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单元消化和吸收消化与吸收大纲胃肠神经调节的一般规律1.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2.胃肠激素及其作用口腔内消化1.唾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2.唾液分泌的调节胃内消化1.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2.胃液的分泌3.胃的运动: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排空及其控制小肠内消化1.胰液和胆汁的性质、成分及作用2.小肠的运动形式,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大肠内消化排便反射吸收小肠的吸收功能组成:消化管+消化腺。方式:机械消化+化学消化。消化——将大块的、不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加工成小块的、颗粒的、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吸收——食物中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维生素、水、无机盐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第一节胃肠神经体液调节的一般作用规律一、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外来神经:·交感N——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抑制胃肠运动。·副交感N——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促进胃肠运动。内在神经:分布:从食管中段到肛门管壁内,又称肠神经系统。组成:·肌间N丛(欧氏N丛)——支配平滑肌细胞。·粘膜下N丛(麦氏N丛)——调节消化腺和内分泌细胞的分泌。形成局部N反应系统。二、胃肠激素及其作用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管的运动。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3.营养作用: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作用。胃肠激素细胞名称分布部位胰高血糖素A细胞胰岛胰岛素B细胞胰岛生长抑素D细胞胰岛,胃,小肠,结肠胃泌素G细胞胃窦,十二指肠胆囊收缩素I细胞小肠上部抑胃肽K细胞小肠上部胃动素Mo细胞小肠神经降压素N细胞回肠胰多肽PP细胞胰岛,胰腺外分泌部分,胃,小肠,大肠胰泌素S细胞小肠上部目前已发现十余种,见表,已确认4种激素名称主要生理作用引起释放的主要因素胃泌素促进胃液、胰液、胆汁分泌;加强胃肠运动、胆囊收缩;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迷走神经兴奋,胃幽门和小肠上部蛋白质分解产物胰泌素促进胰液(H2O/HCO3-)、胆汁、小肠液分泌;促进胆囊收缩;抑制胃肠运动;抑制胃液分泌;小肠上部的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缩胆囊素促进胃液、胰液(消化酶)、胆汁、小肠液分泌;加强胃肠运动;促进胆囊收缩;促进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小肠上部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抑胃肽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排空刺激胰岛素分泌脂肪及其分解产物、G、aa【真题】当胃酸进入十二指肠后实现反馈抑制胃液分泌的激素是()A.肠抑胃素B.促胰液素C.缩胆囊素D.抑胃肽E.生长抑素[答疑编号505447050101:针对该题提问]【答案】B第二节口腔内消化一、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l-等)。pH6.6~7.1,无色、无味液体。唾液的作用:1.湿润口腔与食物,利于说话和吞咽。2.溶解食物→味觉。3.清洁和保护口腔。4.抗菌作用。5.消化作用。6.其他作用,如某些药物可随唾液的分泌进行排泄。二、唾液分泌调节特点完全是N反射性: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特点:副交感N—量多,稀薄交感N—量少,粘稠第三节胃内消化胃的功能:暂时贮存食物,初步消化食物一、胃液:(一)性质:纯净胃液是无色、酸性(pH0.9~1.5)液体,正常成人日分泌量为1.5~2.5L。(二)成分:水、盐酸、胃蛋白酶、粘液、HC03-、内因子1.盐酸:H++Cl-=HCl*壁细胞分泌生理作用:①杀菌。②激活胃蛋白酶原、为之提供适宜环境。③蛋白质变性。④促使胰泌素释放→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分泌。⑤小肠吸收Fe2+和Ca2+。*主细胞分泌*最适PH:2~3.5>5.0失活3.粘液①溶解型(粘蛋白):使食物润滑②不溶解型(粘蛋白凝胶)机械屏障保护作用可降低H+在粘液层中扩散速度含HCO3-,中和H+,形成“粘膜-碳酸氢盐屏障”4.内因子:形成内因子-VB12复合物,促进VB12吸收二、胃液分泌的调节1.影响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①乙酰胆碱:刺激胃酸分泌,可被阿托品阻断。②胃泌素:引起胃酸分泌。③组胺:很强刺激胃酸分泌作用,甲氰咪呱可阻断。④生长抑素、前列腺素、上皮生长因子抑制胃酸分泌。2.消化期胃液的分泌:分期分泌机制特点头期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机械化学刺激口、舌、咽感受器→G细胞量多、酸度高、消化力强(30%)胃期刺激胃体、底、幽门部机械感受器→G细胞化学成分刺激G细胞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比头期少(60%)肠期机械刺激;化学刺激量少、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都很低(10%)抑制因素盐酸(负反馈)、脂肪、高张溶液、社会心理因素等三、胃的运动(一)运动形式1.容受性舒张意义:容纳食物。2.胃的蠕动3次/分意义:搅拌,研磨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促进胃排空。3.紧张性收缩意义:维持胃的正常位置和形态。4.移行性复合运动(空腹时/90分一次/持续3~5分)意义:可将上次进食后遗留的食物残渣和积聚的粘液推送到十二指肠,为下次进食做好准备。(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食物由胃→12指肠)1.动力:胃内压与十二指肠压之差。2.胃内因素促进排空①食物量平方根与排空速度成正比。②促胃液素→促进胃运动,胃内压↑。③情绪影响。3.十二指肠因素抑制排空→间断排空肠—胃反射(酸、脂肪、渗透压、机械扩张)4.胃排空速度流体食物固体食物糖类蛋白质脂肪一餐混合性食物完全排空约需4~6h。第四节小肠内消化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及其作用无色、碱性液体,pH约为8.O,1.5L/d,等渗液组成成分:1.碳酸氢盐中和胃HCl2.胰淀粉酶淀粉→麦芽糖甘油三酯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二、胆汁的性质、成分、作用(一)性质粘稠、味苦、黄色、PH=7.4(胆囊胆汁PH=6.8)(二)胆汁成分不含消化酶1.胆盐(50%)→唯一与消化相关的酶2.磷脂(30%)→乳化脂肪。3.胆固醇↑或胆盐↓→形成胆石。4.胆色素:Hb分解产物。(三)胆汁的作用1.促进脂肪消化和吸收。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3.胆盐的利胆作用。三、小肠运动(一)形式1.分节运动→小肠特有意义:消化液与食物充分混合。2.蠕动和蠕动冲意义:向前推动食物。3.移行性复合运动(空腹时/90min一次/持续3~5分)意义:饥饿时出现。4.紧张性运动意义:维持正常位置和形态。(二)回盲括约肌作用: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入大肠,延长停留时间。第五节大肠内消化大肠液是一种碱性的液体(pH8.3~8.4),其主要成分为大量的粘液、水、碳酸氢盐等。大肠液可保护肠粘膜免遭机械损伤和润滑大便。减少或阻止粪便中的大量细菌活动对肠壁的影响。大肠内有多种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呈菌群集落方式分布,各菌群相互间能相互制约繁殖生存。若滥用抗生素可导致菌群失调而致病。也有些细菌能利用食物残渣合成B族和K族维生素。细菌产生的酶能分解食物残渣产生沼气、氨等有毒成分。大肠的运动方式有混合运动(袋状往返运动)和推进运动(蠕动和集团运动)。排便反射:排便是受意识控制的脊髓反射。第六节吸收一、吸收部位: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VB12、胆盐主要在回肠;大肠主要重吸收水和无机盐。二、各种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途径(一)水份及几种离子※吸收途径:跨细胞不经消化直接吸收。(二)糖:继发主动吸收(三)蛋白质:主动吸收,类似葡萄糖(四)脂肪:主要入淋巴液【例题】下列哪项不属于胃液的作用()A.杀菌B.激活胃蛋白酶原C.使蛋白质变性D.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E.促进VB12的吸收[答疑编号505447050102:针对该题提问]【答案】D【例题】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的最主要物质是()A.HClB.肠激酶C.胰蛋白酶本身D.糜蛋白酶E.羧基肽酶[答疑编号505447050103:针对该题提问]【答案】B【例题】关于胃肠内在神经丛的叙述,正确的是()A.包括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B.含大量神经纤维但神经元不多C.递质仅是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D.仅有运动功能,而无感觉功能E.不受外来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答疑编号505447050104:针对该题提问]【答案】A【例题】胆汁中与脂肪消化关系密切的成分是()A.胆固醇B.卵磷脂C.胆色素D.胆盐E.脂肪酸[答疑编号505447050105:针对该题提问]【答案】D【例题】参与构成胃粘膜保护屏障的主要离子是()A.Na+B.Ca2+C.H+D.HCO3-E.Cl-[答疑编号505447050106:针对该题提问]【答案】D【例题】促胃液素的生理作用,不包括()A.刺激胃酸的分泌B.促进胃运动C.刺激胰酶分泌D.促进唾液分泌E.促进胆汁分泌[答疑编号505447050107:针对该题提问]【答案】D
本文标题:第五单元消化和吸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86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