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
1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教学时数]4学时[目的和要求]了解:(1)了解幼儿文学的文类特征(2)了解幼儿文学承担着对幼儿进行认知教育的特殊功能(3)了解幼儿文学最早是由成人读幼儿听的文学掌握:(1)幼儿文学认知教育的特殊功能(2)幼儿文学的游戏性,它既体现在幼儿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上,也体现在其操作性上(3)在幼儿文学的艺术构成中,文学文本是最为基础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幼儿文学的游戏性所体现的是一种富于意味的游戏精神[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学习提示]幼儿文学承担着对幼儿进行认知教育的特殊功能。对于幼儿文学认知性的认识,包含了对于其教育性于文学性关系的正确理解。幼儿文学的文本及其阅读方式都体现了韵律性的特征。幼儿文学最早是由成人读幼儿听的,但随着幼儿的成长,其阅读方式也需要完成从“听”向“读”的过度。幼儿文学与游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它既体现在幼儿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上,也体现在其操作性上。幼儿文学的游戏性所体现的是一种富于意味的游戏精神幼儿文学是一种超越单一语言文本的文学样式,它存在于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游戏,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交织与综合中。在幼儿文学的艺术构成中,文学文本是最为基础的。第一节幼儿文学的认知性认知性是幼儿文学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它有别于其他文学门类的特征之一。幼儿文学首先不是纯粹审美的文学,而是一种“教”的文学,幼儿文学有必要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合他们阅读的图像和文字读物,帮助他们更方便地进入与世界最初的交流中。一、幼儿的认知活动在心理学上,认知的概念指的是“那些使头脑中产生认识的内部处理过程及结果”。对幼儿来说,除了满足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之处,认识周围的世界,并逐渐掌握参与这个世界的行为能力,是他的生活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新出生的婴儿身上携带有来自人类集体以及家族的某些特殊的遗传基因,这些基2因像一些有待唤醒的种子,须在社会文化的环境下逐渐“孵化”。在此之前,幼儿对自己刚刚来到的这个世界的认识完全是零,他的心智也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因此,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将儿童的心灵比喻成一块“白板”。“白板”上将写下些什么,完全有待后天的教育。这一比喻凸显了儿童身心的可塑性质,更凸显了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重大意义。对于大部分个体来说,0-6岁的幼儿期是一个关键的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年幼的孩子将从零开始,逐渐获得对周围的事物,语言,概念等的基本认知,这一认知学习的程度和框架模式,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孩子接下去的成长发育过程。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孩子具有十分积极,强大的吸收能力,他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而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有助于促使他在接收到各类认知信息时,能够迅速将其同化入自己正在建立的知识结构中。幼儿期认知教育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这一时期幼儿认知活动的特征。虽然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认知发展程度上有所差异,但总体说来,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认知活动通常会表现出以下特点:1.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能力较低幼儿比较易于认识具有直观性的真实物体,图像等,但尚未更多地发展起对事物或概念的抽象认识与推演能力。因此,年龄越小的幼儿,在认识和理解外物时,越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能够发展出一些简单的概念演绎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比如简单的因果关系的推理,但其前提是这些活动是在他们所熟悉的具体的日常生活的情景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抽象认知活动,仍然离不开生活具象的支撑。“通常认为成年人的更依赖语义(意义)表征,而儿童更依赖于知觉表征”,年幼的儿童尤其如此。由于幼儿的注意力十分有限,在认知活动中,具体形象的材料(如模型,图片)等也可以帮助吸引和集中他们的注意,从而方便认知活动的展开。2.认知活动以自我为中心,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泛灵思维的特征幼儿对外物的认知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自我中心的特征,即幼儿倾向于将自己的思维,感觉和意图添加到所有其他生物或没有生命的物体上,从而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泛灵思维现象。比如一个三岁的孩子,当他看到一把小椅子摔倒的时候,有可能会在扶起椅子的同时,为它揉一揉“痛处”。这个动作的发生除了有模仿成人世界的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孩子自我感受出发,认为椅子摔倒时也会“痛”,同样,当一位父亲问4岁的孩子“小河为什么流动”时,孩子的回答是“因为它有生命的,它想这样做”,这也是同样的道理。出于这个原因,幼儿具有一种倾向于接受奇幻思维的认知特征,他们通常十分乐观于接受这样一种解释事物的诗性方式:太阳出来了,云层不见了,因为太阳对云感到很生气,所以把云赶跑了。太阳和月亮玩躲猫猫的游戏。太阳一出来,月亮就躲起来了。月亮出来的时候,太阳就躲起3来了。3.以单一的线性理解和记忆为主,尚不具备对复杂事件的认知把握能力。一位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在谈及儿童的认知特点时,举了这样一个儿童记忆和语言使用的例子:假设你去问一个6岁的孩子,让她告诉你去动物园的经历,她也许会这样说:“我想想。首先,我们上了一辆大车,接下来我们就看见了大象,嗯,大的北极熊,嗯,猴子,嗯,接着我拿冰淇淋蛋卷,嗯,回家了。大部分幼儿对于事件的理解和记忆都停留在简单线性模式上,这也对幼儿的语言结构产生了基础性的决定作用。略显复杂的事件或语言的语法在最初进入幼儿的认知结构时,通常会有一定的障碍。幼儿认知活动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幼儿认知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幼儿接受特征出发创作的幼儿文学,自然而然地成为幼儿期认知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二、幼儿文学的认知特征与读者年龄段相对较高的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相比,幼儿文学与认知教育之间有着更难以割断的密切“瓜葛”,因为严格说来,幼儿的文学接受活动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同时成为一个对幼儿实施认知教育的过程。而且很显然,在幼儿认知教育方面,幼儿文学有着其他形式的材料所无法替代的优势。首先,幼儿文学作品通常是以幼儿易于接受的图像或者形象的语言来组织的,例如一个篇幅短小的韵文或散文作品,通过运用奇妙的语言声韵,幼儿文学作品能够将特定的认知对象化入一则新奇有趣,易记易诵的儿歌,或者一个简单而引人入胜的故事,它可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游戏快乐中形成知识,达到认知目的。与此同时,任何幼儿文学作品都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潜移默化的语言认知学习的语境。其次,幼儿文学善于用贴近幼儿理解能力的形象化的方式,来解释或者呈现某个特定的知识对象,比如事物的名称,概念,性质等。它能够帮助幼儿在具象思维的语境中获得认知,并学会接受和识别抽象的概念与符号,从而逐渐发展出抽象思维的能力。幼儿文学常用的童话手法十分符合幼儿思维中某种泛灵倾向,因而易于让幼儿读者感到亲近和便于理解。从幼儿文学的创作事实来看,大量看上去难以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直接解释清楚的知识,都曾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得到生动的说明和传达。最后,幼儿文学的中心之一是故事,很多时候,它是通过对于一个简单,连贯,合适,生动的叙事过程的表现,来为幼儿读者提供关于世界和生活的各种认识的。它向幼儿期的孩子反复展示,一个事件是如何在一种语言的组织下,得到比较完整和有秩序的呈现的。这样,在孩子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故事已经在他们心中种下了“逻辑结构的种子”(姜尼·罗大里)。与此同时,它也为幼儿读者准备了丰富的角4色扮演的可能。在皮亚杰的儿童心理研究中,采用游戏方式的“角色扮演”行为2—6岁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幼儿文学的故事则为这样一种扮演提供了比普通游戏更富于想象力,更为丰富多彩的素材,也提供了比游戏更广泛的认知内容。“从孩提时候开始,故事伴随着我们成长,故事让我们认识世界,分辨美与丑,善与恶。了解对和错的道德抉择。”同时,由于这种扮演是在符号的层面上展开的,它将有助于在无形中提升儿童对符号活动的认知和掌控能力。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各种题材,类型的幼儿文学作品提供了包括语言与符号,名称与概念,情绪与行为方式等多个层面的认知内容1.语言的符号认知早在幼儿开始说话之前,成人朗诵儿歌所发出的富于音乐感的声音,以及他们朗诵故事时所采用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潜在的语言能力培训。从幼儿开始学习语言起,除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词汇和句子之外,大量由成人朗诵或讲述给孩子的幼儿文学作品,成为了他们早期语言发展阶段的自然模仿对象。这种阅读帮助孩子储存下一个愈益扩充的词汇和句式的“心理词典”,并在反复的语言听说训练过程中,不断地激活幼儿大脑皮层的语言知觉脉冲,使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广度,深度和敏感度不断得到相应的提升。应该说,任何幼儿文学作品都是一种语言认知的材料,它们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2.名称与概念认知幼儿文学的一大任务,是向幼儿读者传递关于事物名称和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认知。许多以民间童谣流传下来的儿歌,就包含了对于大量日常生活中事物名目的吟唱,其中包括日月星辰,风月雷电等自然现象,也包括关于各种动植物以及人间节气等的基本知识。在创作儿歌中,这种围绕着特定事物的赋写而设计的吟唱,仍然是十分常见的手法。与此同时,幼儿文学作品常常用来向孩子传授关于一些基础性的抽象概念,比如数字,色彩,空间(方向),时间等等。以美国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李奥尼的图画书《小蓝和小黄》为例。这本图画书讲述小蓝和小黄两个好朋友一起玩耍,而这两个好朋友其实是蓝色和黄色的两个色块。因为玩得太要好了,两个朋友互相染上了彼此的颜色,变成了绿色,以至于爸爸,妈妈都不认识他们了。在这本图画书的故事里,就同时包含了对于颜色的概念以及不同色彩之间变化关系的认知。3.情绪和行为认知如前所述,幼儿文学的故事能够为幼儿提供特殊的角色扮演的场所。在这样的角色扮演体验中,幼儿可以获得对于他所曾经经历过或者将会经历的情绪和行为的认知,比如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我情绪,行为方式的认知。由英国作家希亚文·奥拉姆编文,日本插画家北村悟绘画的图画书《生气的亚瑟》,就是一部表现儿童生活中愤怒情绪的作品。作家用夸张而又幽默的手法来表现男孩亚瑟的愤怒,亚瑟因为看不成电视而感到委屈,生气,他的愤怒化作乌云雷电,冰雹狂风,甚至引发了一场“宇5宙大爆发”,但是最后,当亚瑟一个人“坐在火星的碎片上”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生气的原因了。书中亚瑟“生气”的情绪或许令许多孩子都感同身受,但与此同时,故事各处充斥的幽默感和结尾那个故作轻描淡写的提醒,也会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份情绪的滑稽之处,从而领悟到如何适当地处理它。幼儿与我们这个世界相处的时间还不长,这里发生的许多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他来说有可能意味着因陌生带来的不安,紧张或慌乱,在某种程度上,幼儿是孤独,他迫切地需要通过故事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还有许许多多和他一样的孩子,面临着与他相似的生活情境,体验着与他相同的情绪感受。而观察和认识这些故事里孩子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能够帮助现实中的幼儿获得对于合适的行为方式的积极认知。三、幼儿文学的认知性与文学性一般来说,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一种广义上的认知功能,但幼儿文学是其中唯一一个明确将认知的需要看的与文学的考虑一样重要,有时甚至更为重要的门类,这一现象本身有着客观层面的原因。从幼儿文学的读者对象来说,年幼的孩子有必要通过各种幼儿文学作品,来认识这个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世界,尤其是在面向0-3岁幼儿读者的大量幼儿文学书籍中,对于一种特定的认知目的的考虑,往往成为这些作品最基本的一个创作动因。从幼儿文学自身形态来看,由于受到题材,形式,语言,精神表现等层面的多重制约,幼儿文学的一般文学性追求也要受到很大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是一种还来不及与多少文学规则打交道的文学门类。比如,成人文学甚至少年文学中常用的语言陌生化的写作手法,在幼儿文学中完全行不通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文学仅仅是一种承担认知功能的权宜性的文学样式。我们必须承认,很多时候,一个幼儿文学文本的全部作用就是向幼儿传递某种生活的知识,比如许多一般的字母书,概念书,等等。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历史上,总有一批幼儿文学作品在这样的认知传递过程中,以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展示和构建着幼儿文学自己的特殊美学。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一些承载着知识的,适合儿童理解的简单语言结构体,而且同时成为一个具备文学所特有的富
本文标题: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65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