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节城乡的发展一、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一)城乡规划1.含义:城乡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规划,它是以城乡居民点的土地等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核心,同时还包括城乡居民点的社会、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2.分类:(1)按编制过程来看,包括城乡总体规划和城乡详细规划两个阶段(2)根据规划对象,可分为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等(二)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1.明确城市的性质2.预测城市人口,确定城市规模3.安排城市土地利用,确定空间利用4.部署和安排城市各项建设(三)村镇规划1.分类:小城镇规划和乡村规划2.小城镇规划的要求:(1)小城镇规划必须满足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使小城镇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2)要把市场需求与本地优势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力求实现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3)要将生态环境建设列为重要内容,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小城镇接近大自然的优势,建设生态型小城镇。3.乡村规划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使乡村性质和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标准,同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必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利用空闲宅基地。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合理安排住宅、乡村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的建设布局,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绿化和整治乡村容貌,搞好环境卫生建设。(四)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意义1.有利于合理土地资源2.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3.有利于保障城乡安全4.有利于协调城乡发展5.有利于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二、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一)城乡规划中的土地利用1.土地利用类型:(1)利用它的空间营造生存发展场所(2)利用它的生产功能,获得各种生活、生产物质2.构成比例:国家颁布的城乡主要建设用地构成比例标准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结构村镇建设用地构成比例3.原则:合理用地(二)城乡规划中的项目选址1.必须符合城乡规划中对土地使用的要求,并兼顾与其他建设项目的关系2.要与城市环境规划相协调,对于影响环境卫生极易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建设项目,应避开城市的水源保护地和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地带以及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保护区。3.要与城乡现状相衔接。(三)城乡规划中的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和地价也各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2.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3.类型:(1)住宅区:面积和形状:面积最大(40%~60%),团块状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类别名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居住建筑用地20~32工业建筑用地15~25道路广场用地8~15公共绿地8~15类别名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居住建筑用地30~70工业建筑用地6~20道路广场用地9~19公共绿地2~6形成:工业革命前居住单元与劳动单元混杂布置,没有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工,工业革命后居住区和工厂分离,形成住宅区;因经济收入、消费水平而分化为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低级住宅区往往与低地、工业区联系,高级住宅区则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特大城市为了疏散过密的人口和工业,在距母城比较远的交通干线兴建卫星城,使得一些职工的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分离,他们在母城上班,却生活在卫星城的居民点内(2)商业区特点: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区位:区位需求是有便捷的交通,只有便捷的交通才能吸引大量的消费入口,所以商业区多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中心商务区——形成原因: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消费人口、流动人口多——区位特征:位于市中心,城市商业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茂密;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外围商业区——形成原因:距市中心较近,通达度好,人口稠密区——区位特征:中心商务区外围、交通干线两侧或干线交汇处(3)工业区工业集聚的原因与意义: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强,共用基础设施。集聚既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又拓展原有城市的地域范围面积、形状:较大部分,环状或带状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为了寻求低成本、大空间的经济效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运输量大)(4)其他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区,有些城市还有行政区和文化区,而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小,或是分散布局,形成不了相应功能区4.功能分区原则:各功能区应力求完整连片,提高用地的经济效益,并充分满足环保、卫生防疫、防火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不同功能区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同时又要避免相互干扰。功能区的空间组合还应考虑城市景观和形象的需要。三、城乡规划中的主要产业布局(一)工业布局1.协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图:2.保证一定的工业用地比例,但是不要无限度扩张3.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4.相关企业、机构就近布置城市规划中常见工业的布局原则工业部门生产特点与制约因素布局主导因素制糖、炼铁耗原料多,制成品重量大大减轻交通方便,接近原料地钢铁、有色冶金、化工消耗能源多接近水电站等能源地织布、石油化工、运输产品比运输原料成本高接近消费市场自来水厂优质水源河流上游方向,水源清洁汽水、家具、印刷、啤酒运输不方便接近消费市场普通服装、纺织、电子装配劳动力成本比重大,消耗劳动量多接近劳动力丰富、工资水平不高的地区化工、电子、飞机、科技含量大,技术水平接近科技发达人仪表要求高才集中的地区电子、感光器材特别要求环境洁净选择环境洁净之地(二)农业布局1.宏观布局,总中各农业部门自身运作规律。2.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3.城乡协调,坚持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4.在村镇一级规划建设用地时,要尽量避免占用农业生产用地。(三)交通运输业布局1.分类:城市内部交通和城市对外交通2.城市内部交通:(1)城市道路规划要考虑城市地理环境因素,如线路选择要结合地形,注意节约用地和投资费用,道路走向应利于城市通风,一般应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等。(2)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布局城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3)结合各地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环境特点,合理布置各种交通线路和设施,为不同人群(包括残障等弱势群体)的出行提供方便的选择和衔接,加强城乡各功能区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城乡环境的运行效率。(4)交通场、站的布局应尽量满足人们出行的便利,同时考虑城市环境的要求。3.城市对外交通:(1)统筹布局对外交通设施,创造联运条件(2)对外交通站场与城市交通感到系统密切联系(3)对外交通设施的布置与城市功能分区密切配合,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第二节城乡与人居环境一、城乡人居环境(一)人居环境:即人类的居住环境,包括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两部分。自然要素主要是指大气、水、阳光、土壤、植物、动物等,它们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和能量,是人居环境的基础。社会要素主要是指建筑物、道路、基础设施、邻里关系、社会管理、村规民约等,这些为人类提供丁牛存的基本空间和条件。对于这些社会要素,人们通常归之为人、社会、建筑、支持网络等几大类。(二)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1.城市规划的要求2.自然环境的适宜度3.社会环境的完善性4.消费者区位选择的心理趋向(三)居住小区:1.定义:居住小区是指达到一定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基础设施配套比较齐全的人口聚居区。2.居住小区建设原则:(1)住宅及个中辅助建筑物的建设要求安全、实用,要有利于采光、通风和居住舒适等。(2)各种体系的配套设施直接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布局和建设上要以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促进邻里交往、合理与有效利用资源为原则。(3)居住小区建设宜遵循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空间逐级衔接的原则,并且不同空间的分布和比例应该适宜,不应该相互干扰。二、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一)城市商业及其布局1.城市商业分类:社区商业服务点、区域商业中心、市级商业中心2.城市商业布局应考虑的因素:(1)居民的使用频率(2)设施的规模效益3.城市商业布局(1)社区商业服务点:规模小、数量多,消费人群多,一般布局在居民区附近。注:农贸市场的布局不能太接近小区,更不能在小区内部,但又不能距小区过远,造成购物不便。(2)区域商业中心:一般位于居民聚居区和公共交通集散地(3)市级商业中心:多布局在人流和货流量大的城市中心、城市重要交通干线的十字路口处、车站和港口附近。(二)乡村集市1.定义:是指乡村按约定时间,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2.乡村集市布局:(1)目前我国乡村集市多数分布于乡镇政府所在地,这些地方一般人口集中,有较好的服务设施;(2)其次,一些水陆交通便利的地点,如渡口、车站、公路沿线等处,因货物集散转运便利,人流量大,成为集市分布的理想地点;(3)此外,在一些专业手工业产品的产地,也会形成交易场所。如竹木产区多有木器加工、造纸、雨伞制造业,丝、棉、毛产区往往兴起纺织加工业,这些地区附近也会形成相关产品交易的集市。三、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1.分类:(1)从类型看:包括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卫牛等设施。(2)从规模看:既有大型的剧场、中心学校、体育馆、综合医院等,也有小型的健身房、图书室、社区小学和医疗点等。2.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都与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们的布局应综合考虑城乡环境的实际状况和服务对象的需求。(1)幼儿园的布局一般宜建在居住区内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地段。(2)中小学的布局应保证学生能就近上学,沿途一般不应穿越铁路、城市交通干线,不穿越厂矿生产区和市中心人多车多的地段,要远离城市交通繁忙的铁路、公路沿线,以免噪声干扰;同时也要注意学校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干扰,应与住宅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设计在居民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安静的地方。(二)创建有文化品位的城乡环境(1)我们居住、生活的环境,不是建筑、道路、广场、绿地等设施的简单组合,还应负载着艺术和文化。(2)城乡环境中服务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应该讲究整体和谐、格调高雅和个性鲜明,达到传递文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的效果。(3)完善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既能够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如众多的文化产业),又可以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文化交融、展现城市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成功的城乡建设,实际上是在进行文化建设。第三节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背景与概念1、产生背景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2、基本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3、不同观点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
本文标题:第五章城乡规划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9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