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二章夏商周美术(公元前2070?——公元前221年)概述历史文化公元前21世纪前后,一支活跃在黄河中游地区(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名为夏的部落联盟推翻了传统的首领推选制度,确定了世袭王位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王朝的出现:它立官分职、颁布刑法、建立军队、设置监狱。此时产生了最早的历法,使用大批奴隶从事铸铜、制陶、造车等手工业;也出现了货币和商业活动。社会生活盛行鬼神迷信,祭祀活动经常举行。这时候已经有了初步的文字,甚至已经产生了教育的机构,音乐、舞蹈、雕刻等艺术都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容。到了公元前16世纪,人民对于国王夏桀的暴虐统治十分痛恨,这时在东方的一个古老部落在商汤领导下乘机起兵,夏朝灭亡。商代原是以今河南郑州及其附近为活动中心,后屡次迁都,至盘庚时迁都于今天的河南安阳,即后来周朝人称为殷的地方。自盘庚迁殷以后的商代又称殷代或殷商。商代的国家制度、机构都更趋完备,逐步确立了王位的嫡长子继承制。使用大批奴隶从事农、牧、手工业。出现完整的文字体系甲骨文和金文,尊天事鬼的祭祀活动名目繁多、仪式隆重,青铜文化在整个精神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周原先是活动于陕甘一带的古老农业部落,也曾臣服于商朝。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起兵灭商,建立周朝,自此至公元前770年,史称西周;前770年,周平王把国都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时代又以前476年为界,前期称春秋时代,后期称战国时代,至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为止。西周大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册封给宗室、姻亲和功臣,建立诸侯国;诸侯王有权将土地和人民封给卿做采邑;卿也可以再封给士为禄田。诸侯对周王、卿对诸侯、士对卿均要承担从征、纳贡等义务。同时并行的是宗法制,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侯位的制度而形成大小宗区分严密、亲疏分明的宗法秩序。西周农业生产发达,以“井田制”为土地制度;手工业繁盛,史有“百工”之称。在思想文化方面,系统地提出了礼、乐、刑、政一整套统治之术,很注重“礼”的等级关系。文字以金文为普遍的书写形式,重视教育,“学在官府”。2东周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强大,“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汉书.游侠传序》)。春秋时,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称霸中原,史称“中原五霸”;战国时又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逐鹿中原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社会剧烈动荡,“礼崩乐坏”,各诸侯国竞相改革,进入战国时代后更是相继厉行变法,君主直接控制军队、走富国强兵的道路。此期铁制工具已在各行业中普遍应用,私营作坊、私商不断出现,工商业城市呈现出繁华景象。思想文化方面,出现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学术繁荣的局面,儒家、道家等学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核心观念。其他在文史、艺术、科技等各方面,春秋战国时代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美术被认为是夏代文化遗址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有建筑遗址、冶铜、制骨作坊和陶窑遗址,表明了手工业生产已有了较大规模的分工,工艺美术的存在和发展也是不容置疑的。商代手工业更为发达,其中青铜工艺占据了最突出的位置,到商代后期达到青铜艺术的鼎盛期。制陶工艺的新成就是出现了原始瓷器,牙、骨、玉、石、染织等其他工艺也有新的发展。周代初期的手工器物制作多直接继承商代风格,以后又逐渐具有了自己的特色,青铜艺术仍占有主要地位,玉器工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也不断提高。东周时期的青铜器更多地具有清新华美的风格特征和地方文化的色彩,工艺制作的多种方法和器皿的实用性都得到明显的发展。漆工艺在南方各地得到较大发展,制作精巧。这时期的绘画艺术已经走向了独立,壁画、帛画、岩画以及各种器物上的绘画性图象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发挥着独立的功能,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城市建筑在多样化,体量规模巨大、艺术表现力增强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综合起来看,青铜艺术集工艺美术、雕塑、绘画以及书法等美术种类的特征、手法和成就于一身,成为夏、商、周三代艺术成就最集中、最辉煌的代表。第一节青铜工艺青铜器概说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自然铜红铜。在西亚地区发现有约公元前9000年的红铜装饰品,古埃及在公元前四千年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中国新石3器时代晚期也已经有了红铜的使用。但红铜的性能不适宜于制作大型器物。人们后来发现在红铜中加锡、铅等金属,使之成为铜合金,性能更好,于是产生青铜。青铜明显地具有一些红铜所没有的优点:熔点低以及溶液流动性好,便于熔铸;还可以提高硬度和抗腐蚀性能。中国青铜器发源于黄河流域,在新石器晚期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遗址都有发现铜器制品。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物是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类型遗址出土的一件青铜刀,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可以肯定的是,新石器晚期文化已经为青铜器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如青铜器的型制、纹饰、甚至铭文等都可以在新石器晚期的石器、陶器中发现它们的渊源。青铜器的制作大致要经历采择铜矿石、以泥塑制模、分制外范和内范、合范、熔铸青铜液等几个步骤。在先秦的文献中已经有了关于青铜器制作技术的理论认识,如《周礼·考工记》中所谓的“六齐”,便详细记载了青铜合金中铜、锡、铅的不同比例配合,以适合铸造各种不同性能的器物。从青铜器在使用中体现的性质和意义来说,可以把中国商周青铜器区分为礼器和非礼器。礼器包含的品种很广泛,凡是用来体现“礼治”(即政治统治制度、尤其是等级制度)的器物,就是礼器。它们从日常用器转化而来,被用于祭天祀祖、宴享宾朋、赏赐功臣、记功颂德等各种礼仪场合和用途,因而具有了宝贵和神圣的意义;更重要的是,礼器具有明确地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的作用,礼器使用的数量和规模大小是使用者的等级和地位的标志,在西周时代这种特点尤为明显。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藏礼于器”。礼器又称为“彝器”,意为宗庙的常宝之器。一般作礼器用的器具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一种,它兼有国家政权的象征。商周青铜器的学术研究有多种领域,主要有生产工具研究、兵器研究、礼器研究、铭文研究、艺术研究、乐器研究、边远部族青铜器研究、铸造技术研究等等。艺术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造型与纹饰的断代、类别、审美特性和社会功能等。形制与定名商周青铜器,按其使用功能和形制划分,可分为炊煮器、食器、酒器、盥洗器、乐器、兵器、杂器等:一、炊煮器4鼎ding(顶)盛行于商、周,一直沿用到秦汉、魏晋各代。多为三足圆形,也有四足方形。口沿上有双立耳或双附耳,有些有盖。鼎是商周青铜器中数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类。除了作为炊器和盛食器外,同时也是商周时代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使用的最重要的礼器,用鼎的数量多少是等级高低的标志,有严格的规定。鼎也被视为国家王权的象征(见图1)。鬲li(立)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有鬲字,象三空足、分裆之形。在周代铜鬲上常见自名为鬲者。最早出现在商代前期,有无耳与有耳两种,也有分裆与联裆两类。足作袋状,其作用主要是增大受热面积,较快煮熟食物(见图2)。甗yan(演)器形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是一大口盆形的甑,下面是鬲,在甑的底部有箅,可通蒸汽。甑与鬲有合为一体的,也有可以分开的。蒸炊时在鬲中盛水,甑内置食物,鬲下举火烧水而蒸炊(见图3)。二、食器簋gui(轨)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主食,商代中期开始出现,一直使用至战国时期。其基本型制为圆腹,形状似碗,侈口,圈足(见图4)。商、周之际出现方座簋,即在圈足下再加方形座。商周时人进食,并不似今人端碗扒饭(当时虽有筷子,但只用于挟肉食),而是置簋于案,以手抓进饭食,或为簋的块头过大、份量过重之故。簠fu(甫)在古文献中有称作瑚或瑚琏,盛放稻、粱、黍、稷等食物。器形为大口,长方形斗状,器盖与器身的形状、大小相同,上下对称,合上为器盖,分置可成为相同的两器。器盖四周常设有小兽纽,盖、器的两短边均有半环耳或环耳(见图5)。敦dui(对)器形为器盖与器身均为半圆球状,盖与身相合而成圆球形,故有西瓜鼎之俗称。盖与身两侧均有二环耳,有些器身侧为兽面衔环;盖上有三盖钮,身底部有三足,其盖亦可反置而盛食物(见图6)。豆dou(斗)盛放腌菜、肉酱和味品的器具。器形若今之高脚杯(见图7)。“豆”字是典型的象形字。今天所言五谷中的“豆”,先秦时代称作“菽”(音苏),汉代以后才以“豆”取代了“菽”。俎zhu(祖)俎是切肉、盛肉的案子。亦为礼器,常与鼎豆配套使用。俎的形状为长方形案面,中间微凹呈碟状,案下两端有壁形足。匕:bi(音必)匕是挹取食物的匙子。其体呈桃叶形,后有细长扁平的柄。三、酒器爵jue(决)常见形制为深腹,口沿部分别为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尾,5腹侧有把手可执,流与杯口之间有双柱,柱有菌形、帽形(或称为伞形)、龙蛇等多种形状,腹下有三锥形足(见图8)。此定名始于宋代人,但据甲骨文、金文考订,此定名当不误。青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是最早出现的酒器,流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以后基本消失。爵的用途主要是作为温酒器,但在东周时代文献中以爵为饮酒器之统称,并非是指此种铜爵。角jue(决)似爵无流而具两翼若尾者为角,有些有盖,盖有作飞燕形者,用途与爵相同,可能是爵的某种变体。据先秦文献记载,角与爵的容量为四与一之比。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流传的角并不多。其名为宋人所定,现代学者多有指出,另有一种与此种酒器的形制相异的牛角形器才是商周时代真正的角。斝jia(加)似爵而无流无尾(见图9)。先秦时代举行祭祀或飨宴时,于陈设食物之前,用斝盛郁鬯(一种配合香料煮成的香酒)灌于地面,以通神明,同时让宾客嗅到香味。这是一种隆重的礼节。觚gu(孤)饮酒器。形象高杯,长筒状身,细腰,侈口,口部和足部均呈喇叭状(见图10)。盛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以前,商代早期的觚造型体短而粗,后期较细长。有学者认为商后期器口极度外张的觚应用以盛甜酒,以匙舀取而食。觯zhi(至)小而圆的饮酒器(见图11)。商代器口为圆形或椭圆形、侈口、鼓腹较深、短颈、有些有盖、圈足。西周器体渐修长,侈口、无盖;器体也有作方形者。春秋时器身更长,侈口、圈足、无盖,形状类似觚,二者的用途也相近。尊zun(遵)盛酒器。高颈、侈口、粗腹、高圈足;也有口、颈、腹、足均呈方形的方尊,如著名的殷墟中期的四羊方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在汉淮与江南部分地区延续至战国时代。西周中期渐变为束颈垂腹(见图12)。另外,“尊”也作为与“彝”通的共名,指酒、食器等类礼器。觥gong(工)盛酒器。其一般型制为椭圆形腹,前有短流,流多上昂,后有半环形鋬,圈足或四足,有盖,盖作有角兽首形(见图13)。此种器物的定名出自近代学者王国维,他认为有盖者为觥,无盖者则为匜。但其说实有不少疑点,至今学者沿用此说只是约定俗成。青铜觥最早见于商代后期,其盖多作兽首形,西周早期沿习此制,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消失。有的觥在出土时附有酌酒用的勺。壶hu(胡)盛酒器,但也有用于盛水,自商代至汉代流行,但其型制前后有较大变化。商代的壶多有提梁,大体上又分为两种∶宽口、扁圆体、大腹、贯耳,或细颈、有盖。西周的壶多细长颈、圜底、圈足,有盖,有兽头衔环耳;有些壶体作椭方形。春秋6时期的壶作鼓腹长颈形,肩上有两个伏兽(见图14)。战国时代的壶有方、圆、扁、瓠形多种。战国中期以后,圆壶又称为钟;汉代的方壶称钫,扁壶则称钾。卣you(友)或从穿带壶演变而来。在甲骨文、金文中均有“卣”字,在先秦文献中也可见卣作酒器的用途。青铜卣始见于商代前期,在商代后期至西周中期更为流行,在西周晚期逐渐被壶取代。其器形为椭圆,深腹圈足,有提梁,上有带钮的器盖,故又有提梁卣之称(见图15)。另外,作鸟兽形器身者,有些器身型制相同但无提梁者,亦可暂归入卣类。方彝yi(夷)盛酒器。该名称为现代学者所定,未见于古文献记载或古铜器铭文。器形为高方身、直壁或曲壁,平底,下有方形圈足,器身多饰有扉棱;口部有盖、纽,均作起脊屋顶形,似为先秦时代宫殿建筑的模写(见图16)。有些两个方彝并联为一体,称偶方彝。盛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商代的方彝多直腹,西周早期腹部以下渐趋鼓出,中期两侧增设象鼻形耳部。到春秋初期还有少量方彝存在。盉he(和)主要用于盛水,与其它酒器配合使用,用水以调
本文标题:第二章夏商周美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63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