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第五章个性心理过程与管理
第1页共18页第五章个性心理过程与管理人的行为既要受到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的影响,也要受到其心理过程的影响。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我们在这一章中主要探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对行为的影响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还将探讨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第一节认知的差异及其应用一、感觉与知觉认识过程首先产生于感觉,由感觉再到知觉、记忆。1.感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人时刻都接触到外界的许多事物,这些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因而在人脑中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感觉是在刺激物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如强度太小的声音人耳感觉不到,落在皮肤上的灰尘对人也是无足轻重的。人对于刺激物变化的感觉能力有一定局限,微小的长度或重量变化,人往往察觉不出来,这就是感受性的问题。所谓感受性就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它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的大小与感觉阈限成反比。感受性越高,引起感觉所需的刺激量越小,即感觉阈限越低。实践活动是感受性获得发展的途径。实践给感受性的发展提出要求,实践也使感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2.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并不是各自孤立地作用于人,而是总合成一个整体,同时或相继地作用于人的感官,于是在大脑中便产生了事物的整体的映像。★例如,当人们拿起一个广柑品尝时,广柑的颜色、气味、光滑的表面以及味道等个别属性,使分别作用于眼、鼻、手、舌等感官,在脑中产生了相应的感觉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完整的广柑的映像,也就是产生了对广柑的知觉。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反映。所产生的主观映像都是具体的感性的形象。感觉和知觉又有区别。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感觉和知觉又有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时,人脑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反映了外界现象和内在因素的有机联系,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综合和解释,具有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和恒常性的特征。3.错觉所谓错觉,就是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在感知事物的时候,会产生各种错觉现象。东晋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是一个实例。错觉的现象十分普遍,比较常则错觉有:(1)长短错觉;(2)形重错觉;(3)大小错觉;(4)方位错觉。错觉的现象还可列举很多,如时间错觉、运动错觉、温度错觉等。引起错觉的原因很多,第2页共18页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总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来感知眼前的事物。在一般情况下,由长期生活实践所养成的知觉方式和经验,能帮助我们较完善地反映客观事物,但有时只根据个别经验或习惯来知觉眼前事物时,就容易产生错误。情感态度也会使人产生错觉。另外,错觉条件的变化,周围环境对知觉对象的影响,也是产生错觉的重要原因。通过研究错觉,可以便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采取措施来识别错觉、防止错觉和利用错觉。二、社会知觉1.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内容知觉是对一切客观事物的反映,而社会知觉则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社会知觉就是指人与人的认识和了解,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获得对方的外部信息,从而给对方作出各种各样的判断和评价的过程。正确地认识他人(即社会知觉)是我们搞好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以人为对象,从不同侧面来知觉一个人,因此可以把社会知觉分为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因果关系知觉。(1)对人知觉。对人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进而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一个人的这种特征包括面貌、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等,它们都是直接的知觉对象,通过大脑得到客观的映像。以后,这种映像与当前有关的知觉相结合,从而了解对象的心理活动。(2)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这种知觉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以各种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交际行为指人们在交往中相互接触和交换的言语、态度与动作、包括礼节、交谈、表情、援助、侵犯等行为。在感知这些行为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的作用,使人们感知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某种关系:友好的,或一般的,或对立的,并有与此相对应的情感。管理人员应当与职工进行一定的人际交往,通过良好的人际知觉,建立友好的关系和情感。这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3)角色知觉。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充当某些角色,如家庭关系中的角色、性别角色、职业角色、群体角色等。人们通过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和业务活动,不断产生对他人的各种角色知觉,并借助于思维的作用,掌握各种角色的行为标准,形成角色意识。★例如,一般认为外交官员....的角色行为是有礼貌,脑子灵活,善于言谈,感情丰富,有幽默感等;商人..的角色行为主要表现为善于推销,斤斤计较,以赚钱为目的,其言行虚实相映等;经理人员....的角色行为是善于在工作中发挥计划、组织、指导、控制等作用,任务第一,业务外交能力较强等。主体以有关角色的行为标准要求和评价他人角色,同时也以有关的行为标准要求自己应当怎样行动才符合于本人角色。管理人员应当通过一定方式,特别是以身作则,使职工产生更多的角色知觉,加强角色意识,从而更好地发挥职工角色的作用,以确保生产效率的提高。(4)因果关系知觉。因果关系知觉是指在有关的一系列社会知觉中对其前后必然联系的知觉。这种知觉的形成,借助于抽象思维的作用,分析出知觉间的因果关系。★一个车间主任感知到许多职工对某一职工非常敬重的行为时,如果他以此为“果”,那是因为他把过去对该职工经常为他人表现出的许多援助行为的知觉作为“因”。这就是因果关系知觉。为了了解职工及其他问题,管理人员要善于进行因果关系知觉。2.自我知觉(1)自我知觉的概念。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第3页共18页觉发现和了解自己。只要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无论自己在想什么或做什么,我们都能感知到当前自己的存在.自己在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自我角色知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人际知觉),自己的行为表现,等等。一般说来,在每一瞬间往往只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一二种状态(知觉对象),别的一些状态(知觉背景)则处于模糊的感知中。★几个工人在车间一个班组一起劳动时,他们感知到自己在操作机器,自己与他人保持着某种协作关系,自己要达到的生产指标等等。一个管理人员在与几个工人谈话时,彼此感知到自己所处的角色、彼此的关系、自己的行为表现,一旦觉察到自己的某一行为不对头时,就感知到内心的不安状态。在上述的场合,如果主体的自我感知减弱或失常,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发生相应的异常变化。自我知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2)自我知觉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存在、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自己的行为表现诸方面的意识。这种意识是通过思维起作用的一种领悟,即主体对有关自己诸方面的领悟(理解)。★婴儿出生后,在七八个月以内,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不了解自己甚至分不清自己与周围事物的界限。这时,婴儿连自我感觉都没有,更谈不上自我意识。以后,随着婴儿认知、特别是自我知觉的发展,才逐步形成了自我意识。在自我知觉的发展中,主体的大脑把来自外界的有关信息与通过自我知觉获得的信息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了自我信息系统。这是自我意识借以发生的神经机制。因此,自我知觉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基础。同时,自我意识又以自我知觉为“窗口”,实现自我意识。我们在工作中通过有关的社会知觉,多次获得他人肯定自己的角色行为的信息,并在大脑中通过思维活动与来自自我角色知觉的信息组成信息组合(自我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借以形成自我角色意识,使其能意识到自我的角色行为,觉得自己应当怎样做。同时,在工作中我们总是首先通过自我角色知觉,引起有关的思维活动,意识到自我的角色行为。可见,自我知觉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3)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可见二者是在心理活动中紧密地相互联系着的。★我们在对人知觉中认识别人,同时也认识到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当别人肯定自己的行为时,则产生自我满意的知觉;如果自己的行为受到指责,就会进入自我羞愧(自我痛恨或自我愤怒的知觉中)。即使在某个时候单独进行自我知觉,也可能联系过去有关的社会知觉。我们在感知到自己当前出现的某种内疚心情时,可能是由于联系过去有关的社会知觉留下的映像——自己曾经对不起朋友而引起的。由于自我知觉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有的心理学家也把前者归人后者范畴。在自我知觉中,由于从个人角度看自己,难免使自我知觉带有某种主观性。所谓“敝帚自珍”就是这种主观性的体现。但自我知觉又具有客观性,因为主体总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自我知觉的,对外界对象的反映是无法抹杀的。即使主观性特别强烈的主体,也只是在“自欺欺人”的情况下对社会知觉的客观映像加以掩盖罢了。应当“以人为镜”,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和行为作为自我知觉的客观参照,以克服自己的主观性。这样,通过自我知觉才能真正地发现和了解自己:管理人员应当了解职工的自我意识,并帮助他们确立自我意识积极方面的优势,以保证自我意识的积极调节。3.社会知觉的错觉做好管理工作,特别忌讳对人的片面认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往往造成对人的认知的偏差,以致作出错误的推测、判断和评价。在社会知觉方面的错觉包括:(1)首因效应。它是指人们在交往中的最初的第一印象对他们以后认识的影响。一般来说,人们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首因效应影响作用较大。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第4页共18页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的一系列的话动的评价。如果对某人第一印象好,那么就对这个人以后的行为表现都会觉得比较顺眼;反之亦然。(2)近因效应。它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最后印象对他们总体认知的影响。一般来说,人们在与所熟悉的人打交道时,近因效应的影响作用较大。由于近因效应,被认知的对象会变得更持久、更深刻。近因效应常常被人们利用。如有些电影和文艺演出往往把最精彩的情节和节目安排在最后,使人们余味未尽、回味无穷。(3)光环效应,也称为晕轮效应。它是指根据某人的特征、个性而形成印象之后,人们还据此推论此人在其他方面的特性。这种错觉容易产生“一好百好,一坏百坏”、“一好遮百丑”以偏溉全的认知偏差。(4)刻板效应。它是由思维定势产生的对社会上各类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例如:人们普遍认为商人大都精明强干;知识分子一般都文质彬彬;我国北方人一般都粗犷、豪放、热情,南方人一般都细腻、灵巧、精明。刻板效应就是将上述对某一类人的看法套在该类人中的某一个具体人身上。即看见一个文质彬彬的人就认定他是知识分子,看见一个豪放的人就认定他是北方人。(5)投射效应。它是一种以己度人的错觉,以自己所具有的品质为依据去判断别人的品质,认为只要自己有的品质别人也一定有。社会知觉的错觉在管理工作中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在管理活动中,既不能凭第一印象,个别品质或某种新异性去看待人,更不能用固定不变的眼光去评价人。管理者要善于从全面、深入、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人,更要善于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人,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管理人员要善于利用积极的定型效应,排除消极的定型效应。★例如,通过各种途径使职工不断感知到有关工厂的积极方面的信息,形成定型,则能产生积极的定型效应,以促进职工对本厂的爱护。管理人员对职工、职工对管理人员都可能形成某种不良的定型成分,发生消极的定型效应,管理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并设法予以消除,以免影响人际关系和生产。三、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我们周围的环境是复杂的,有许多事物同时对我们发生作用。但是,在同一时间内,我们能清晰知觉到的对象是很有限的,最多只有几个。因此,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我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被动地或主动地分出(选择)知觉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受客观
本文标题:第五章个性心理过程与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89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