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五章油料作物病害打印版
第五章油料作物病害Oil-seedcropDiseases大豆病害:病毒病、胞囊线虫病、叶斑病、根腐病等。花生病害:叶斑病(黑斑、褐斑、网斑)、茎腐病、根结线虫油菜病害:菌核病、病毒病、霜霉病。芝麻病害:茎点枯病枯萎病叶斑病第二节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CystNematode,SCN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黄萎病,河南省东部沙质土区发生较重。症状病原物病害循环流行因素防治方法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大豆受害后,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瘦弱,似缺水、缺氮状。病株根系不发达,根瘤稀少并形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小颗粒,即线虫的胞囊(雌成虫)。1学名及分类Heteroderaglycines属异皮科,胞囊线虫属。2.形态有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卵初为长圆形,一侧微弯,形成于雌虫体内,贮存于胞囊中。幼虫分4龄,脱皮3次后变成成虫。1龄幼虫在卵内;2龄幼虫破壳而出,雌雄难分,均为线状,线虫在土中自由活动数周后从根冠侵入寄主;3龄幼虫雌雄可辨,雄虫仍为线状,雌虫腹部膨大成囊状;4龄幼虫形态与成虫相似。成虫雄虫线状,雌虫梨形。3病原生物学:线虫发育温度范围为10-35C,适温为17-28C。胞囊线虫对干旱的抵抗力较强而对高温的抵抗较弱。发育湿度一般以土壤湿度60%-80%为最适宜,土壤过湿,氧气不足,线虫容易死亡。胞囊线虫生殖方式为雌雄交配,交配后产卵在雌虫体内。4寄主和病原菌致病性分化:胞囊线虫除危害大豆外,还可危害小豆、绿豆、白羽扁豆。其他多为不常见作物和杂草:金沙草、水棘针、苜蓿、野碗豆、野生大豆等。大豆胞囊线虫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黑龙江及吉林为3号、辽宁兼有1号和3号小种,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为4号小种,此外安徽还发现5号小种,山东、河南发现7号小种。1越冬: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中越冬,带有胞囊的土块也可混杂在种子间成为初侵染来源。胞囊抗逆性很强,可保持侵染力达8年。2.传播:线虫在田间传播主要通过田间作业时农机具和人、畜携带含有线虫或胞囊的土壤,其次为排灌水和未经充分腐熟的肥料。3.侵入与发病:胞囊中的卵在春季气温变暖时开始孵化为1龄幼虫,1龄幼虫存在卵壳内,2龄幼虫冲破卵壳进入土壤,雌性幼虫从根冠附近侵入寄主根上经皮层进入中柱,其唾液使原生木质部或附近组织形成愈合细胞,堵塞导管。线虫则以吻针插入愈合细胞吸收营养。4.再侵染:胞囊中卵成熟后再孵化出幼虫,进行再侵染。在河南省一年可完成7-8代。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决定于土壤条件、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等。1.土壤条件土质:通气良好的砂土和砂壤土,或干旱瘠薄的土壤有利于线虫生长发育;黏重土壤,氧气不足,线虫死亡率高。碱性土壤更适于线虫的生活。土温:影响线虫发育速度。10C以下线虫停止发育,35C以上不能发育成成虫。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愈快。2.种植制度:作物种类对土壤中线虫的增减有明显影响。在有线虫的土壤中,种植寄主植物,线虫数量明显增加;而种非寄主作物,线虫数量急剧下降。如种植线虫能侵染而不能繁殖的作物,如菜豆、豌豆、三叶草等,则可促使线虫卵孵化,但不增加后期胞囊数量,这种植物比休闲或种植其他非寄主作物更有效,往往称这类作物为“诱捕作物”。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由于禾谷类作物的根分泌能刺激线虫卵孵化的物质,使幼虫从胞囊孵化后找不到寄主而死亡,因此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使土壤中线虫数量急剧下降。3.品种抗性:品种间对胞囊线虫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多数品种为感病,高抗的很少。防治策略是:防止把虫源传到无病区,在病区应采取以合理轮作和加强栽培管理,种植抗、耐病品种,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1.选育抗、耐病品种河南的商丘7680、跃进5号耐病性较强。北京小黑豆是较好的抗源材料。2.加强栽培管理轮作是防治胞囊线虫病最主要措施。轮作年限一般不能低于3年,轮作年限越长,效果越好。一般与禾谷类作物等非寄主植物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更好。适当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可减轻线虫危害。在高温干旱年份注意适当灌水,防治效果尤为明显3.药剂防治目前可用于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杀线虫剂有2类:种衣剂(含呋喃丹等杀线虫剂):省时省事,防效明显。非薰蒸剂:如力满库、灭线磷等,随播种施入土壤。4.生物防治淡紫拟青霉——大豆保根剂第三节花生叶斑病PeanutLeafSpots黑斑病和褐斑病是花生上常见的两种叶部病害,在田间常同时发生,症状相似,主要造成叶片枯死、脱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40%以上。网斑病已发展成为主要病害,许多地方为害程度已超过黑斑病和褐斑病。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时可达30%以上。症状病原物病害循环流行因素防治方法黑斑病和褐斑病:主要发生在花生生长的中后期,褐斑病始发期比黑斑病稍早,称做早斑病(peanutearlyspot),把后者称做晚斑病(peanutlatespot)。两种病害以为害叶片为主,也可为害叶柄和茎杆。两种病害发病初期均形成褐色小点,扩大后在叶片上形成褐色圆形病斑,在叶柄和茎杆上形成褐色椭圆形病斑。严重时,造成叶片干枯、脱落,茎秆枯死。两种病害的区别在于:病斑大小、颜色、病征黑斑病的病斑较小,直径多为2~5mm,病斑颜色较深,呈黑褐色,且叶斑正面和背面颜色基本相同。老病斑周围常有淡黄色晕圈,在叶片背面病斑上产生大量黑色小点(子座),排列呈同心轮纹状。褐斑病的病斑较大,直径4~10mm,病斑颜色较浅,叶斑背面比正面更浅,一般正面为茶褐色,背面则为黄褐色,初期病斑就有明显的黄色晕圈。主要在叶片正面病斑上产生小黑点(子座),散生且不明显。潮湿时,两种病害在小黑点上均产生灰褐色霉层。黑斑病病原为球座尾孢菌Cercosporapersonata,褐斑病的病原为花生尾孢菌C.arachidicola,均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黑斑病菌子座主要产生于叶斑背面,半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丛生,褐色,不分枝,短粗,0~2个分隔,上部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倒棍棒状或圆筒状,短粗,褐色,分隔少。褐斑病菌子座主要产生在叶斑正面,暗褐色,不明显。分生孢子梗丛生或散生,黄褐色不分枝,较细长,0~2个分隔,上部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倒棍状或鞭状,细长;无色或淡褐色,分隔多。黑斑病和褐斑病:病菌主要以子座、菌丝团、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也可以子囊壳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壳、种子上越冬。来年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子座和菌丝团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昆虫传播,由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有多次再侵染。发病条件: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染均需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在7~9月份若降雨多,发病就重。连作田比轮作田发病重。土壤肥力差,生长衰老,分枝稀少的植株黑斑病发生重。肥料充足,枝叶茂盛的植株褐斑病发生重。品种间发病轻重存在差异:一般直立型品种较蔓生型品种抗病,同一品种幼嫩器官、生长前期较抗病。以农业防治为主,注重消灭初侵染菌源,选用抗病品种,必要时进行药剂防治。1.农业防治:花生收获后要尽量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及时翻耕,实行轮作。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基肥,促进花生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2.选育种植抗病品种:较抗病的有鲁花9号、鲁花13号、鲁花11号、豫花14号、豫花15号等品种。3.及时喷药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施12.5%速保利、80%喷克、20%敌力脱、10%世高、50%多菌灵、75%代森锰锌、抗枯威、多硫悬浮剂等,一般15d左右喷1次,共2~3次。网斑病:主要发生在花生生长的中后期,以为害叶片为主,茎、叶柄也可受害。在叶片正面产生褐色小点或星芒状网纹,病斑扩大后形成近圆形褐色至黑褐色大斑,边缘呈网状不清晰,直径可达1.5cm,表面粗糙,着色不均匀,严重时引起茎叶枯死。后期病部有不明显的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网斑病菌无性态为花生壳二孢Ascochytaarachidis,属半知菌亚门壳二孢属。网斑病菌分生孢子器埋生,褐色,球形,有孔口。分生孢子无色,长椭圆形,多为双胞,分隔处稍缢缩,个别为单胞。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穿透表皮侵入,菌丝在表皮下蔓延,引起细胞死亡,形成网状坏死斑。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1)气候因素:网斑病发生的轻重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在冷凉(15~29℃)、潮湿(相对湿度85%以上)条件下,病害发生严重,在适宜温度下,保持高湿时间越长发病越重。(2)栽培条件:耕作与栽培措施对发病也有明显影响。连作田比轮作田发病重,水浇地和涝洼地比旱地和干燥地发病重;复膜田比露栽田发病重;平种比垅种发病重。(3)品种:不同品种感病程度存在很大差异。鲁花13号、豫花14号等较抗病,鲁花8号、豫花3号等较感病。第四节花生茎腐病PeanutDiplodiaCollarRot症状病原物病害循环流行因素防治方法苗期到成株期可发生,有两个发病高峰,即苗期和结果期。为害子叶、根和茎等部位。苗期:茎基变黑腐烂,植株枯死。潮湿条件病部密生黑色突起小点。成株期:多为害主茎和侧枝的基部,早期产生黄褐色水渍状病斑,以后病斑向上向下扩展,造成根、茎基变黑枯死,有时可扩展到茎秆中部,或直接侵染茎秆中部,使病部以上茎秆枯死。病部易折断,地下荚果不实,或脱落腐烂。病部密生小黑点。1学名及分类:病原为棉色二孢Diplodiagossypina,属半知菌亚门色二孢属。2.形态:病部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常突出于寄主体表,黑色,近球形,顶端孔口部呈乳头状突起。分生孢子梗细长,不分枝,无色。分生孢子初期无色透明,单细胞,椭圆形,后期变为暗褐色,双细胞。1.越冬:病菌在遗留田间的病株残体、土壤、果壳、种子和粪肥中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病株喂牛后排出的粪便及用病残体、病土沤制的粪肥,若不经高温发酵,病菌并不完全死亡。2.传播:病菌在田间主要借流水、风雨传播,也可靠人、畜、农具在农事活动中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调运带菌的荚果、种子可使病害远距离传播。3.侵入:花生茎腐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尤其是从阳光直射和土表高温造成的灼伤侵入,也可直接侵入,但直接侵入潜育期长、发病率低。4.再侵染:多次1.花生品种及种子质量:花生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一般直立型的花生发病重。花生在收获前受水淹,使荚果带菌率提高;或收获后遇阴雨天气,种子没有及时晒干,贮藏中发霉,播种后发病都重。2.气候条件:多雨高湿(相对湿度≻60%~70%,旬降雨量≻10~40mm),有利于病害发生。当大雨后骤晴,或气候干旱,土表温度高,植株易受灼伤,病害发生亦重。故沙土地、红土地亦利于病害发生。3.耕作栽培措施:连作田发病重;深翻田比不深翻田发病轻;施腐熟有机肥多的田比施肥少的田发病轻;播种早的比播种晚的发病重;管理粗放田比管理精细田发病重;地下害虫多的田块比地下害虫少的田块发病重。保证种子质量,做好种子消毒工作,其次要加强农业防治,必要时进行药剂防治。1.选种:选无病或发病轻的田块留种,在霜冻前选晴天收获,收后及时晒干,贮藏期防止种子受潮发霉,播前进行选种、晒种,剔除瘪小、发霉及受伤的种子。拌种:种子量0.5%~1%的50%多菌灵或70%甲托WP拌种;包衣:适乐时、花生种衣剂。2.农业防治病田可与禾谷类作物和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轻病田轮作1~2年,重病田轮作2~3年。不要与棉花、甘薯及豆类等寄主作物轮作。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进行深翻。施足基肥,追施草木灰,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排灌。3.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托800倍液,25%菌百克1000倍液,在花生齐苗后和开花前各喷1次,或在发病初期喷药1~2次,对该病也有一定防治效果。4.选用抗病品种如巨野小花生、农花26、蓬莱白粒小花生、豫花7、8、9号、鲁花11号等对该病均有一定抗性。第五节油菜菌核病RapeSclerotiniaRot症状病原物病害循环流行因素防治方法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成株期为主。茎、叶、花、角果及种子均可感病。叶片发病后,初为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为圆形或半圆形斑,有2-3种不同颜色轮层,中央黄褐
本文标题:第五章油料作物病害打印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94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