δ波或θ波此刻弱了下来,α波相对来说得到了强化,因为这种波形最接近右脑的脑电生物节律,于是人的灵感状态就出现了。在脑电图上,大脑可产生四类脑电波。当您在紧张状态下,大脑产生的是β波;当您感到睡意朦胧时,脑电波就变成θ波;进入深睡时,变成δ波;当您的身体放松,大脑活跃,灵感不断的时候,就导出了α脑电波。我们可以通过潜意识很好地学习大量信息。最适于与潜意识的脑电波活动是以8~12周/秒速度进行的,那就是a波。英国快速学习革新家科林·罗斯说:“这种脑电波以放松和沉思为特征,是你在其中幻想、施展想象力的大脑状态。它是一种放松性警觉状态,能促进灵感、加快资料收集、增强记忆。B:当电视广告呈现300毫秒时,受者的反应达到最大值。二.脑是传授者主体与客体联系的中介(一)脑的中介作用模式(二)传播效果与脑的中介作用第三节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一.“物质状态的世界”是传受者心理的终极源泉(一)客观世界的划分1.波普尔的三分法卡尔波普尔“世界3”理论,把日常的世界划分为三个领域。“世界1”:物质状态:“世界2”:精神心理状态“世界3::媒体世界2.我国的两分法社会学教授沙莲香,把客观世界分为:感情世界和拷贝世界(二)媒介世界是人们直接接触的世界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论家李普曼,1920年发表的《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论著中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人的行为已经不再说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民提示的环境。20世纪90年代,又被斯坦福大学传播学学者巴伦.李维斯和克里夫.斯纳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媒体=真实的生活(Media=Reallife)案例:《楚门的世界》5传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自于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传受者又都同时生活在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的双重环境里。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源泉。在终极意义上,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二.媒介世界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媒介世界构成三要素:媒介实体:以物质形态出现的媒介工具,硬件(报刊、收音机、电视机、电脑、手机、多媒体)媒介符号:以符号形态出现,是信息的载体(文字、声音、图像等)媒介信息:以媒介内容或媒介节目的形式出现,属于软件(节目)1.媒介发展与信息时代媒介形式的变迁: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媒介形式决定了媒介内容。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真正有意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使用的传播工具性质和它带来的社会变革。地球村。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每一种媒介都向我们隐喻着世界的存在方式,都向人类发出一种新的“讯息”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3亿。。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较2008年底增长13.4%,半年增长了4000万;而宽带网民规模则达到了3.2亿,占总网民数的94.3%,较2008年底上升了3.7个百分点。2.媒介符号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媒介符号是媒介信息的载体。也是媒介信息的表现方式。报纸媒介:文字、图片广播媒介:声音符号电视:画面、声音、文字(1).报刊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报刊文字具有滞留性、反复阅读、不受时空限制,可长期保存,具有准确性和逻辑性。经常阅读报纸,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案例: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08年公布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户均年消费图书仅1.75本。传统图书阅读率呈持续走低态势,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降低了14%。至于不读书的原因,49.4%的人归结为“没有时间”,42.8%的人说“没有习惯”。大学生也不例外。《中国青年报》甘肃记者站曾对兰州9所高校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大学生一学期的购书费用不足50元,17%的人几乎一学期不买一本课外书,近30%的学生表示读书最多的时段是在考试前一个月。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趋势。英国25岁以下人群中超过30%阅读电子书,日本手机小说《深爱》销量更是达到250万册。有人开始担忧,网络阅读形式渐成人们的阅读6习惯,可能造成国民思维能力的弱化。(2)广播声音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声音:稍纵即逝、不能重复。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提供真实的感受;广播文化凭借声音魅力可激起听众强烈的情绪情感。一心二用,做背景音乐。音乐节目,故事节目。早在1938年,《世界大
本文标题:第二章传受双方心理实质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60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