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八章无公害粮油作物生产技术
1第八章无公害粮油作物生产技术目前,我国粮油作物尚未公布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尚未颁布之前,建议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执行。第一节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一.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的中心是,在选择生态适应性强、产量潜力大和多抗性的优良品种前提下,采用适宜的健身栽培技术,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促进个体发育,提高个体水平的生产潜力及素质。生育期间采用适宜的调控措施,协调好群体与个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在达到小麦高产高效的同时,通过创造有利小麦群体和个体生长的环境条件,减少或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使其可持续性获得无公害的小麦产品。北方地区,小麦高产技术体系按群体结构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常量型(主蘖并重型)、精播型(以分蘖成穗为主型)和独秆型(以主茎分蘖为主型)栽培技术体系,这样,有利于在较高的地力、肥力条件基础上,较好地处理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使麦田群体较小,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改善中、后期群体内部的光照条件及通风条件,使个体营养生长良好,发育健壮,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从而使穗足、穗大、粒重、高产。1.选用良种及种子处理(1)良种选用与合理运用良好的遗传种性是充分利用自然与栽培条件的重要前提,无公害小麦生产中,小麦良种的选用还应根据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的自然气候、栽培条件、度特点进行选择,在生产中做到良种良法配套,遗传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良种良法配套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根据品种分蘖发生特点及成穗特性进行合理密植,建立精播;半精播条件下适宜的群体结构。②根据基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合当地生长发育、高抗病虫害的品种,并掌握适宜的播种期。③根据种植品种的需肥、需水特性确定肥水的管理措施,并根据品种分蘖、幼穗发育及茎秆生长特性确定肥水科学管理的时间与数量。(2)播前种子处理籽粒饱满的大粒种子贮藏的养分丰富,麦苗生长健壮,根系发达,分蘖发生早,因此,可通过机械筛选等方法精选种子。筛选后的种子在播种前晒种2—3d,可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晒种以后,针对生产基地苗期病虫害情况确定是否进行种子消毒或拌种,对于常年苗期病虫害(如地下害虫)发生较轻时,拌种工作可不进行,常年苗期病虫害发生较重的基地,拌种所用的药剂用量一定要控制在规定的允许范围之内。2.确定适宜的播期、播量,提高播种质量(1)适宜播种期的确定在无公害小麦精播、半精播的栽培系统中,在华北地区,单株冬前分蘖应达到8个左右,根据分蘖发生与主茎叶龄之间的同伸关系,协调冬前主茎叶龄同伸之间的关系,应保证冬前主茎叶龄达到6.5左右(7片可见叶)。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叶片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积温量,其中播种至出苗期间所需积温量为120℃左右,出苗后冬前主茎每生长出一片叶,平均约需7512积温,这样,要达到冬前6.5叶龄(主茎7片可见叶)则需要的冬前总积温为6.5X75+120=607.5℃。得出冬前积温后,再从生产基地气象资料中找出昼夜平均温度稳定降低至0℃的日期,由此向前推算,将逐日平均高于0℃以上的温度累加达到570℃的那一日,即可定为精播、半精播条件下的适宜播期,这一日的前后3d,即可作为播期的适宜范围。(2)适宜播量的确定适宜的播量应该以无公害小麦生产过程中,培育健壮的个体和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为原则。保证实现一定的基本苗数、冬前分蘖数、年后最大分蘖以及适当的亩穗数。在糟播、半精播条件下,要求实现的适宜每亩基本苗数在华北平原冬麦区以102万—15万为宜。生产基地位于偏南部、土壤性状优良、投入较多以及生产条件好的基本苗数取偏下限值,反之,则基本苗期取偏上限值。精播、半精播条件下,合理的群体结构动态指标:每亩基本苗10万-15万,冬前群体总茎数70万—80万,最终成穗45万左右。叶面积系数在冬前为1左右,拔节期3.5左右,挑旗期6左右,开花、灌浆期4-5。根据已确定的每亩基本苗数以及种子质量,确定出实际的亩播种量。还应根据当年生产基地的土壤墒情和整地质量,估计出田间的出苗率。田间出苗率一般以80%计,整地好、墒情足,可按90%计,差的按70%计。实际播种量可按下式计算:播种量(kg/hm2)=基本苗(万/hm2)×千粒重(g)×0.01(换算系数)/发芽率×出苗率(3)提高播种质量在华北平原区一年两作的小麦生产基地,夏粮作物要选择生育期短的早熟作物品种,这样夏粮作物收获后至小麦适播期留有较充裕的时间,完成施底肥、深耕、播前整地三个环节。一般耕地深度以20—7.5cm为宜,应达到耕层深、上松下实、底墒充足、土面细碎平整的要求。播种时采用机播,为改善生育中后期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宜采用大小行,宽行距24cm,窄行距12-15cm,播种深度保持一致,一般控制在3—5cm,要下种均匀。3.合理施肥技术(1)无公害小麦生产的施肥原则无公害小麦生产的施肥应掌握下述五个原则。①以有机肥为主的原则。宜使用的优质有机肥的种类有堆肥、厩肥、腐熟人、畜粪便、沼气肥、绿肥、腐殖酸类肥料以及腐熟的作物秸秆和饼肥等。通过增施优质有机肥料,培肥地力。允许限量使用的化肥及微肥有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磷肥(磷酸二铵、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钾肥(氯化钾、硫酸钾等)、Cu(硫酸铜)、Fe(氯化铁)、Zn(硫酸锌)、Mn(硫酸锰)、B(硼砂)等。掌握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为7:3—6:4不低于1:1。②提高无机氮肥有效性的原则。氮素是作物吸收的大量元素之一,生产中需施用大量氮肥补充土壤供应的不足。但大量施用氮素化肥对环境、农产品及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不良影响。这是由于无机氮肥在土壤中易转化为NO3·N和NO2·N,其中N03易被淋溶而污染地下水,NO2-N除影响作物生长外,还可经反硝化途径形成氮氧化物释放至大气中,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无公害小麦生产中应减少无机氮肥的施用量,尤其注意避免使用硝态氮肥。对于必须补充的无机氮肥,提倡使用长效氮肥,如化合型脲异丁醛(IBDU)、草酰胺、CDU、CUP等,以及包膜型的硫衣尿素、IP包衣尿素、包衣碳铵等,以减少氮素因淋溶或反硝化作用而造成的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因此,在常规氮肥的使用中,应配合施用氮肥增效剂,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硝化作用或脲酶的活性,达到减少氮素硝化或氮挥发损失的目的。目前,已开发的增效剂有N-比啶、AM、硫脲、双氰胺、氢醌等。③以底肥为主的原则。增加底肥比重,一方面有利于培育壮苗,另一方面可通过减少追肥(氮肥为主)数量,减轻因追肥过迟距小麦临近成熟对吸收的营养不能充分同化所造成的污染,还将可提高产品的无公害程度。生产中宜将有机肥料全部底施,如有机氮与无机氮比例偏低,辅以一定量无机氮肥,使底肥氮与追肥氮比达6:4或7:3。施用的磷、钾肥及各种微肥均采用底施方式。④测土配方施肥,保持生产基地的农田土壤中的养分输入、输出相平衡的原则。做到氮、磷、钾肥以及微肥的均衡供应。⑤农家肥以及人、畜粪便应腐熟达到无害化标准的原则。禁止使用未经处理的城市垃圾和污泥,以减少硝酸盐的积累和污染。(2)适宜施肥量的确定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采用平衡施肥的方法确定适宜的3施肥量。某种肥料需要量的估测,可用下式一季作物的总吸收量;目标产量X每千克产量养分的需要量无公害小麦生产中,在保证取得无公害产品的前提下,还应力争高产、高效,目标产量应达到5250-6000kg/hm2,单位产量氮、磷、钾的吸收量如前所述。土壤养分供应可由土壤中某一元素的速效含量与耕层土壤重(15万kg)之乘积求出。肥料当季利用率如下:氮肥一般30%-50%(长效氮肥可达60%-80%),磷肥为10%—20%(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和25%-30%(磷酸二铵),钾肥为50%-70%,有机肥一般条件下为20%,25%左右。根据上述公式及参数,可大体确定达到预期产量目标所需施用的氮、磷、钾的用量。在华北平原区生产基地,应底施优质有机肥120-150m3/hm2,氮素150—2~kg/hm2,磷素(P205)75-112.5kg/hm2,钾素(K20)75—150kg/hm2。(3)生育期间氮肥的追施办法在无公害小麦生产中,在重施底肥的基础上,一般冬前、返青期不追肥,而重施起身肥或拔节肥。麦田群体偏小,个体生长势较弱的地块重施起身肥,群体适中或偏旺、个体生长健壮的地块则重施拔节肥。总之,应掌握春季第一次肥水尽量推迟的原则。通过延迟肥水供应,控制春季分蘖发生数量以及植株中部叶片不至过大,建立生长中后期适宜的群体结构,改善群体内部的通风透光条件,以及田间小气候,减轻或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进而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收获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此外,延迟春季第一次肥水供应还可缩短茎秆基部节间长度,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这也是常规高产栽培中注意的一个方面。追施氮肥量应占追肥总量的80%-100%,约150-180kg/hm2。小麦旗叶抽出后是小麦一生中叶面积最大时期,幼穗发育处于四分子体分化期,小花开花向两极分化,此期是植株需要养分以及水分的临界期,也是高峰期,对于那些叶色发黄、脱肥现象较为明显的麦田应酌量补施氮肥。用量控制在30-45kg/hm2。为促进灌浆,生育后期的叶面喷肥(如磷酸二氢钾及叶面宝、喷施宝等)应在成熟前20天以前使用,防止喷施过晚对小麦产品造成污染。4.科学灌水技术小麦一生中田间的耗水量可由下述公式计算:耗水量(m3/hm2)=(播种时土壤含水量+生长期总灌水量+有效水量)/收获期土壤的含水量根据各地区研究资料,小麦一生中的总耗水量大致为3900-6000m3/hm2。(1)不同生育时期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水分含量的要求不同。播种至出苗,应维持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左右,以满足种子萌发出苗过程的水分需要,如该期间低于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5%,则小麦出苗困难,低于35%则不能出苗。出苗至返青,要求维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以利于幼苗的健壮生长,分蘖增加。较高的土壤水分也有利于增大对温度(冬前低温)的缓冲性能,有利于麦苗安全越冬。拔节至抽穗阶段,气温上升较快,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旺盛进行,器官大量形成,对水分的反应极为敏感,该期间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应维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90%,如低于60%,则会导致分蘖成穗数和穗粒数的下降,对籽粒产量造成很大影响。开花至成熟期,宜保持土壤水分含量不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以促进籽粒灌浆,增加千粒重,低于70%易造成干旱高温逼熟现象,导致粒重降低(表9-1)。表9.1冬小麦各生育时期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生育时期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抽穗灌浆-成熟适宜范围(%)75-8060-8070-8570-9075-9070-854显著受影响的土壤60以下55以下60以下65以下70以下65以下水分含量(%)90以上土层深度(m)0.40.40.60.60.80.8(2)无公害小麦的适宜灌水技术在华北平原区,因受到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一年内降水量的分布很不均匀,小麦240d左右的生长季节中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5%-40%,常年约为150-200mm,只能满足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的1/5-1/3,尤其在拔节至灌浆的中后期,耗水量很大,却正值缺水干旱季节。适宜的生育期间总灌水量可根据全生育期的总耗水量和生育期间降水量两者之间的差值大致确定,因小麦一生总耗水量为3900-6000m3/hm2,生育期间降水1500-1995m3/hm2,则总灌水量为2250—3750m3/hm2,灌水量在生育期间内时间上的分配应考虑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所需要适宜土壤水分含量要求,还要结合天气条件、苗情和土壤墒情等,无公害小麦生产中,小麦生育期间以灌溉4—5次为宜,包括底墒水、冻水、拔节水、抽穗水和灌浆水,每次灌水量600m3/hm2左右。二、无公害小麦生产农药的安全使用标准小麦生产期间,化学农药的使用是导致小麦产品容易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减少小麦产品的污染,化学药剂的使用应严格参照下述标准(表9-2)。表9—2无公害小麦生产常用农药的安全使用标准农药类型常用药量或稀释倍数最高用药量或稀释倍数施
本文标题:第八章无公害粮油作物生产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09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