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第五章文学接受资源库
1《文学理论导引》参考资料库■“内容提要”资料库第五章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文学作品只有通过接受环节才能进入社会,创作因此才有了意义;接受活动直接规定了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功能的发挥,形成了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一节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文学接受的过程使文学文本潜在的审美意义得以实现。接受活动对文学创作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形成互动关系。一、接受与文本意义的衍生文学接受活动是文本意义得以激活、得以衍生的必要条件。文学文本的意义通过接受得到了显现和衍生。接受活动对文本意义的衍生,形成了文学独具的魅力。二、接受与创作的互动文学接受制约着文学生产即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的制约:一是文学文本只有通过接受才能实现其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读者的参与才促成了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生成。二是接受需要为创作提供了动机。文学接受和文学创作互动关系的另一面,体现为创作对接受的影响和制约。文学创作是接受活动得以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创作制约接受体现在对接受活动的引导上。三、接受与文学功能的实现文学之所以可能发挥多种社会功能,首先与文学的性质有关及其构成有关。文学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社会作用,往往取决于接受活动,读者的接受方式、动机及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直接决定着文学社会功能实现的方向和程度。接受要受到读者个体的接受需要和生活阅历、文化素养以及在接受过程中的具体心境的影响和制约。“期待视野”是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期待视野由三个层次构成:个体的审美趣味、理想、情感倾向;时代要求和审美趣味以及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的积淀。第二节阅读和欣赏文学阅读和文学欣赏是两种不同的接受形式。文学欣赏要求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注重感受、体验,特别要重视对语言的感受、对形象的体认与想象,文学欣赏的特点是再创造。一、消极接受和积极接受阅读属于消极接受,欣赏才是积极接受。消极接受偏重知识,没有把文学作品当作审美对象。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获取美感愉悦的精神活动。主要手段是审美想象。文学鉴赏的再创造是指,读者在作家审美创造的基础上,以自己切身的人生经验来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生活、感情以及艺术形象。这种再创造是以再现性的想象作为手段的。2文学作品有不确定性和空白形成“召唤结构”,需要读者将这些空白填补起来。欣赏经历三个阶段:审美感知、审美体验与审美判断。二、语感、体认和想象语感是指个人对话语形式的音、形、义等方面的直觉反应,读者的语感就是通过语言对形象感觉和感知。文学欣赏必须调动接受者的生活经验,入乎其内地以己之身、以己之心去察觉、感受艺术形象,形成文学欣赏中的“体认”。体认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移情、“同化”的过程。文学欣赏中读者的想象则要靠语言的刺激来激起。因此,在文学欣赏中读者的想象力应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想象可以将纸面上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三、欣赏的再创造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要求读者以自己的感受和经验积极地填补空白,从而形成了欣赏活动对文本和形象的再创造。欣赏的再创造要求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之间具有对应性的关系。所谓的相互对应,是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的审美表现,与文本的“召唤结构”,应处在同质同构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鉴赏文学作品,读者必须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期待视野,以适应新的审美对象。第三节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的一种理性的方式。一、批评和阐释文学批评(Literarycriticism)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泛指各种阅读评价活动;狭义的文学批评是在鉴赏的基础上,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文学批评必须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对文本意义作出阐释,即对文本作出解释、评价和判断。文学批评具有多种形态,从批评实施者的角度划分有读者批评与职业批评。从文学批评的取向来说,文学批评还可以分为审美批评和非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非审美批评关注文学与社会人生、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关系,往往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可资运用的材料,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去分析、评价、判断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种种现象和内容。二、文学批评的意义文学批评对文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阐释文本,规范创作、引导接受和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三、批评尺度和价值判断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所作的理性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因此,文学批评需要一定的批评尺度。文学批评的尺度是用来衡量、评价和判断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艺术等各个方面所达到的水平高低的标准。文学批评的标准应该兼顾各个方面的要素,特别是要把审美价值观念放在中心地位。文学批评的价值尺度具有多样性,文学批评的尺度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变化,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定的批评尺度。3■“术语解释”资料库1.期待视野(expectationhorizon):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尧斯将其称为接受理论的“方法论顶梁柱”,是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它相当于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先在的“图式”。2.文学欣赏:又称文学鉴赏,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形成审美意象、获取美感愉悦的精神活动。3.文学欣赏的再创造读者在作家审美创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生活、感情以及艺术形象,从而使读者的接受活动融入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并以此丰富或补充作家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作家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因此不再是外在于读者的对象,因为鉴赏融入了读者自己的生活经验,本来是作为欣赏的对象,现在却与读者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4.召唤结构:当代德国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一个接受美学的概念。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区别在于,非文学文本描述的对象具有一种外在的现实性和确定性,而文学文本则是一种虚构,于是形成了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形成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结构特征“召唤结构”。5.共鸣文学鉴赏活动中,接受者被文学作品或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打动,与作品或艺术形象产生了某种认同与感应,形成思想情感的交流甚至契合。共鸣是联想、想象、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但其中最为活跃和突出的是情感活动。共鸣可以说是一种情感认同。6.文学批评(Literarycriticism):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批评涵盖非常宽泛,泛指一切文学评价和文学研究,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狭义的文学批评专指在鉴赏的基础上,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范例分析”资料库1.“期待视野”【知识点】第五章第一节在论及文学的接受方式时指出:在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包括接受者从以往文学作品接受中所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掌握程度,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期待视野包括文学的期待、生活的期待、价值的期待。一般说来,期待视野由三个层次构成:个体的审美趣味、理想、情感倾向;时代要求和审美趣味以及民族4心理和文化传统的积淀。这三者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个体的审美趣味、理想、情感倾向是以时代、社会及文化传统为背景的,从而显示出个体审美趣味、理想、情感倾向背后的更加深刻的原因;而时代、社会、文化传统的规定性则是落实到接受个体的心理上而得以显现的。(参见《文学理论导引》第195~196页)【知识点讲解】“期待视野”指的是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它是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概念之一,由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所提出,“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9页)姚斯认为,当读者对作品的感受和自身的期待视野相一致时,读者会因为作品没有新意而失去阅读的兴趣,但当读者对作品的感受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时,读者往往会感到相当兴奋,认为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确立新的审美标准。也就是姚斯所说:“一部文学作品在它发表的历史时候以何种方式适应、超越、辜负或校正读者的期待,显然为确定它的美学价值提供了一种标准。”(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所以,一部作品的审美意蕴是否能超出读者的期待视野往往影响着作品的成败。■范例:期待视野在文学活动中的体现张爱玲《倾城之恋》中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流苏表面上和他热了些,心里却咕道着:他使她吃醋,无非是用的激将法。逼着她自动的投到他怀里去。他早不同她好,晚不同她好,偏拣这个当口和她好了,白牺牲了她自己,他一定不领情,只道她中了他的计。她做梦也休想他娶她。……很明显的,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然而她家里虽穷,也还是个望族,大家都是场面上的人,他担当不起诱奸的罪名。因此他采取那种正大光明的态度。她现在知道了,那完全是假撇清。他处处地方希图脱御责任。以后她若是被抛弃了,她绝对没有谁可抱怨。这段心理描写的背景是流苏实在难以忍受娘家人的白眼,走出家门,企图通过婚姻的方式来换取经济上的安全,但是,她企图嫁的人却并不打算娶她,因而两人用尽伎俩,相互试探。这段话没有华美的词藻,也没有拗口生涩的用语,作者只是以说书人的口吻,用通俗的日常语言来分析流苏的内心活动,显得既生动又深刻,且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张爱玲的这段心理描写具有明显的雅俗共赏的特征,她的创作既以可以被看作市民读物,也可以作为知识分子的案头书。这点和她创作中对读者期待视野的重视不无相关,她对读者的趣味与要求有着清醒的认识,她的作品非常注意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审美趣味、欣赏水平等。因此,读张爱玲的小说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故事的趣味性,而且有思想的提升,是新的期待视野的形成。姚斯还指出:“就像每个真实的经验一样,对一部先前一无所知的文学作品的首次文学经验,也要求‘一种先入之知,它是这种经验本身的一个成分;在这种先入之知的基础上我们遇到任何新东西,都完全可以加以体验。’”([德]姚斯著,王卫新译:《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见《读者反应批评》(汤普金斯等著,汤永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即便是一部新作品,它也不可能是来自信息真空以绝对的新的样态出现,它总是处于作品与接受者的历史链中。因此,在新作品和接受者之间,有一种感知定向来预先提示和沟通,是“一种内在意群的期待视野”。姚斯认为“这种文学——历史参照系的客观能力的理想范例是那些唤起读者期待视野的作品……于是,塞万提斯就允许他笔下那位最后的骑士的冒险故事带着着意戏仿的那种人人爱读的古老骑士故事的期待视野,从《堂5•吉诃德》中产生。”([德]姚斯著,王卫新译:《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见《读者反应批评》(汤普金斯等著,汤永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同时,读者的期待视野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建构的过程,而且正是这一过程决定着某一作品与形成流派后诸作品之间的关系。正如姚斯所说:“当新的期待视野比较普遍地流行时,改变了的审美标准的威力就表现为,读者体验到从前成功的作品已经过时了而不再欣赏它。只有从这种期待视野改变的角度去观察,对文学效果的分析才达到读者的文学史的尺度,畅销书的统计曲线才能提供历史知识。”姚斯在他的演讲辞中曾以福楼拜的和费陀的《芬妮》为例进行对比,虽然《包法利夫人》与《芬妮》一起因为触犯公众道德而受审,但《芬妮》一年内却发行十三版,取得空前成功,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却相形见绌。姚斯将此归
本文标题:第五章文学接受资源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9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