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区域产业结构教学目的:熟悉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并能就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掌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向及内容,熟练掌握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及配置原则。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调整政策,熟悉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和理论,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指标。教学难点: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课、学时:7课时教学内容: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的构成和诸产业间量的比例和质的联系等关系的总和。区域产业结构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获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利益。第一节产业结构分类一、产业分类产业分类是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一)两大部类分类法将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使用方向划分为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对应生产部门为生产生产资料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部类。(二)农轻重分类法把社会生产划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部门。产品单位体积重量大的工业部门属于重工业,重量轻的属于轻工业。化学工业由于其突出地位往往独立罗列。(三)霍夫曼分类法目的:为了区分消费资料产业和资本资料产业。原则: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作为消费资料的归入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作为资本资本的归入资本资料产业。分类:1)消费资料产业2)资本资料产业3)其他产业(四)“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使用的分类法全部产业部门划分为7类:1)基础材料产业;2)加工组装产业;3)生活消费品产业;4)建筑业;5)商业;6)服务业;7)其他产业特点:一是包括了全部产业部门;二是划分部门较多,比价具体、详细(五)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广义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第二产业(广义的工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其他公益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其中有[]符号的,是三个产业的归属问题上有争议的行业)。(六)标准产业分类法十个大项:(1)种植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馆业;(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8)金融业、房地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联系理论领域,投入产出类的编制就是以这种产业分类为基础的。(七)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生产要素:指投入生产活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经济资源。分类: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征:它存在于将各个产业使用的各种资源的组合在产业之间进行的比较之中,是一种相对的划分,不存在绝对的划分标准。说明区域产业结构的素质,解释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并在区域产业结构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八)功能分类法1、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在区域产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是不同的,其中有一个或几个产业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这就是主导产业。功能:第一,它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产出规模大,产品调出规模也大,为全国或高层次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独特贡献;第二,它又是经济系统中的主体和核心,它的发展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轮,并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向高一层次演进。2、关联产业:它是直接配合和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发展。3、基础产业:除主导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部门都是基础产业。4、潜导产业:它是当时并不很重要,作用还不很大,但是发展潜力比较大,或者是代表将来产业发展方向,前景比较好,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上升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二、产业结构理论体系产业结构理论,是以研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对象的应用经济理论。研究内容:产业分类、产业结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论;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及其原因;产业结构的静态分析和评价;产业结构配置和优化;产业结构政策。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形态理论——以研究产业之间比例关系及其变化为宗旨。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产业联系理论——以研究产业之间投入、产出联系为宗旨。本章所介绍的产业结构理论,是产业发展形态理论。第二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一、配第-克拉克定理研究前提:1)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是以若干国家在实践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的;(2)使用了劳动力这一指标,考察了伴随经济发展,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布状况所发生的变化;(3)以三次产业分类法,即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基本依据。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相对越小,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小。二、库茨涅兹等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库兹涅兹收集和整理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庞大资料,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第一,农业部门(即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相对比重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相对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即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来看是上升的,然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将各国的情况综合起来看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即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差不多在所有的国家都是上升的,但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未必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上升是同步的。综合来看,大体不变,略有上升。结合时间系列分析和横断面分析,结论:第一,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1,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则大于1.第二,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上升是普遍现象,但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变化由于不同国家工业化水平的不同而有差异,即综合起来看是微增或没有大的变化。第三,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从时间系列分析,一般表现为下降趋势,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上升的,这说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收劳动力的特征。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活动以单一的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农业劳动力在就业综述中占绝对优势;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第二次产业大规模发展,在第一阶段,三次产业的变动大致符合库茨涅兹所解释的规律;第三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地位则持续上升。三、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规律(一)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和霍夫曼理论霍夫曼是第一个对工业结构重工业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学者。霍夫曼比例: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霍夫曼比例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后来有些学者研究发现:霍夫曼比例数值下降幅度是递减的,并逐渐趋于稳定。说明重工业化过程并不是无限的,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一个饱和点,表现为各工业国家霍夫曼比例大小与他们之间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差异非相关性。(二)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第一个特征是重工业化,第二个特征是高加工度化。高加工度化: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会由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发展。高加工度化意味着工业加工程度不断深化,意味着在原材料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将大大超过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事实说明,工业的增长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相对下降的趋势,从而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将相对下降。(三)工业化过程中生产要素密集度转换规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随着工业结构的重心由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原材料工业向组装加工业的转移,工业的生产要素结构的重心也分别由劳动力到资金,再到技术的相应转移。产业结构信息化:国民经济中的信息部门迅速发展,信息部门在产业结构中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不断增长的现象。信息部门一般可以划分为两次产业,即一次信息部门(主要从事信息的基础结构,即制造、造作和运用各种信息设备和技术以支持信息市场和市场信息两种活动的职能)和二次信息部门(包括信息市场和市场信息两种活动)。五、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的原因(一)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人们对某一产品的需求,随人均收入变化而变化的相互关系。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长率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增弹性系数某一产业的产品的收入消费结构阶段:第一阶段,生理需求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阶段,追求便利和技能的阶段;第三阶段,追求时尚与个性的阶段(二)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比重某产品的劳动力的相对对比重某产品的国民收入的相率某产品的比较劳动生产产业或产品之间生产率提高的快慢的差异,即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是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生产率不均等增长的最突出因素是不同产业之间技术进步的速度。(三)国际贸易的促动开放型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1iinjjijiiiMEZaICZ其中,Zi是部门总产出,)(iiIC是国内最终需求,)(iiME是净国际贸易(Ei为出口,Mi是进口),njjijZa1是国内中间需求(参数ija是投入产出系数,用于度量j部门每单位产出所需i部门的投入,jZ是i部门以外的所有其他产业部门)钱纳里的模拟结论:大国进口替代在一定限度内对产业结构转变是有效地,但是当进口替代达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的进口替代对产业结构转变的作用非常小。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国际贸易水平和结构是促进产业结构演变和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进口替代达到一定程度时,不失时机地迅速实现贸易模式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转变,是加速还是延缓产业结构转变和现代化的关键所现在。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是日本的赤松提出来的,立足于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理论。国内生产和进口的进展过程,在图形上像三只大雁。第一只大雁是进口的浪潮,第二只大雁是国内生产的浪潮,第三只大雁是出口的浪潮。通过出口——国内生产——出口这种国际贸易的作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就随着发达国家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推动发生演变。2、产品循环说“产品循循环说”是美国的弗农提出来的,立足于发达国家的理论。所谓“产品循环”表现为以下若干过程。从新产品问世、扩大市场直至国内市场饱和,这是第一个过程。尔后这一产品将出口到国外,开拓国外市场,这是第二个过程。随着国外市场的形成,便有资本和技术的出口,资本和技术与当地廉价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结合,在输入国发展了这种产品。这是“产品循环”的第三个过程。国外生产能力的形成,又会使这种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到本国市场。这就是开发了这种产品的输出国不得不放弃这种产品的生产而去开发其他产品,这就是第四个过程。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产品进口——开发更新的产品——……按照这种顺序不断循环上升,就是所谓的“产品循环”。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一、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考察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原则:1、已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不能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评价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既要看它同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还要看它同区域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国内市场容量是否相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必须既是资源导向的,又是市场导向的。2、区域产于系统的功能,是否能承担其全国地域分工的重要任务,对全国或上一区域层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作出独特的贡献;3、区内产业之间关联度如何,即产业之间是否协调,特别是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区域内部的产业关联,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理论意义上的关联,即产业之间存在上下游关系,相互之间依赖性强,联系非常密切。另一个含义是实际意义上的关联,即具有理论关联的上下游产业在实际生产过程当中真正发生的关系。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联非常重要,因为:第一,一般来说主导产业都是资金密集、技术先进、规模较大的产业,它与非主导产业关联度大,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较快发展;第二,主导产业的发展不可能是鼓励的,而是需要相关的非主导产业的配合和支持,它与非主导产业关联度大,则是可以得到相关产业的扶持和滋养,能够健康发展,发挥其区域经济增长的功能,承担其高层次
本文标题:第五章区域产业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90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