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第八章大学英语翻译能力
第八章大学英语翻译能力本章学习目标1.明确翻译的定义、性质和原则方法2.了解翻译能力的组成要素3.掌握翻译过程与翻译心理4.学会运用翻译应试的基本技巧本章概述翻译行为由来已久,而人们对翻译本体的探讨却从未止步。本章从翻译的定义、分类、性质、原则和方法谈起,并简要介绍翻译的标准和规范。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的核心培养目标。目前翻译界对翻译能力的研究多采用多要素说,即把翻译能力分解成具体的要素,从而得以在翻译教学中分项培养。本章总结了各家各派对翻译能力的界定,力求给同学们呈现翻译能力研究的新进展,从而明确自己在翻译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哪些方面技能和策略的训练。翻译能力调查问卷本问卷共6个题目,测验时请在与自己情况相符的句子前填Y,不相符的句子前填N。请记住在填写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去判断是否应该这样1.翻译是英语系学生的研修科目,和非英语专业学生无关。()2.翻译课程的目标是培养翻译能力。()3.翻译课程中应该以讲授句子为主。()4.翻译课程中应该以讲授语篇为主。()5.翻译应该融入多种主客观题型。()6.有声思维法是研究翻译心理过程的有效方法。()7.翻译是实践性为主的学科,无需寻找内在心理机制和内部规律。()第一节大学英语翻译能力概述1.翻译①翻译的定义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词典》(2004)中“翻译”一词有五个义项:(1)翻译过程;(2)翻译行为;(3)翻译者;(4)译文或译语;(5)翻译工作(专业)。庄智象(2007:58)综合以上观点认为,“翻译”既可以作为过程,也可以作为结果和职业,同时它还兼指口译和笔译。然而,通常翻译领域的学者给翻译下定义时,指的是整个抽象的概念,即包括过程和结果,而不包括职业。Catford(1965:20)认为,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Thereplacementoftextualmaterialinonelanguagebyequivalenttextualmaterialinanotherlanguage)。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在本世纪60年代说:“Translationconsistsinreproducinginthereceptorlanguage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tofthesourcelanguage,firstintermsofmeaningandsecondlyintermsofstyle”(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从语义到语体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该定义体现了奈达的对等观。奈达的归化理论主张关注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和审美习惯。然而由于民族文化差异,语义和语体的对等很难实现。RomanJakobson(1966:233)提出,“Translationisaninterpretationofverbalsignsbymeansofsomeotherlanguage”(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解释原文的语言符号)。该定义从符号学的角度界定翻译,然而对翻译的目标、标准等未做深入阐释。BasilHatim&IanMason(2001:3)从交际理论的角度给翻译下定义时,关注了翻译发生的“社会文化语境”(socio-culturalcontext)对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此,他们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一种在某社会语境中发生的交际过程”。他们在专著中强调,文本是有动机的选择结果,文本的作者为实现一定的交际目而选择文本的呈现方式。翻译中涉及两种动机,源语文本作者的动机和译者的动机。因此,翻译是一种交际过程,翻译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应是过程(process),而非产品(product)。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翻译加以界定,提出了“转换”、“再现”、“文化”、“技术”、“艺术”、“科学”等重要的关键字。在此基础上,借鉴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和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我们可以将“翻译”界定为,在一定的目的指导下,在目标语文化框架内将源语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信息用目标语再现出来,实现特定交际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②翻译的分类Catford认为,根据翻译的范围,可分为全文翻译(full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rtialtranslation)。根据语言的等级,即词素、词、短语或意群、分句或句子,可分为逐词翻译(word-for-wordtranslation)、直译(literaltranslation)和意译(freetranslation)(廖七一2001:128)。根据翻译的方式,可以分为口译(OralTranslation或Interpretation)、笔译(WrittenTranslation或Translation)和机器翻译(Machinetranslation)。这也是目前国内翻译教材所遵循的分类方式。Jakobson从符号学角度将翻译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translation)。语内翻译是在同一门语言的范畴内将一定的语言符号用其他语言符号解释出来。语际翻译则是把用语言符号另一种语言解释出来。符际翻译是用非语言符号系统将语言符号解释出来(Bassnett1980:22)。③翻译的性质萨瓦里认为,翻译是一门选择的艺术。无论是翻译习语、谚语、典故,还是翻译文化负载词,都存在着选择的艺术。译者在进行词汇层面的转换过程中,就会面临多种词义差异大或小的对等词汇。译者的选择是一个美学选择(aestheticchoice)的过程。译者对于风格的传译也是一大难点。翻译在各个层面上面临纷繁复杂的选择,这便是翻译这门艺术的精髓所在。翻译的主体即译者充当了艺术家的角色。优秀的译者应该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要有广博的源语知识,要对源语持一种批判的眼光,在翻译中才会有的放矢(廖七一2001:44-50)。NewMark(1991:27)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技巧和艺术”(Translationisaskillandartaswellasascience.)。他在对语言的二元划分的基础上阐释了翻译的性质。他认为,语言分为标准语言(standardlanguage)和非标准语言(non-standardlanguage)。标准语言只有一种正确的翻译方法,且有规律可循,这体现了翻译的科学性。非标准语言具有多种不同的变体,因此译无定法,可以从多种选择中挑选正确的译法,这就要靠译者的审美能力和判断力,体现了翻译的艺术性和技巧性。Nida(2004)也持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是可以而且必须用客观原则来加以规范和描述的,翻译活动决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④翻译的方法1)直译和意译一谈到翻译方法,人们自然会想到直译(literaltranslation)和意译(freetranslation)。两千多年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整个翻译史就是一部直译和意译此起彼伏、交相辉映的历史。人们对直译和意译的定义和二者的界限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朱光潜认为直译近似于“逐字翻译”。茅盾认为,直译并非“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而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要能表达原作的精神”。鲁迅提倡直译,而反对硬译。举例来说,toshedcrocodiletears,直译可以译为“流鳄鱼眼泪”,意译可以译为“假慈悲”。2)归化和异化综观中国和世界翻译史,归化(domesticatingmethod)和异化(foreignizingmethod)早有人以不同的名目涉及过,但作为两个互相关联的对应概念,是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提(LawrenceVenuti)于1995年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提出的。从历史角度看,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并不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义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归化和异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文化和美学等领域(孙致礼2003:33)。Venuti(1992:20)认为,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将读者带入外国情景”。用通俗的语言来概括,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接受和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而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原作者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和异国情调。例如,翻译“tokilltwobirdswithonestone”时,“一石二鸟”是异化译法,“一箭双雕”和“一举两得”则是归化译法。2.翻译能力构建有人认为,能够熟练地讲两种语言的人一定是好的译者,其实不然。奈达(1979:215)认为,一些人或许能流畅地讲两种语言,但可能他们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这两种语言的,一旦需要把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时,就难以胜任。两种语言能力相加并不等于翻译能力。①翻译能力的界定HurtadoAlbir(1996:48)认为,翻译能力是“了解如何翻译的能力”。Nida(2000:135-136)强调,谈到译者能力时下列四种能力或知识必不可少,双语能力(bilingualism)、双文化能力(biculturlism)以及足够的文本内容知识和有效的写作能力。Wilss认为译者能力分为三种:第一语言能力(L1competence),第二语言能力(L2competence)和超语言能力(supercompetence),第三种能力超越了各种语言成分,是在第一和第二语言间转换的能力(邹申2000:397)。翻译能力是“基于对源语和目标语的文本-语用维度的全面知识,并能够把两种单语能力在更高的层次进行融合的一种跨语言的超能力(interlingualsupercompetence)”(Wilss1982:58)。他指出,工作中,译者务必做到两点:及时完成工作,化繁为简(Wilss1996:11)。②翻译能力要素模式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把翻译能力分解成具体的要素进行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贝尔、沙夫纳、纽伯特和PACTE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1)贝尔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RogerBell(1991:43)认为,“翻译能力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贝尔指出,翻译能力(translatorcompetence)是多种能力的总和,即包括目标语知识(target-languageknowledge)、文本类型知识(text-typeknowledge)、源语知识(source-languageknowledge)、客观世界知识(real-worldknowledge)、对比知识(contrastiveknowledge)以及解码和编码技能(decodingandencodingskills)的一种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事实上,他所界定的翻译能力融汇了语言学的多个重要方面。2)沙夫纳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ChristinaSchaffner(2000:147)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文化能力(culturalcompetence)、文本能力(textualcompetence)、语域能力(domaincompetence)、研究能力(researchcompetence)和转换能力(transfercompetence)。3)PACTE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进行翻译能力培养和评估的研究小组PACTE(ProcessintheAcquisitionofTranslationCompetenceandEvaluation)将翻译能力界定为“翻译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潜在系统”(MarianaOrozco2000:199),提出了
本文标题:第八章大学英语翻译能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0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