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主管护师考试网上辅导儿科护理学第1页第二章生长发育第一节小儿年龄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本节考点:(1)小儿年龄阶段的划分(2)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3)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一、小儿年龄分期根据小儿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将小儿年龄划分为以下7个时期。(一)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称为胎儿期,约40周。胎儿的周龄即为胎龄。该期胎儿生长发育迅速,完全依靠母体生存,因此,孕母的健康、营养、情绪等状况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重大影响。(二)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到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此期小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存,生活空间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其适应能力尚不完善,尤其是生长发育和疾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使得在这一阶段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三)婴儿期自出生到满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此期为小儿出生后体格、动作和认知能力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该期小儿对热量和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的需求量相对较高,但各器官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够成熟完善,容易发生营养和消化紊乱。同时,婴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四)幼儿期自1周岁后到满3周岁前为幼儿期。此期小儿生长发育速度减慢,但智能发育较前突出,同时接触社会事物渐多,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发育日渐增速,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但对危险的识别能力不足,自身防护能力较弱,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性格行为的偏离,故在这一时期应加强防护,注意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等情况的发生,及时干预和康复治疗,作好预防保健工作。同时,该期小儿消化系统仍不完善,断乳和其他食物添加应在幼儿早期完成,注意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五)学龄前期自3周岁后到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此期,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处于稳步增长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逐步趋向完善,智能发育更加迅速,同时小儿发展语言能力。拓展社会关系,自我观念开始形成,好奇多问,模仿性强。由于此期小儿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因此,在这一时期应培养小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能力,为入学作好准备。(六)学龄期自入小学前(6~7岁)到青春期前为学龄期。此期体格生长发育相对缓慢,智能发育更加成熟,除生殖系统外,小儿各系统器官的外形均已接近成人。该期是接受系统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求知能力加强,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逐步完善。应加强教育,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长在这一时期对孩子求成心切,往往会对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因此,儿科护理人员又面临着防治小儿精神、情绪和行为异常等方面的问题。(七)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青春期。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从11~20岁,女孩青春期开始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女孩从11~12岁到17~18岁,男孩从13~14主管护师考试网上辅导儿科护理学第2页岁到18~20岁为青春期。此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再次加速,在性激素作用下,第二性征逐渐明显,生殖系统的发育渐趋成熟。男孩肩部增宽、肌肉发达、声音变粗、长出胡须;而女孩则骨盆变宽、脂肪丰满;到青春末期,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发生遗精。该期以成熟的认知能力、自我认同感的建立为显著特征。这一阶段外界环境对其影响较大,常引起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不稳定。因此,应进行生理卫生和性知识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二、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生长发育在整个小儿时期不断进行,呈一连续的过程,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一般年龄越小,体格增长越快。出生后以最初6个月生长最快,尤其是头3个月,出现生后第一个生长高峰;后半年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又猛然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峰。(二)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人体各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规律,有各自的生长特点。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则先快而后减慢。(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生长发育通常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或规律。(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小儿生长发育虽按上述一般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由于受遗传、营养、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体格上的个体差异一般随年龄增长而越来越显著,青春期差异更大。三、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两个最基本因素。(一)遗传小儿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都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如皮肤和头发的颜色、脸型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的早晚及对疾病的易感性等都与遗传有关。(二)性别性别也可造成生长发育的差异。女孩青春期开始较男孩约提前2年,此期体格生长剧增,身高、体重超过男孩,但至青春期末,其平均身高、体重较同年龄男孩为小。男孩青春期虽开始较晚,但延续的时间比女孩长,故体格发育最后还是超过女孩。因此在评价小儿生长发育时应分别按男、女标准进行。(三)孕母情况胎儿在宫内的发育受孕母生活环境、营养、情绪、健康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带状疱疹、巨细胞病毒,可导致胎儿先天畸形;孕母患严重营养不良可引起流产、早产和胎儿体格生长以及脑的发育迟缓;孕母接受药物、放射线辐射、环境毒物污染和精神创伤等。均可使胎儿发育受阻。宫内发育阻滞可影响小儿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四)营养合理的营养是小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年龄越小受营养的影响越大。宫内营养不良的胎儿,不仅体格生长落后,脑的发育也迟缓;生后长期营养不良首先导致体重不增,甚至下降,最终也会影响身高的增长和使机体的免疫、内分泌、神经调节等功能低下,影响智力、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儿童摄入过多热量所致的肥胖也会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五)生活环境良好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水源清洁等能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反之,则带来不良影响。主管护师考试网上辅导儿科护理学第3页(六)疾病和药物疾病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十分明显。急性感染常使体重减轻:长期慢性疾病则同时影响体重和身高的增长;内分泌疾病常引起骨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21-三体综合征等,对体格和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药物也可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如较大剂量或较长时间给予链霉素、庆大霉素可致听力减退,甚至耳聋;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致身高增长的速度减慢。第二节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其意义本节考点:(1)体格生长指标(2)骨骼、牙齿的发育(3)生殖系统发育一、体格生长指标(一)体重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是反映儿童体格生长,尤其是营养状况的最易取得的敏感指标,也是儿科临床计算药量、输液量等的重要依据。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男较女重)及母亲健康状况有关。我国1995年九市城区调查结果显示,男孩出生体重平均为3.3土O.4kg,女孩为3.2±O.4kg,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参考值相一致。出生后第1周内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可暂时性下降3%~9%(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出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常于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小儿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出生后第1个月可增长:1000~1500g;3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6kg),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kg),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岁后到青春前期体重每年稳步增长约2kg。进入青春期后体格生长复又加快,体重猛增,呈现第2个生长高峰。为便于日常应用,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小儿体重: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7~12月:体重(kg)=6(kg)+月龄×0.252~12岁:体重(kg)=年龄×2+8kg(二)身长(高)身长(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3岁以下仰卧位测量身长,3岁以后立位测量身高。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婴儿期和青春期是两个增长高峰。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为50cm;1周岁时达到75cm;2周岁时达到85cm;2~12岁可按下列公式推算:2~12岁身高(cm)=年龄×7+70(cm)身长(高)包括头、躯干(脊柱)和下肢的长度。这3部分的增长速度并不一致。生后第1年头部生长最快,躯干次之,而青春期身高增长则以下肢为主,故小儿各期头、躯干和下肢所占身长(高)的比例不同。某些疾病可使身体各部分比例失常,因此需要分别测量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及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以进行比较,帮助判断。出生时上部量>下部量,中点在脐上;随着下肢长骨增长,中点下移,2岁时在脐下;6岁时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恰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上部量与下部量相等。(三)坐高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坐高,3岁以下取仰卧位测量,称顶臀长。坐高代表头颅与脊柱的发育,其增长规律与上部量增长相同。由于下肢增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加快,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数则随年龄增加而主管护师考试网上辅导儿科护理学第4页下降,由出生时的67%降至14岁时的53%。此百分数显示了身躯上、下部比例的改变,比坐高绝对值更有意义。(四)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称为头围,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胎儿时期脑发育最快,故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约33~34cm。头围在1岁以内增长较快,前3个月和后9个月都约增长6cm,故1岁时为46cm。1岁以后头围增长明显减慢,2岁时为48cm,5岁时为50cm,15岁时54~58cm(接近成人头围)。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较小的头围(<X-2SD)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快则提示脑积水。(五)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胸围大小与肺、胸廓的发育密切相关。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约32cm。1岁时头围、胸围相等约46cm,1岁以后则胸围超过头围,头围和胸围的增长曲线形成交叉。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六)腹围平脐(婴儿以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为腹围。2岁前腹围与胸围大约相等,2岁后腹围较胸围小。患腹部疾病如有腹水时需测腹围。(七)上臂围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为上臂围,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常用以评估小儿营养状况。生后第1年内上臂围增长迅速,尤以前半年为快。1~5岁期间增长缓慢。在测量体重、身高不方便的地区,可测量上臂围以普查<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评估标准为:>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二、骨骼、牙齿的发育(一)颅骨发育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约1.5~2.0cm,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1~1.5岁时闭合。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前囟饱满常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出血等疾病,而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后囟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即已很小或已闭合,最迟约于生后6~8周闭合。(二)脊柱的发育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出生后第1年脊柱增长快于下肢,1岁以后则落后于下肢增长。新生儿时脊柱仅轻微后凸,3个月左右随抬头动作的发育出现颈椎前凸,此为脊柱第1个弯曲;6个月后会坐时出现胸椎后凸,为脊柱第2个弯曲;1岁左右开始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为脊柱第3个弯曲。至6~7岁时韧带发育后,这3个脊柱自然弯曲为韧带所固定。生理弯曲的形成与直立姿势有关,有加强脊柱弹性的作用,有利于身体平衡。坐、立、行姿势不正及骨骼病变可引起脊柱发育异常或造成畸形。(三)长骨的发育长骨的生长和成熟与体格生长有密切关系。长骨生长主要依靠其干骺端软骨骨化和骨膜下成骨作用使之增长、增粗。干骺端骨骼融合,标志长骨生长结束。(四)牙齿的发育牙齿的发育与骨骼发育有一定的关系。人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出生时在颌骨中已有骨化的乳牙芽胞,但未萌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最晚2.5岁出齐20颗乳牙,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但乳牙的萌出时间也存在较大
本文标题:第二章生长发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69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