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讲义编制:何锋审核:王玮时间:2019-12-211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课程标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规律总结】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就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三大特征: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3、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4、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原因:西方列强侵华扩大,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发展【知识网络图表】【知识梳理】第20课西学东渐【拼音】xīxuédōngjiān渐,音“jiān”,意为流入,进入。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讲义编制:何锋审核:王玮时间:2019-12-212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1、背景:①必要性: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一些先进的爱国人士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向西方学习。②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2、代表人物: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②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目的:向西方学习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封建统治4、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5、影响:①“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为一股社会思潮;启迪着人们摆脱闭关锁国的束缚,面对现实,放眼世界,去重新认识世界,去探索新的救国之路。②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1、含义:体: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纲常名教;用: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文化。即主张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国家的根本,采用西方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军事等方面的措施,但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在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上,洋务派与顽固派展开了斗争3、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奕4、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自强5、目的:学习西方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6、顽固派的主张: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是: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以为之用)7、影响:局限于军事、经济等物质文化层面,但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重点突破】洋务派的实践活动: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实业: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开始出现兴办近代工业风气;军事:创办了新式海军,筹划海防,增强了国防力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育了一批对西学有认识的人才;外交:设立总理衙门,促进了与外国的交往。科技:引进一批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认识:洋务运动失败说明,只学技术不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三、早期维新思想(中法战争后)1、背景:①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认识了解逐步深入;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的影响;③洋务派失败教训。2、代表:王滔、郑观应等3、主张:政治上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振兴工商业;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技。4、评价:①积极: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突破“中体西用”束缚,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②局限: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未进行实践活动。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讲义编制:何锋审核:王玮时间:2019-12-213四、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1、背景:(1)必要性: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严重阻碍;(2)可能性: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西学东渐思潮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基础;康梁维新思想的宣传与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产生强烈共鸣。2、代表人物及活动(1)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讲学;撰写《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用孔子权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公车上书;办报;建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上书光绪皇帝等;(2)梁启超:撰写《变法通议》;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3)谭嗣同:著有《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成为时代最强音。(4)严复: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第一人;翻译《天演论》等,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①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革教育制度;(维新派的共同主张:政治上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上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②意义:高扬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旗帜,冲破封建顽固思想束缚,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4、影响:政治上,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经济上,使资产阶级深入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高扬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旗帜,冲破封建顽固思想束缚,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疑难解析】1、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原因: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原因:①策略的考虑:借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阻力②思想根源: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奉孔子为圣贤。因此康有为不敢也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③阶级局限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疑难解析】2、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异同相同: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富国强兵,不同:①阶级基础和阶级利益不同:前者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后者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②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后者只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前者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③根本目的不同:前者发展资本主义,后者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第21课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历史背景:①社会因素:帝国主义者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寻找新的出路。②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要求。③思想文化:一方面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与尊孔复古逆流;另一方面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促使激进民主主义者认识提高——既要政治革命,更须思想革命2、兴起:①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③指导思想:前期——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进化论、民主、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④活动基地:北京大学核心思想:⑤主要阵地:《新青年》。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讲义编制:何锋审核:王玮时间:2019-12-214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核心内容)①民主(“德先生”):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②科学(“赛先生”):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和盲从等。③目的:①目的是医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使中国富强起来。④评价:具有反封建思想的意义,科学知识逐渐得到普及,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①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②表现:陈独秀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实际上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猛烈。《狂人日记》是声讨旧势的战斗檄文;《我之节烈观》揭露“忠孝节”伦理道德的危害性。③反对儒家传统道德的原因:第一是孔教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精神工具;第二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尊孔复古。④实质:对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⑤评价: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是偏激的、片面的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①原因: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而传统的文言文比较难懂,于是新派人士做语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②标志:在《新青年》上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③内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立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④代表: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激烈,代表作《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⑤影响:第一,白话文很快深入人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语言文字改革;第二,出现了最早的一大批白话文新文学作家和作品;第三,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加强了反对旧文化的力量,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新民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4、文化平民化①教育界的文化平民化:社会教育和平民教育蓬勃发展(教育的内容是民主、科学、新道德。传播的形式是白话文,这实际上是新文化运动向社会群众普及的过程。)②文学界的文化平民化: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白话文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1、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2、意义: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②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③促进了中
本文标题: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8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