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孟子(“亚圣”)及其思想孟母教子的故事较多,三迁、断机、杀豚、休妻都是非常有名的.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孟子很热爱教育工作,他说过,天下乐事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思想的特点是大大地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他是儒家仁义派的代表。在政治上,他把孔子“德政”发展为“仁政”。他认为,每个诸侯都应该从自己的仁心出发,对人民推行仁政仁政的首要一条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田产“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二、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孟子·尽心下》孟子还认为君臣之间不应该仅仅是臣服从于君,而应该相互尊重。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三、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另一贡献是他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人性中本来存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仁义礼智,这是人和禽兽的根本区别。“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四、孟子讲义,追求士人的大丈夫精神。“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善养浩然之气是孟子的又一大特点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所欲莫甚于生,则几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总之,孟子立足于人心,讲仁义道德,王道仁政。在战争连年不断,军力和财力决定生死存亡的时代,孟子拿这种学说去游说诸侯,理所当然地被看作“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荀列传》),得不到诸侯的信用。但孟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却在后世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孟子本人也在后世得到尊崇,被称为“亚圣”。第二章道家思想一、老子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1、社会政治状况: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天子式微,政权下移,割据局面形成,贵族政治衰落,世袭社会逐步解体,这是春秋以来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同时,社会的动荡和变化刺激了统治者的贪欲,加重了人民的苦难,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即天下无道。2、隐士群体的社会批判意识:隐士群体是兴起于春秋时期的士阶层中的一个特殊部分,他们虽同其他的士人一样拥有道德、知识、智能和才干,但却不以干禄求仕为职事,而是隐居起来,不与统治者合作。据现有的可靠材料,隐士的出现应不早于殷周之际隐士群体往往都有很高的道德情操,他们高尚其志,洁身自好,是独善其身的典范。•隐士皆主张返朴归真,顺应人的本性,过一种自然主义的生活。为此他们不仅少私寡欲,而且反对心计和机巧。•隐士的隐居是为了“求志”,他们并没有忘却天下,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社会,把世事放在心上二、老子的自然主义(一)“自然”与“无为”:•“自然无为”实包含着‘“自然,’与“无为”两层内容。“自然”是一种观念、态度和价值,也是一种状态和效果,“无为”则是一种行为,是实现“自然”的手段和方法。“自然”与“无为”密不可分、相得益彰:“自然”的观念、态度、状态必然要求“无为”的行为,“无为”的行为必然体现“自然”的观念,必然实现“自然”的价值和效果。•老子所谓的“自然”,不是现代人所谓的“自然界”或“大自然”,而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意思。在老子看来,宇宙是一个和谐的、平衡的整体,这种和谐、平衡的状态,是通过构成这个宇宙的万事万物自身不受外界强力干扰的存在与发展而达成和维持的。•老子的“无为”,决不是排斥任何人为,决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的含义,一是指顺任事物之自然,一是指排除不必要的作为或反对强作妄为。这两方面的含义又是相通而一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老子》第六十三章所说的“为无为,事无事”,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以清静无事的方式去“事”。这就是老子的“无为”的确切含义。老子的“无为”,虽然不去勉强地“为”,刻意地“为”,干扰性地“为”,而是顺任自然之理去做事,但却可以收到“无不为”的实效。•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二)“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所谓“道法自然”,其一是说,“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的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的其他原因;其二是说,“道”对待万物也遵循“自然”的原则。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三)“自然”、“圣人”与社会秩序:•《老子》一书,可以说就是老子的一套社会改革方案。在这套社会改革方案中,老子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一个总的指导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自然”。•通过“无为”的方法,恢复“自然”的价值,使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遵循“自然”这一最高原则,从而重建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就是老子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政治的关键在于掌握政权的人,即侯王、君主。要建立和维持自然的秩序,君主的观念和行为是最重要的,老子之“自然”,首先就是向君主进言。为了使君主能够遵循自然的原则,老子为他们树立了效法的榜样——“圣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实行“自然”的程度如何,反映在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上,就形成了不同等级的政治状况,也就形成了极为不同的君民关系。老子指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老子提出的以“自然”为原则、以“无为”为方法的社会改革方案所针对的,显然是当时列国统治者背离了自然原则的过分的“有为”政治。它的目的,是要建立起一种自然和谐的社会秩序,一种自发的、自然而然形成的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护,既不需要礼乐仁义等非强制性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亦不依赖政令刑罚等强制性的政府力量,而是靠社会内部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固有机制实现的。而人类质朴纯真的天性,便是这种机制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三、老子的“道”论在老子的学说中,“道”不仅具有宇宙本原的意义,而且还具有规律、原则和方法的意义,不仅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而且也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一)“道”的形而上之意义:•“道”虽然不属于可感知的形器世界,但它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否则,一切也无从谈起。老子首先要努力证明的就是这一点•(二)“道”与天地万物1、宇宙本原、万物始基之“道”2、万物存在根据之“道”3、万物归宿之“道”(三)规律性的“道”1、对立转化规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七十六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2、循环运动的规律“反者道之动”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万物辩证运动的总画面:第一,万物在“道”的作用下运动不息;第二,万物的运动都是向相反的方向的运动;第三,万物循环运动,返回原点。这既是万物运动的总规律,也是“大道”运动的总规律。四、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一)“大道废,有仁义”•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五十三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十九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章)(二)“治大国若烹小鲜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十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1、少私寡欲;2、以民为本;3、清静无事;4、绝巧弃智(三)“小国寡民”总之,“小国寡民”是老子出于对现实的不满而在当时散落农村生活的基础上所构幻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在这小天地里,社会秩序无需政治的力量和僵化的规范来维持,单凭各人纯良的本能就可相安无事。在这小天地里,没有兵战的祸难,没有重赋的压迫,没有暴戾的空气,没有凶悍的作风,民风淳朴真质,文明的污染被隔绝。故而人们没有焦虑不安的情绪,也没有恐惧失落的感受。这单纯质朴的社会,实为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同时,“小国寡民”虽然是老子乌托邦式的幻想,但也为统治者提出了为政的原则和努力的目标。它告诫统治者,要尽量减损个人的欲望和意志,奉行自然无为的原则,如不能以民为本,胡作妄为,一意孤行,不断加重人民的负担,则终将被人民所厌弃。这个“水能载舟,水能覆舟”的道理,几千年来成为历代统治者的一条重要的政治经验,老子可以说是最早系统阐述这一道理的思想家。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一书,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原有52篇。这可称为古本《庄子》,大概是西汉末年刘向在校理古籍时编定的。到魏晋时代,玄学大兴,注《庄》者蜂起,其中郭象的注本影响最大,唐以后成为社会上流传的通行本。郭象的注本包括33篇,是为今本《庄子》。今本《庄子》,分为三类编排,即《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是一部有关学派文章的总汇的结论。尤其是道家学派中庄子学派著述的汇集。二、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是“逍遥哲学”的开创者。从《逍遥游》篇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追求精神自由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因而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恢复自然本性,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无己”的精神境界,从而克服时空等局限而进入永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庄子的理想人格第一,这种人了解人生痛苦即不得逍遥的根源,那就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自然、社会中许多非人的智能所能干预或改变的事情的限制,这种限制的力量庄子叫做“命”。•命:其一,时势变化;其二,死生变化;其三,情志与欲望;其四,自然灾害。第二,庄子理想人格的另一个标志是他们懂得并掌握了如何摆脱各种限制的方法或途径,从而能够使自己走向
本文标题:第二节孟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78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