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第五讲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
第五讲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1第五讲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认识社会极其困难,需要有一个认识社会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常常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就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一、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变革与方法论转换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原因和规律的探索(1)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客观唯心主义者把绝对精神、神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和根本动力。黑格尔的历史观。作为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在人们思想动机的背后,还有一种决定人们思想动机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并不是社会历史本身内部的一种物质力量,而是一种凌驾于社会历史之上的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黑格尔说这就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狡猾之处就在于,它总是利用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和历史事件来表现自己的意志。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把世界的历史说成是“绝对精神”发展的历史。他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好像太阳一样,是一个从东方到西方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历史从东方的中国开始,经过古希腊、古罗马,而成熟在西方的德国。其中,经过“幼年时代”、“青年时代”、“壮年时代”和“老年时代”四个阶段。黑格尔的说法显然带有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的性质,其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却对科学历史观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一是,他第一次把历史看作一个有规律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二是,他主张是理念即“绝对精神”和人类的热情“这两者交织成为世界史的经纬线”。也就是说,一方面,绝对精神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总的进程;另一方面,绝对精神的要求又是通过人们对私利追求的热情和活动来实现的。这种观点接近了物质利益、经济因素决定人们动机和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点。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这里有双重的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恩格斯在评论“卑劣情欲”在历史上的作用时说:“以这些制度(指剥削制度)为基础的文明时代,完成了古代氏族社会完全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它是用激起人们的最卑劣的动机和情欲,并且以损害人们的其他一切秉赋为代价而使之变本加厉的办法来完成这些事情的。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财富,财富,第三个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选4,p173)在这里,恩格斯实际上也肯定了“私欲”、“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五讲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2黑格尔所谓的恶为历史动力,有两重含义:一是,历史进程表现为一系列的否定、取代、扬弃,通常是通过暴力实现的;二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私欲是人们行动的动机,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人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作用。虽然任何人的私欲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实现,但全部人的活动的合力却构成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和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进步等都是人们在为自己谋求利益的活动中实现的。(2)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实质是唯意志论,他们把英雄人物的意志,说成是历史的决定因素。其突出表现是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即英雄史观。·卡莱尔(1795---1881),英国散文作家、历史学家、唯意志主义者。他主张历史是“英雄”、“领袖”创造的,全世界的历史“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这些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他比喻说,人们群众的作用就象数学中的一串“0”,而英雄人物则是“0”前面的数字。没有英雄人物,人民群众没有任何意义。尼采的“超人哲学”认为,“超人”是历史的主宰者,没有“超人”就没有历史,而人民群众则是“奴隶”和“畜群”,是“超人”用以实现其意志的工具。(3)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世界”的观点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一批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在批判封建制度和神学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社会政治观点。法国唯物主义者从唯物主义感觉论出发,他们明确而肯定地断言,人的感情、智力、才能、品格方面的差别都是由后天的社会环境决定的。结论是“人是环境的产物。”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社会环境包含有多方面内容,他们认为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是法律和政治制度。但是,法律是人们理性的产物,是立法者主观意志的产物,是立法者的意见。这样,他们又从“人是环境的产物”推论出“意见支配世界”的论断。·这样一来,法国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就陷入了如下的“二律背反”(矛盾):人及其一切意见是社会的产物,即“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及其一切属性又是人的意见的产物,“即意见支配世界”。这其实是犹如“陆在鲸上,鲸在水上,水在陆上”的循环论证。为了从这个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他们不得不求助于“伟大人物”或“天才”。爱尔维修说:“必须有天才,才能用好法律代替坏法律”,“一些伟大的君主在那里召唤天才,天才则召唤幸福。”这样,他们便由“意见支配世界”得出了“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结论。于是在他们看来,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英雄人物活动、创造的结果。可见,他们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又背叛了唯物主义,回到了被他们批判过的唯第五讲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3心主义观点上去了。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世界”的观点在当时是起过进步作用的,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和神学的精神武器。它试图指出:·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是造成人们堕落、腐败、卑鄙、丑恶、犯罪和一切不道德的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推翻它。·既然“人是环境的产物”,就要建立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合理的社会,以造就新人。·既然“意见支配世界”,就要用资产阶级的意见支配世界。他们由此得出推翻封建制度,批判宗教神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有进步意义和革命性的结论。但是,“意见支配世界”的历史唯心主义实质是这种观点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的表现:第一,它的理论基础是抽象的人性论。他们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人趋乐避苦的特点,这是永恒不变的。人们评价、接受各种环境、意见的影响的唯一根据就是趋乐避苦。而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思想、行为的决定作用。第二,对“环境”的理解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在环境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关系,它决定了人们的政治、法律和各种意见,而不是政治、法律和各种意见决定经济关系。所以,要改变环境,首先要变革经济关系。正确的意见必须通过实践即发展生产和进行革命才能对环境产生作用。第三,不能辨证地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和社会是通过实践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人——实践——社会”,人们通过实践改造社会和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也在改造主观世界。因此,人和环境是在实践中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第四,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主张英雄史观。这就把英雄的品格、才智、性情等偶然性的因素看作是决定历史的东西,于是否定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否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对历史的作用。2、唯物史观所实现的变革和方法论的转换(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全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最终都可化分为以下两类:·社会存在:社会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为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理论、思想、社会心理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构成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哲学派别。第五讲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4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第一,社会历史根源: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起来以前,社会没能充分展示出其辩证运动、规律性发展的特点,难以发现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第二,认识根源:唯心主义思想家片面夸大精神的能动作用。只考察人们活动的动机,而没有研究引起动机的物质作用。第三,阶级根源:历代剥削统治阶级轻视和敌视人民群众及其实践,夸大自己意志的作用,企图用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论证其统治的永恒性。(3)唯物史观所实现的方法论转换唯物史观所实现的方法论转换如下:第一,社会历史的本质:从社会意识转向社会存在和实践。第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从思想动机转向物质利益、生产方式。第三、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决定力量:从英雄人物转向人民群众。·关于人民群众哲学范畴人民群众:指对历史起进步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由于不同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人民群众范畴的内涵会因此而发生变化。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历史的创造者。第一,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柴可夫斯基非常重视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他创作许多名作的灵感都是来自民间音乐。他说:“至于我的音乐中的一般的俄罗斯因素,即旋律与和声方面与民歌有血缘关系的一些手法,他们产生的原因在于:我生长在偏僻地区,从幼时起就深刻体会到俄罗斯民间歌曲典型特征中的那种难以言传的美。我热爱俄罗斯因素的一切表现。总而言之,我是一个道地的俄罗斯人。”(《柴科夫斯基论音乐创作》,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第139-140页。)显然,民歌正是人民的生活、要求和情感的最自然的、纯朴的和原始的表现。第三,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任何社会变革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都不可能获得成功。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改革开放的实现都是以人民为主体而取得的。讨论:历史是人民和英雄共同创造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一是,英雄是属于人民范畴的,与人民相对立的人,不管其有多大的本领,都不可能对历史有贡献。这样的人应该称之为“枭雄”。所以,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就坚持了历史动力一元论。第五讲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5二是,英雄的力量和智慧是来自人民群众的,英雄一旦脱离人民群众就会失去力量。鲁迅说过,有一次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然而,拿破仑不懂得,在他身后有100万军队。倘若没有军队,那么他或者被山那边的敌人捉去,或者被人称作疯子。三是,英雄之所以能成为英雄,并不是由于他的个性、品格、能力而使其成为英雄。其实,却是他的个性、品格、能力由于正好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即适合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变革的需要,他才能成为英雄。这就是所谓“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四是,英雄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统一。必然性在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产生英雄的客观需要,或者说是人民变革社会必然要求要有英雄人物作领袖,于是这样的英雄人物迟早会出现;偶然性在于,究竟是哪个人会成为英雄,他除了符合上述英雄人物的基本要求以外,还有哪些特点,是有偶然性的。证明上述这一点的最好事例就是——英雄人物总是一批一批出现的,而不是一个一个出现的。。(4)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唯物史观是认识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试分析:·精英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宿命论思想。·西方科学家为什么会信宗教?·如何评价大学生的“出国热”?·战争的起因是“文明的冲突”还是“利益的冲突”?等等。二、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1、“自然历史过程”的哲学内涵(1)人类社会的产生是自然界发展中的一种质的飞跃。·什么是社会呢?明代冯梦龙说过这样的话:“原来大张员外在日,起这个社会,朋友十人,近来死了一两人,不成社会。”社会在这里指聚集在一起的人之间存在着的一定的社会关系。早年这个名词的意义基本上符合我们现在所用的“社会”这个词的含意。但还是没有表达出社会的主要本质。所以,可以说“社会”不是外来语。·西方社会学者用“社会”这个词时是什么意思呢?法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塔德(1843---1904)认为社会是具有共同心理的人们的集合。美国社会学家派克(1864----1944)认为,社会是一种包括人类行
本文标题:第五讲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01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