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案例1:认识是什么观点1柏拉图的“回忆说”回忆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论证他的理念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学说。柏拉图认为,人的感觉只能认识有变化生灭的、不真实的现实事物,而不能认识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为什么人能够通过回忆来获得知识呢?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灵魂中原本已经具有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是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生之时忘记了。在人出生以后,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人们便回忆起和这些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正如看到一个人的肖像或他用过的物品时就能够回忆起这个人一样,人通过美的花、美的人等具体的荚的事物,便回忆起绝对的完全的美的理念。柏拉图在对话《美诺篇》中以一个童奴为例,说这个童奴虽然从来没有学过几何学和数学,但通过诘难和启发,却能解答几何学的难题,由此证明:这些知识本来就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是需要通过辩驳和诘难才能回忆起来。观点2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蜡块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是感性灵魂的一种机能,它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正如蜡块一样,当刻有图纹的金属作用于它的时候,它接受的是印纹而不是金属本身。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灵魂有认识的能力,但自身不会产生知识,感觉和思维都是在外部对象作用下发生的。蜡块说的意义在于它肯定了人类的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观点3洛克的“白板说”约翰·洛克(JohnL。cke,1632—1704)是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人物,然状态说”、“社会契约论”的提倡者,著有《政府论》、《论宗教宽容》、类理智论》等。在认识论上,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洛克反对当时盛行于欧洲哲学界的天赋观念论。他认为,天赋观念不仅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而且也是不可能的假设。天赋观念论的主要理由之一是认为一些观念和原则是全人类普遍同意的,洛克批评说,即使足以证明一些观念和原则是人类普遍同意的,也不能证明它们是天赋的,它们很可能缘于其他的途径,更何况根本没有什么全人类普遍同意的与生俱来的观念和原则。天赋观念论用以作为根据的上帝观念并非人人都有,也并非是天赋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学习中,在神学蒙昧教育中才获得的。洛克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他说:“人的心灵天生就好比一块白板(tahularasa)——不是白颜色的板,而是空白的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人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一样,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印象。”“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洛克把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念的外在来源,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是“内部感官”,是心灵反思内部活动而获得的观念。洛克还将物体的一切性质分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前者指物体的大小、广延、可动等;后者指由第一性的质所派生的、使他物发生变化的能力以及在我们感官上产生颜色、声音、气味、滋味和冷热、硬软等感觉的能力。他认为,物体的第一性的质是客观的,是“实在的性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二性的质是物体在人心中造成的不同于第一性的质的性质,是凭借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的能力在人的心灵中引起的观念,它在物体中并不存在“原型”。洛克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表明他坚持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但把反省也视为知识的一个来源,则表明了其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不彻底性。洛克的“白板”说奠定了近代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成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源泉。洛克的哲学思想对贝克莱的经验唯心主义、休谟的不可知论经验主义以及康德的“批判哲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观点4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17世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儿认为数学是科学的典范,要求一切科学知识都要做到像数学那样确切可靠。他从新兴的科学中借来机械方法,对人类的知识进行分析,指出一切知识都是由观念构成的,这些观念一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通过感官从外界得来的,带着个别性和偶然性,而且常常会欺骗人们,因此单凭感性经验不能形成无可怀疑的科学知识。第二类是人们由理性直观得到的,如数学的、形而上学的公理,一看就知道,清楚明白,无可怀疑,这类观念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第三类是人们凭空虚构的,如飞马、金山之类,没有客观有效性,当然不能成为科学。笛卡儿认为,第二类观念是普遍必然的,不可能来自个别的、偶然的感性经验,只能是理性自身固有的“天赋现念”。所以,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来自于人的天赋观念,只有人类先天就具有的这些天赋观念才是知识的源泉。相关知识点:认识的本质;哲学史上关于认识本质的不同观点;案例2:四月桃花817年,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游览江西庐山时,写下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诗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看到这首诗,感到非常惊讶,他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说:“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会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后来,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沈括去游山,见到了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四月的天气,山下众花已经凋谢,而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一片灿烂。沈括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海拔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的到来也就晚于山下。沈括又仔细地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才发现这首诗的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即四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白居易的这篇序特地对为什么在人间四月众花已凋的时候大林寺桃花却“始盛开”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江西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却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无独有偶,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也有一则《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据说,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恰逢王不在。苏东坡看见书桌上有一纸咏菊的诗稿,只写了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才高气傲的苏学士心想,这老夫子大概糊涂了,菊花最能耐寒傲霜,如何秋风一吹便落呢?于是提笔顺口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不久,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心情不快,到了当年九月重阳,一夜秋风刚过,苏东坡邀友赏菊。走进花园一看,只见花瓣纷落,铺金满地。这时,他才猛然省悟,原来真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事。相关知识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案例3:勾股定理的由来平面几何中著名的勾股定理是怎么得来的呢?我们得从“5、12、13”这两组数字说起。在很早的时候,埃及人就利用尼罗河水来进行人工灌溉,这就需要修建水渠、水池和堤坝等工程。同时,由于尼罗河经常泛滥,住在尼罗河两岸的古埃及人不得不在洪水之后又重新划分土地。测量土地的需要导致了几何学的产生。古埃及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如果按照边长为3:4:5的比例画一个三角形,那么与边长5相对的角是直角。他们就是利用这个已知的道理在地面上画直角三角形的。从表面上看,古埃及人已经学会画直角三角形,但是他们对直角三角形的理解却是零散、孤立和粗浅的。尽管如此,这毕竟是人们在认识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可或缺的第一步。继古埃及人之后,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古巴比伦也有一个类似的直角三角形画法,但其边长的比例是5:12:13,与“13”相对的角是直角。毕达哥拉斯借助于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总结出来的这些经验,运用自己的头脑对这些素材进行了分析、对比和提炼,终于找出了规律性的东西:夹直角的两边的长度的平方和与对着直角一边的平方恰好相等。用公式表示,即A2+b2=c2,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勾股定理。因为是毕达哥拉斯总结出来的,所以也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实际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略早于毕达哥拉斯的时候,就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了勾股定理的规律,并有所总结,只是没有形成抽象的表达形式。相关知识点: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案例4:“猫论”的意义“猫论”即“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是邓小平的老战友刘伯承在打仗时最爱说的一句话。其意是打仗时不应拘于教条,而应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安排战术,一切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以打赢战争为最终目的。邓小平对刘帅常说的这句家乡话倍感亲切,非常赞同,但并不怎么在正式场合上使用。20世纪60年代前期,他也只是在一些范围很小的会议上,为了形象的表达自己在某个问题上的看法,偶尔引用过几次“猫论”。其中,较有影响的一次是1962年7月2日在中央书记处讨论农业问题时的讲话;一次是同年7月7日在接见中央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的讲话。邓小平引用“猫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当时农村生产形式的选择问题。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涵的丰富,渐渐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哲理,即一切要讲实际,要看“硬道理”,要务实,切忌务虚。由于邓小平“猫论”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所以,被广为流传,从此,“猫论”被作为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成份。“十年动乱”中,这种思想遭到了严厉批判。“猫论”被曲解为“不管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就是好主义”。于是乎,“猫论”竟成了唯生产力论的同义语和实用主义的代名词,成为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人的政治观点。然而,“猫论”非但没有被批臭,人民群众反而从中看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的高贵品质,人们更加崇赏“猫论”。“猫论”对“十年动乱”尤其是拨乱反正“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现象和做法的支持,实际上是对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和中国50年代以来,认为社会主义农业必须“一大二公”、高度集中管理模式的根本突破,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导。邓小平认为,“猫论”的真谛就是党和政府在制定方针政策时,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选择,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以达到调动群众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猫论”是邓小平唯物主义价值观的精髓,是邓小平注重实效,注重人民功利,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把实践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具体体现。相关知识点:真理的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案例5:麻醉药的发明麻醉药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距今1700多年前的中国。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名医华佗曾发明了一种麻醉药物——“麻沸散”,并曾经成功地使用“麻沸散”为一个病人做了腹部手术。令人遗憾的是,“麻沸散”的单方后来失传。“麻沸散”虽在古代医学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在小范围内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科手术疼痛的问题。真正的麻醉药诞生于19世纪的美国。1799年,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有一次牙痛得要命,但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带病走进实验室继续工作。然而奇怪的是,一走进实验室,他的牙竟然不痛了,而当他走出实验室后,牙痛又复发了。经过一番观察和试验,戴维发现,原来是实验室里弥漫着的一种化学气体——氧化亚氮在起镇痛作用。于是,戴维郑重地向医学界建议可以用氧化亚氮作麻醉药。然而,他的建议并未得到医学界的重视。45年后的1844年,美国化学家柯尔顿注意到了戴维的发现。当时美国正流行所谓的催眠术,柯尔顿发现,氧化亚氮可以让人舒服地进入梦乡。于是,他认为这种药可以作催眠之用。柯尔顿用罐子装了一罐氧化亚氮到美国各地做旅行演讲,并当场给人做示范表演。一次,在柯尔顿演讲完氧化亚氮的妙用之后,一位听众当场吸了几口氧化亚氮。但出人意外的是,这位听众在即将入睡时却一跃而起,哈哈大笑不止,并到处乱跑乱跳。结果,人们纷纷骂柯尔顿是“江湖骗子”,氧化亚氮也被人叫做“笑气”。在柯尔顿演讲的现场,一位叫威尔士的医生发现,那位“发疯”的听众由于乱跑乱跳脚部受了伤,但他却没有丝毫痛苦的感觉。因此,威尔士估计,这种“笑气”可能有止痛功能,或许可以用于拔牙。经过反复多次的临床应用,威尔士证实了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决
本文标题:第二章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67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