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03第五章农耕文明根据世界历史,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是游牧的塞姆人(闪族或闪米特人)建立的,古代印度的文明是游牧的雅利安人建立的,古埃及的文明是由闪族人或闪米特人建立的,这些民族都属于印欧语系。而东亚的中华文明则是羌、夷等游牧民族创造的。中古时期,游牧民族再次统治了整个亚欧大陆。在西方的欧洲,强悍的匈奴人挥鞭西进,日耳曼各族纷纷涌入罗马帝国,最后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在东方,“五胡乱中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随后,阿拉伯半岛南部的贝都因部落在伊斯兰教的信仰下统一起来,迅速向北扩张,一直打到中东和中亚;斯拉夫人亦从北欧进入东欧平原,对东罗马帝国形成南北夹击。此后,来自北欧的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海上民族维京人,也不断袭击欧洲,达到高潮。5.1农耕文明的先驱为什么我们说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文明是游牧民族建立而非创造呢?是因为在此之前,当地就已经有更先进的民族创造了农耕文明,这些入侵的游牧民族不过是继承、发扬了现有的文明而已。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最初创造西亚文明的竟是来历不明的苏美尔人,他们居住在两河流域的南部。北部是操塞姆语的阿卡德人,是从外地迁移到此的游牧民族,却第一次统一了两河流域。其后,又有古提人、阿摩利人、埃兰人、亚述人、米底人和波斯人等游牧民族先后进入这一地区,并一度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苏美尔人楔形文字104公元前4500年,苏美尔人来到两河流域的南部定居,他们会制造陶器、石斧、网坠、陶镰等工具,建造了规模庞大的神庙。至公元前4000年代末,苏美尔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拉伽什、乌玛、苏路帕克、尼普尔、基什等。除了精美的陶器和宏伟的建筑外,苏美尔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车轮和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写在泥版上,然后烧制,收藏起来,成为当时文明社会的记录。日后的巴比伦人、亚述人、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米坦尼人、乌拉尔图人和波斯人等都采用楔形文字表达自己的语言,它同时也是腓尼基字母的一个来源。在数学方面,苏美尔人创造了独特的60进位法,掌握了算术的四则运算方法,知道分数和求平方根、立方根的公式。此外,苏美尔人制定了重量、长度、面积、体积、货币等的计算单位,为日后西亚的度量衡制提供了一个基础。在历法方面,苏美尔人发明了太阴(月)历,以月亮盈亏的一个循环为一个月,12个月为一年。苏美尔人最终被外来的游牧民族征服了,这只是他们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的盐碱化造成了谷物大量减产。1982年,美国著名的亚述学家雅各布森在《古代的盐化地和灌溉农业》一书中论述了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灌溉农业和土地盐化的关系。例如,出土的吉尔苏历史泥版文献表明:约公元前2400年,大麦每公顷收2537公升,至公元前2100年,则下降至1460公升。公元前1600年,吉尔苏城已完全废弃,同时的拉尔萨城的大麦产量仅为每公顷897公升。就这样,土地的盐碱化毁灭了一个民族,饱经沧桑的苏美尔人从此失去了立足之地,沦为流离失所的难民,其文明也为其它民族所取代。苏美尔人的来历至今没有定论。如今,许多学者研究发现,苏美尔人与东方的中华有同源性,如语言、文字、皮肤、发色、体格、历法以及习俗和文化等方面惊人地相似,苏美尔人称自己为“黑头的人”(sag-gi-ga)。由此,可以大胆断定,苏美尔人属于黄种人。因为当时他们处于大洪水之前,金发碧眼的白种人还生活在中亚北部的高山之上,为获得御寒的兽皮而大兴狩猎之风,黑种人依然在热带丛林中被阳光暴晒,只有黄种人在温带或亚热带地区生活繁衍。至于苏美尔人的神奇智慧,则是另一个世界之谜。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尼罗河流域,只是看起来更为扑朔迷离。这一地区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此后一直没有间断。公元前7500年,埃及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开始出现。公元前4500年,埃及进入铜石并用年代,其代表为巴达里文化。公元前4000年-前3500年,埃及进入了涅伽达文化时期,发明了陶轮,金属工具更为普遍,105出现了规模不等的城市。然而,创造了埃及这些早期文化的是什么人?来自何地?迄今为止,也没有统一的答案。还有神秘的金字塔,究竟是古埃及人所建还是史前人所造?至今争论不休。按希罗多德的文献记载,古埃及人确实建造了金字塔,而考古又发现,有些金字塔的建造年代之早又远远超出了古埃及的历史,而且,建造金字塔的技术至今仍然是个猜不透的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在游牧民族闪米特人进入尼罗河流域前,埃及地区就像两河流域一样,存在着如苏美尔人那样的农业民族,他们建筑了宏伟壮观的金字塔,发明了象形文字、几何、算术和天文历法等等。后来,操塞姆语的闪米特人侵入埃及后,就像阿卡德人一样,继承了农业民族的文明成果,学会了建筑金字塔的关键技术,并和农业民族发生交汇和融合。最后在频繁的战争过程中,原来的农业民族被征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并消失得无影无踪。根据上述的推论,这个农业民族亦应该是黄种人,他们定居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后,由于受到强烈的阳光辐射,肤色逐渐变黑,看起来和相邻的非洲丛林里的黑人没有什么区别。在印度河流域,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的遗址,发现了比吠陀文明更早的文明-哈拉帕文明,将印度的文明史推到公元前3000年前。哈拉帕文明分布在北起喜马拉雅山,南至阿拉伯海,东至德里,西到今巴勒斯坦与伊朗的交界处,总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的地区。其中,哈拉帕、摩亨佐.达罗和甘瓦里瓦拉是三座大城市。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为城堡区,拥有高厚的城墙,城墙每隔一定距离设有棱堡和塔楼,城外有护城河。城市的行政与宗教中心可能就设在那里,因为人们在那里发现了宫殿、谷仓、浴室、寺庙等公共设施。东城是居民区,商店、手工业作坊、饭馆、旅社等都在那里。城市的设施完善,拥有供水和排水设施。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当时存在强大的中央政权,有了征税的机关,一部分人已经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专门的管理者。哈拉帕文明的对外贸易相当发达,从两河流域进口的商品主要有铜、木材、石料、象牙制品、天青石、红玛瑙、珍珠等,而输出的产品可能有粮食、贵金属等。和苏美尔文明一样,哈拉帕文明也发展了文字。人们在摩亨佐.达罗的遗址中发出了大量的石制印章,上面刻有牛、鱼和树木的图形文字,遗憾的是,这些“天书”至今还没有被人识读。公元前2000年代初,哈拉帕文明已经衰落。后来,属于印欧语系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侵入南亚,征服了印度北部地区,他们继承了原有文明的一些成果,建立了吠陀文明。106哈拉帕文明的创造者是谁?又是怎样衰落的?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谜。一般而言,学者们都倾向于达罗比荼人。然而,科学家对摩亨佐.达罗的遗址中发掘的古人遗骸分析后发现,他们并不属于单一的种族,包括原始澳大利亚人种、地中海人种、蒙古人种等等。后来,随着对这一时期文字的释读,学者们提出的文明创造者名单进一步扩大,加上了布拉灰人、帕尼人、阿修罗人、乌拉提亚人、瓦黑卡人、那迦人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蒙古人种是黄种人的代名词,他们似乎应该是在很晚的时候才到达印度,怎么会在公元前3000年前出现在印度河流域?哈拉帕的考古发现说明,早在公元前5000年的远古时代,黄种人就遍布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北非及北美大陆等地,他们作为最早的农业文明的先驱,开启了大河文明的时代。因此,创造哈拉帕文明的很可能是属于黄种人的汉藏人。如果说苏美尔文明的衰落是因为土壤的盐碱化,那么哈拉帕文明的衰落则很可能是因为气候的变化。因为农业本身受气候和土壤两大因素的制约最重。印度处于南亚的亚热带气候,平常一年分雨季和旱季两个季节。一旦气候发生重大的变化,长期的干旱来临之时,整个生产就难以为继。这时,由于得不到充分的粮食供应,庞大的城市人口被迫转向耕作,一些人干脆离开中心区,迁移到新的地区。哈拉帕文明衰落的现象恰恰是中心区衰败而边远地区继续发展,符合这一解释。至于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比荼人,则属于地中海高加索人种,是从别处迁移而来的,早于雅利安人,分成几支,从不同时期进入印度。他们也和西亚的阿卡德人一样,继承了农耕文明的成果,逐渐成为这块地区的主人。到后来,他们又受到来自西北方的雅利安人的猛烈攻击,被迫退往印度的南方,留在北方的人则成为自视高贵的雅利安人的奴隶。5.2游牧文化演变为农耕文明游牧民族的习惯是“逐水草而居”,他们的迁移路线必然是顺着大河流动。当游牧民族来到大河平原上,逐渐趋向于定居。一般是以苗圃种植园为中心,方圆数百里作为相对固定的牧区,一年甚至几年之内都在这一范围内生活。时间一久,就形成了固定的领地意识,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引发强烈的攻击行为,战斗之惨烈超过以住。过去牧区不固定,几乎每个月就可能迁移一次,偶尔遇到其它游牧民族,一般不会发生你死我活的战争。即使有战争,往往以媾和的方式结束,相互结成通婚的部落联盟,如黄帝与炎帝结盟,成为华夏族的始祖。有了领地意识之后,情况就不同了,战争就变107成了关系到部落生态的严重问题了。“祀与戎,国之大事。”同时,农业的收获越来越多,明显超过了畜牧业,社会财富迅速膨胀。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结果是大批的游牧部落迁移到在大河平原上,其领地也彼此相邻。当首次战争胜利后,获得的大量财产诱发了人们贪婪的欲望:原来除了生产外,还可以通过掠夺的方式收获财富,而且更快更容易。于是,邻人的财富成为觊觎的对象。温和的牧人又恢复了猎人的本性,同类间的竞争呈现白热化状态。盘庚为何迁都?一直是史学争论的问题。有的说是贵族骄奢,有的说是水患,其实根本就不为什么,是游牧民族本性使然。对照世界历史,几乎所有的文明都始于游牧民族,如古代巴比伦最初是游牧的塞种人或称塞姆人,闪米特人或闪族人建立的。中国同样如此,黄帝是中国文明的始祖,当时处于游牧状态,逐水草而居,所以到处留下踪迹。黄帝时代也是英雄时代,各民族之间频繁爆发战争。因此,古代许多游牧民族如匈奴都奉黄帝为祖先。直到尧、舜、禹时代,才正式向农耕文明过渡,表现为大禹治水,排干沼泽,开辟农田,兴修水利。夏朝为中国第一个农耕的朝代,夏后氏亦为第一个农耕民族。而周围的其它氏族仍然保持游牧或半游牧状态,包括殷族。当然,最早开创农耕的不是夏后氏,而是神农氏。传说神农氏尝百草,发明医学、历法和九井相连的灌溉技术。《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的采集业和畜牧业向早期农业发展的转变关头。那时,人口已生育繁多,维持生计的是猎物和植物的果实。神农氏游牧民族转变为农耕民族后,结束了游荡不定的生活,虽然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斗志却在不断减退,以至夏朝后来被商汤所灭。殷族属于东夷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夷”字拆开是“一弓人”,表示手持弓箭的人。即使当时处于半游牧半农耕状态,必然108经常迁移,迁都亦是常事。而盘庚迁都至殷,才正式定居下来,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建立了繁荣的殷商文化。摩尔根指出,雅利安人发现谷物和种植谷物晚于他们之饲养牲畜,这一点可由下面的事实得到证明:在雅利安语系的各种方言中,这些牲畜的名称彼此相同,而谷类或其他农作物的名称彼此不同。蒙森指出在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中牲畜的名称是相同的,从而证明:在这些民族彼此尚未分离之前便已经知道这些牲畜,并可能已经饲养它们了……看来,园艺的兴起与其说是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还不如说是出于饲养家畜的需要。此时,游牧民族过着游牧为主、农耕为辅的生活。但随着部落内人口的大量增长,畜牧业已经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农业日益显露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实行大规模农耕的时机成熟了。刚到大河流域,一望无际的是茫茫的沼泽。在河流的中心,往往会冲积成三角洲平原。这很可能就是传说中被四溢的洪水包围的“细壤”。以古埃及的尼罗河为例,每年的雨季,洪水暴涨,淹没三角洲,在上面覆盖了一层肥沃的淤泥。洪水退去后,人们就在上面撒上种子,待作物成熟后收割。人们又把两次河水淹没的时间间隔定为一年,形成早期的历法。东方国家将大河视为他们的母亲河,古代埃及人编成长诗,用夸张的语句颂赞尼罗河:“呵
本文标题:第五章农耕文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90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