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章家畜常见寄生虫病
第二章家畜常见寄生虫病一、猪蛔虫病猪蛔虫病是由猪蛔虫寄生于猪小肠所引起的一种线虫病。蛔虫能使仔猪生长发育不良成为“僵猪”,严重的可引起死亡。成年猪多半为带虫者。1.病原及流行病学病原为猪蛔虫,主要侵害2~6月龄仔猪。猪由于采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包括生的青饲料)和饮水而感染。母猪的乳房容易沾染虫卵,使仔猪在吸奶时受到感染。2.临床症状患病动物咳嗽、呼吸快,体温略有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异嗜,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被毛粗乱,有的生长发育受阻,成为僵猪。蛔虫寄生于小肠,引起小肠出血、粘膜溃疡、坏死等病灶,当数量多时可引起肠梗阻和肠穿孔。成虫常钻入胆道,引起胆道阻塞,导致猪出现腹痛、黄疸等症状。蛔虫幼虫移行,造成肝脏出血和坏死,肝表面形成星状白斑,称“乳斑肝”;幼虫移行也易引起蛔虫性肺炎,肺有大量点状出血。3.诊断根据猪咳嗽、消瘦、贫血等临床特点,结合粪便检查发现黄褐色有花边状虫卵即可确诊。4.防治(1)预防首先保持饲料和饮水清洁,经常清扫猪粪,堆积发酵后利用,防止虫卵污染饲料和饮水。若用植物青藤喂猪,一定要洗净再饲喂。其次进行预防性驱虫,育肥猪3、5月龄各驱虫1次,种公猪每年至少驱虫2次,母猪产前1~2周驱虫,仔猪断奶分养时驱虫,后备猪配种前驱虫,新引进猪驱虫后再合群。(2)治疗可选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左旋咪唑,按8~15mg/kg体重,配成水液肌肉注射或一次混料饲喂。伊维菌素、阿维菌素,0.2~0.3mg/kg体重,皮下注射,隔7天再用药一次。驱蛔灵(枸橼酸派嗪),按0.3mg/kg体重,拌入饲料一次性喂给。二、犊牛新蛔虫病犊牛新蛔虫病是由牛新蛔虫寄生于犊牛小肠的一种线虫病。主要引起肠炎、腹泻和腹部膨大等症状,是造成犊牛死亡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1.病原及流行病学病原为牛新蛔虫成虫,寄生在5月龄以下犊牛小肠中。成年牛多是幼虫在内部器官组织中移行阶段寄生,少见有成虫寄生的情况。母牛吃了被感染性牛新蛔虫卵污染的饲料、青草或饮水而感染,幼虫在母牛体内移行,一部分经胎盘传给胎儿,一部分经乳汁传给犊牛。幼虫在犊牛体内发育为成虫,引起犊牛发病。2.临床症状被感染犊牛0.5~3月龄期间症状最严重,主要表现为畜体虚弱消瘦,精神萎靡迟钝,后肢无力,站立不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和腹泻,有时泻粪中含有血液、有特殊恶臭味。有时泻粪中有新蛔虫成虫虫体。犊牛腹部膨大,口腔内发出臭的气味。体温、心跳、呼吸一般正常。3.诊断根据犊牛软弱无力,腹泻、初排黄白色干粪,后排腥臭带黏液稀粪,腹部膨大等特点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在粪便中检出虫卵或虫体。4.防治(1)预防加强环境卫生管理,许多犊牛是带虫不显症状者,但其排出的虫卵可以污染环境,导致母牛感染。对怀孕母牛进行预防性驱虫,在母牛临产前两个月,使用左旋咪唑,杀灭其体内潜伏的幼虫,防止侵害胎牛。犊牛出生后15~30天进行第一次预防性驱虫,再过一个月进行第二次预防性驱虫。(2)治疗左旋咪唑,按8~15mg/kg体重,一次口服或肌肉注射。丙硫咪唑,10~20mg/kg体重,一次口服。伊维菌素,按0.2~0.3mg/kg体重,一次皮下注射,隔7天再用药一次。芬苯哒唑,5~10mg/kg拌料给药。对腹泻脱水犊牛,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100~250mL、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1000mL,一次静脉注射。三、牛羊肝片吸虫病牛羊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牛和羊肝脏胆管中的一种吸虫病,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发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1.病原及流行病学病原为肝片吸虫,该病的发生需要有中间宿主椎实螺和水的环境,牛和羊主要通过吃到被肝片吸虫幼虫(囊蚴阶段)污染的饮水或水草而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脱囊,一部分童虫穿过肠壁,到达腹腔,由肝包膜钻入到肝脏,经移行到达胆管。另一部分童虫钻入肠粘膜,经肠系膜静脉进入肝脏。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急性型肝片吸虫病主要发生于夏末和秋季,多发于绵羊,主要是由于短时间内随草吃进大量囊蚴所致。患畜食欲大减或废绝,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偶尔有腹泻,通常在出现症状后3~5天内死亡;慢性型肝片吸虫病多发于冬、春季。肝片吸虫以牛羊的血液、胆汁和细胞为食,并分泌毒素,造成牛羊渐进性消瘦、贫血、食欲不振、被毛粗乱,眼睑、颌下水肿,有时也发生胸、腹下水肿。后期卧地不起,最后死亡。牛羊肝片吸虫病主要病变在肝脏,表现为肝脏肿大,实质变硬,胆管增粗,常凸出于肝表面,胆管内有磷酸(钙、镁)盐等沉积,用刀切有沙沙声。3.诊断根据牛羊渐进性消瘦、贫血、食欲不振等临床特点及曾在池塘或其他有水草的地方放牧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从粪便中检出虫卵。4.防治(1)预防预防性驱虫,针对急性病例,可在夏、秋季选用三氯苯唑(肝蛭净)等对童虫效果好的药物。针对慢性病例,全年可进行两次驱虫,第一次在冬末初春,由舍饲转为放牧之前进行;第二次在秋末冬初,由放牧转为舍饲之前进行。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利用兴修水利,改造低洼地,使螺无适宜的生存环境。大量养殖水禽,用以消灭螺类。也可采用化学灭螺法,用1∶50000的硫酸铜或氨水、生石灰等。保证饮水和饲草卫生,最好饮用井水或清洁无污染的流水,将低洼潮湿地的牧草割后晒干再喂牛羊。(2)治疗硫双二氯酚(别丁),60~100mg/kg体重,口服。溴酚磷(蛭得净),牛12mg/kg体重,羊16mg/kg体重,一次口服,对成虫和童虫均有良好的驱杀效果,可用于治疗急性病例。丙硫咪唑(抗蠕敏),牛10mg/kg体重,羊15mg/kg体重,一次口服,对成虫有良效,但对童虫效果较差。在使用驱虫药同时可配合应用中草药验方调节机体免疫机能,增加抵抗力:贯仲20g、槟榔30g、木通20g、泽泻15g、龙胆草30g、苏木30g、赤芍35g、茯苓25g、甘草25g。苏木先用开水浸泡,变成红色之后弃渣剩汁水,槟榔先用冷水或温水浸泡半天。把以上诸药混合(但切忌用金属器皿一同煎煮)水煎弃渣取药液一次给患牛灌服,每隔两天投服1剂,服用2剂【】[万萍,吴周水.中西兽医结合治疗牛肝片吸虫病[J].中兽医学杂志,2008,4:17]。四、姜片吸虫病姜片吸虫病是由布氏姜片吸虫寄生于猪、人、兔等小肠内的一种人畜共患吸虫病。1.病原及流行病学病原为布氏姜片吸虫,猪发生姜片吸虫病主要是由于吃入被姜片吸虫的幼虫(囊蚴阶段)污染的水生植物如水浮莲、水仙、满江红、浮萍等而感染。囊蚴进入猪体内约需3个月发育至成虫,虫体在猪体内的寿命为9~13个月,在人体内的寿命可达4年以上。2.临床症状猪感染后出现食欲减退,眼粘膜苍白、消瘦和发育不良,被毛稀疏无光泽,粪便稀薄,混有粘液,有的猪出现体温略有升高,而精神状况良好。3.诊断根据曾给猪生喂浮莲、水仙、满江红、浮萍等水生植物,猪只贫血、消瘦,营养不良,被毛粗乱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从粪便中检测出虫卵。4.防治(1)预防在流行区,应加强粪便的管理,可堆积发酵杀死虫卵。不生喂(食)水生植物,青饲料应加热杀灭囊蚴或经青贮发酵后喂猪。在每年秋末冬初比较干燥季节,挖塘泥积肥,晒干塘泥,以杀灭螺蛳。低洼地区,塘水不易排尽时,选用2~10mg/kg的硫酸铜,0.1%的生石灰灭螺。每年春、秋两季对猪只驱虫。(2)治疗敌百虫,80~100mg/kg体重,一次口服。吡喹酮,按30mg/kg体重,一次口服。氯氰碘柳胺钠,按5~10mg/kg体重,口服或皮下注射。硫双二氯酚,剂量为60~100mg/kg体重,混在少量精料中喂服。硝硫氰胺,按10mg/kg体重,一次口服。五、肺丝虫病肺丝虫病是由肺丝虫寄生在家畜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而引起的寄生虫病。1.病原及流行病学病原为肺丝虫(牛羊为网尾线虫,猪为后圆线虫),寄生在牛、羊和猪的支气管里,成熟后产下虫卵,咳嗽时可把虫卵咳出,再咽入消化道,孵出第一期幼虫后,随粪便排出。肺丝虫幼虫,爬到草叶上,牛、羊吃草时把它吃下而感染。猪肺丝虫被蚯蚓吃入,在蚯蚓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猪吞食了带有感染性幼虫的蚯蚓或由蚯蚓体内释出的感染性幼虫遭受感染。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牛主要症状是频繁咳嗽、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可视黏膜苍白、下痢等。特征症状是病牛将头颈部伸向前方,张口伸舌,好像要吐出异物那样连续不断地咳嗽。羊感染肺丝虫后,表现为咳嗽,被驱赶和夜间休息时咳嗽最为明显,在羊圈附近可以听到羊群的咳嗽声和拉风箱似的呼吸声;患羊常从鼻孔排出黏液分泌物,干涸后在鼻孔周围形成结痂;患羊常打喷嚏,消瘦,被毛枯干,体温一般不升高。猪群感染肺丝虫后的典型症状是咳嗽,先是个别猪发作,之后常成群发作。猪被驱赶和夜间休息、早晨出圈时咳嗽更为明显,患病猪常从鼻孔排出黏液分泌物,干涸后在鼻孔周围形成结痂,经常打喷嚏,呼吸困难,体温变化不大,饮食正常。对肺丝虫病死亡家畜剖解,可见肺表面稍隆起,呈界限分明的灰白色局限性气肿区和暗红色突变区,触诊时有坚硬感,切开气肿肺脏,从可挤出大量泡沫样液体及乳白色线状虫体。3.诊断根据患病猪、牛和羊表现为咳嗽,体温不升高,以及猪场有蚯蚓出没等特点,考虑是否有肺丝虫感染的可能。用幼虫检查法在粪便、唾液及分泌物中发现第一期幼虫即可确诊。4.防治(1)预防保持牧场清洁干燥,防止潮湿积水。猪舍内最好铺设水泥地面,猪的运动场,疏松泥土要夯实或还填沙土,造成不适宜于蚯蚓孳生的环境。对羊采用计划性驱虫,一般由放牧改为舍饲以后进行一次驱虫,使羊只安全越冬,在一月至二月初再进行一次驱虫,驱虫时集中羊群数天,以加强粪便管理。(2)治疗左旋咪唑,按每8~l5mg/kg体重喂服或肌注。丙硫咪唑,按10~15mg/kg体重喂服。甲苯咪唑,按10~20mg/kg体重,混在饲料中喂服。氟苯咪唑,按30mg/kg体重混饲,1次/天,连用5天。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按0.2~0.3mg/kg体重皮下注射。六、牛羊脑包虫病脑包虫病,又称脑多头蚴病,是由脑多头蚴寄生于牛羊大脑和脊髓所引起的一种绦虫病。它是危害绵羊和犊牛的严重寄生虫病,尤以两岁以下的绵羊易感。1.病原及流行病学病原为多头带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多头带绦虫在终末宿主犬、狼等的小肠内寄生,其孕节脱落后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虫卵污染饲草及饮水等,被牛、羊吞食,六钩蚴在胃肠道内逸出,随血流被带到脑脊髓中,经2~3个月发育为多头蚴引起牛、羊发病。犬、狼等吞食了含有多头蚴的牛羊大脑,多头蚴在肠道内发育为成虫。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前期症状以羔羊的急性型最为明显,感染初期,表现为体温高,患畜作回旋、前冲或后退运动。有时沉郁,长期躺卧,脱离畜群。后期症状典型症状为“转圈运动”,所以通常又将脑包虫病的后期症状称为“回旋病”。其转圈运动的方向与寄生部位是一致的,即头偏向病侧,并且向病侧作转圈运动。多头蚴囊体越大,动物转圈越小。对侧视神经乳突常有充血与萎缩,造成视力障碍以至失明。囊体大时,头骨,骨质变薄,松软,甚至穿孔,致使皮肤向表面隆起。剖检可在患病羊脑部发现泡状包囊,包囊半透明,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囊壁上有许多米粒大小原头蚴。3.诊断在流行区里,可根据其特殊的临床症状、病史做出初步判断。寄生在大脑皮层时,头部触诊可判断出虫体的位置。4.防治(1)预防只要不让犬吃到带有多头蚴的羊等动物的脑和脊髓,则此病即可得到控制。患畜的头颅脊柱应予烧毁。有多头绦虫的犬必须驱虫,对野犬、豺、狐狸等终末宿主应予猎杀。(2)治疗根据包囊的所在位置,用外科手术将头骨开一圆口,先用注射器吸去囊中液体,使囊体缩小,而后摘除之。可选择以下药物进行治疗吡喹酮,按50mg/kg体重,1次/天,连用5天。丙硫咪唑,按15~20mg/kg体重,一次口服。七、猪细颈囊尾蚴病细颈囊尾蚴病是由带科泡状带绦虫的幼虫阶段—细颈囊尾蚴(俗称“水铃铛”)寄生所引起的绦虫病。成虫寄生在犬、狼等食肉兽的小肠里,幼虫寄生于猪、黄牛、绵羊、山羊等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的肝脏浆膜、网膜及肠系膜等处,严重感染时还可进入胸腔,寄生于肺部。1.病原及流行病学病原为泡状带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成虫泡状带绦虫寄生于犬、狼等食肉兽小肠。成虫在小肠内产出虫卵,随粪便排出后,被猪、牛、羊食入,在消化道内逸出六钩蚴,钻入肠壁随血液到达肝实质,然后移行到肝表面
本文标题:第二章家畜常见寄生虫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64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