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选修3教案湖南永顺民族实验学校曾传操1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第5课南亚次大陆的冲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印度国民大会党;穆斯林联盟;1947年6月蒙巴顿方案;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立;三次印巴战争和孟加拉国的建立;1954年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克什米尔的特殊性。2、理解:了解印巴战争,分析克什米尔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3、运用:了解印巴战争,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的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问题探究:克什米尔问题在引发第一和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作用;东、西巴基斯坦有什么特点。2、归纳分析:分析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的政策以及造成的影响。以印巴分立及其产生的后果为例,指出在实行分立过程中哪些措施被历史证明是不正确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不同的居民中,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单靠战争这一种方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印巴之间从战争走向和平符合时代潮流。3、了解印巴战争,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印巴冲突的原因。难点:印巴分立为什么会激化两国矛盾。★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南亚次大陆发生的三次战争,分析了引发这些战争的原因。南亚次大陆发生的战争,主要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战争,它们与殖民统治者的政策,以及在实行分别立国时对一些地区和不同宗教、民族之间矛盾的处理失误有直接关系。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上的纠纷和战争,造成了双方的巨大损失,但并没能解决问题。建议:①本课主要介绍了南亚次大陆冲突的背景和三次印巴战争的经过,学习时要注意分析引发这些战争的原因。②从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整体把握南亚次大陆的冲突概况。③学习本课要注意联系二战后英国实力的变化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了解影响印巴冲突的国际因素。★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利用教师提问法导入:师:古代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古代的印度与今天的印度是一样的吗?生:不一样。古代的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师:对,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从17世纪以来一直就是英国的殖民地。为什么后来分成了两个国家呢?教师进一步指出:南亚地区,和我们之前讲过的朝鲜半岛、越南的情况有些类似,在二战时,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日本在亚洲各国的殖民统治崩溃,但英、法、荷、美等帝国主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选修3教案湖南永顺民族实验学校曾传操2义又卷土重来,企图恢复它们过去的殖民统治,南亚各国人民便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便是其突出事例。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而导入新课学习。一、“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英属印度是指英国人在1858年到1947年间所统治的印度次大陆,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缅甸。这期间上述地方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成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1、印度的特点:两大教派与两大政党;(1)两大教派: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英国殖民势力进入南亚次大陆的时间虽然比葡萄牙、荷兰要晚些,但势力发展较快。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积极向东扩张,一步步将西方竞争对手挤出印度。1757年,孟加拉成为南亚次大陆第一块英国直接管辖的地区,东印度公司也由海外贸易公司转变为拥有殖民统治权的殖民机构。随着印度在英国殖民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833年,英国政府取代东印度公司直接参与了对印度殖民管理。1858年,英国议会通过《印度法案》,宣布英国女皇为印度最高统治者,并在内阁中设立印度缅甸事务大臣。这标志着印度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境内约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12%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1)宗教原因:印度教是印度的古老宗教,而伊斯兰教则是随着穆斯林的入侵而传入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差异,首先在于宗教信仰上。印度教崇拜以三大神(梵天、湿婆和毗湿奴)为主的众神,伊斯兰教崇拜安拉。印度教徒宣扬轮回转世和解脱,伊斯兰教宣扬“末日审判”。这种信仰和价值观的不同是教派冲突的重要原因。伊斯兰教信奉真主,不搞偶像崇拜,印度教信奉多神,偶像崇拜盛行;穆斯林把牛肉视为主要的肉食来源,而印度教徒则把牛视为神,对神牛顶礼膜拜。因此在伊斯兰教的宰牲节时经常发生教派冲突,有时甚至发生流血事件。2)经济原因:由于种种原因,印度社会财富的分配大都集中在印度教徒的手中,穆斯林的经济地位向来较低。据统计,在印度独立后发展起来的50个工业财团中没有一个是穆斯林,在拥有5000万卢比资产的2832个工业资本家中只有4个穆斯林。3)国际因素:印度穆斯林中某些组织和个人在国外力量的支持下坚持分离主义,在相当程度上危及了对国家统一的诉求,刺激了印度教徒的情感,导致教派冲突不断激化。4)政治原因:8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领导人威望下降,经济发展迟滞,民众生活遇到严重困难,加之某些政客对宗教矛盾的利用,教派冲突开始曲线上升。(2)两大政党:印度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1885年组成了“印度国民大会党”,在初期它是英国殖民统治的支持者和合作者。但是随着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提高,国大党逐渐扮演起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角色,其力量也不断壮大。印度伊斯兰联盟于1906年12月在达卡成立。初期成员主要是商业资产阶级、贵族、地主。宗旨和任务是:服从英国政府,保护和增进全印穆斯林的各种政治权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穆斯林联盟也逐步扩大了影响。20世纪30年代开始,倡导在印度西北部和东北部穆斯林居民占多数的地区建立单独的巴基斯坦国家。虽然两大政党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上有一致的要求,但在一些政见上仍有分歧。国大党认为,印度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应该联合起来;穆斯林联盟认为,印度的穆斯林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典制习俗、伦理道德和文化方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应该建立独立国家。1928年两党合作关系破裂,穆斯林联盟明确提出了“两个民族”理论,主张按照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把印度居民分为两大民族实体,即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和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双方各自独立,应有自己的民族家园。1940年,穆斯林联盟基于“两个民族”理论提出了建立独立的巴基斯坦国的目标。这为英国采取“分而治之”手段,挑拨印度两大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利用不同宗教信徒和民族间的矛盾冲突,削弱印度反殖民统治阵营提供了客观条件。2、蒙巴顿方案:(1)背景:①二战后,印度民族独立浪潮高涨;②在立国问题上两大政党产生分歧,种族冲突不断;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选修3教案湖南永顺民族实验学校曾传操3对于印度独立后究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印度各派政治势力之间有很大的分歧。1946年6月,工党内阁向印度派出使团,调解印度各方的矛盾。在经过与国大党、穆斯林联盟、土邦王公、锡克教徒、低等种姓代表及许多其他团体的磋商之后,代表团提出了两个建议:一、“大巴基斯坦方案”,建立一个统一的印度,这个印度将是松散的联邦,下面有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两个分治地区,中央政府只负责国防和外交;二、“小巴基斯坦方案”,即分别成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订立攻守同盟条约,或者组成邦联,巴基斯坦国的疆域将比第一个方案大大缩小,旁遮普、孟加拉和阿萨姆三省的非穆斯林地区将被划给印度。但是在与各个利益集团进行会谈之后,内阁使团发现这两个方案都难以为各方接受:国大党和印度教大斋会反对“巴基斯坦”的概念;穆斯林联盟要求兼得“小巴基斯坦”的主权和“大巴基斯坦”的疆域。几经周折,英国内阁代表团最后推出了《内阁使团方案》。该方案避免了“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的划分,只是建议英属印度和土邦国这两个政治实体成立印度联邦,各省仍然实行现行的代议制和地方自治,享有很大的自主权,但是不能脱离联邦成立单独的国家。这个方案实际上是将英属印度的代议制和地方自治制度原封不动地用到独立后的印度身上,客观地说,也是最佳的方案,既可以维护次大陆的统一,又可以使地方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尤其能够消除穆斯林对“印度教徒多数统治”的恐惧,是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双赢方案。甘地高兴地称这个方案将使“这个悲伤的国家变为没有悲伤和痛苦的国家”,旁遮普省的穆斯林也因为该方案维护了本省的完整而感到高兴。但是,国大党领导人中以尼赫鲁为首的强硬派认为《内阁使团方案》中关于制宪会议的规定偏袒了穆斯林,穆斯林联盟则因为这个方案“否定了巴基斯坦精神”而干脆拒绝对其加以讨论,穆罕默德真纳代表印度穆斯林联盟对艾德礼内阁表示,除非英国事先保证接受“巴基斯坦原则”,否则就不准备接受英国政府提出的任何方案。印度国大党为此与全印度穆斯林联盟彻底决裂。并由此酿成大规模的种族冲突。③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着力从印度“脱身”;1945年上台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对形势判断趋于清醒,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和印度都发生了变化,印度本国的政治力量已经在印度社会中发挥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对印度的独立的态度,比保守党更加客观。1946年5月,受英国政府委派到印度进行实地调查的英国使团提出解决印度问题的方案,建议建立印度联邦,而不是两个独立国家。这遭到穆斯林联盟的反对。英国使团同时又提出按宗教信徒居住情况把印度分成三个大的区域,即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和有穆斯林居住的地区。每个地区都可以成立自己的政府,制定本地宪法。这又被认为是支持印巴分立,遭到了国大党反对。一位英国使团成员写道:“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装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要在大火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1947年3月,蒙巴顿勋爵出任印度总督,并受命提出印度自治方案。他在印度看到了危机局面,认为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内战将在我任职期间爆发。”蒙巴顿的话和上面英国使团成员的话,都表明英国需要尽快从印度“脱身”。(2)内容: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英国把在印度的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基本未受影响,而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3、印巴分立: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案》,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联邦成为英联邦中的两个独立的国家。巴基斯坦在地域上由东、西两部分组成。1950年1月,印度共和国宣告成立。普拉沙德当选第一任印度总统,尼赫鲁成为第一任总理。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伊斯坎德尔·米尔扎成为首位总统。4、印巴分治的影响:(1)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终结;(2)为印巴冲突埋下了不和的种子。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选修3教案湖南永顺民族实验学校曾传操4二、三次印巴战争:1、克什米尔问题——印巴冲突的导火线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克什米尔是印度的第二大土邦。在《印度独立法案》中,土邦可以自行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位于西巴基斯坦东北部和印度北部,是由查谟和克什米尔两部分组成,它分别与印、巴、中、阿(富汗)交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克什米尔面积19万平方千米左右,人口约500万,其中居民的78%为穆斯林,20%的印度教徒主要集中在查谟地区。在印巴分立时,克什米尔土邦由印度教徒哈利·辛格王公统治,从宗教信仰上,他希望加入印度,但这必将遭到占居民多数的穆斯林的强烈反对;相反,如果加入巴基斯坦,作为一个“异教徒”,他在土邦的统治权力也会遭到质疑。如果按照宗教信仰原则,克什米尔“自然”归属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对克什米尔特别重视。本课中“学思之窗”引用的材
本文标题: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86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