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章消化系统第一节概述*一、消化系统及其部位1、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1.1消化管:口腔、咽、食管上消化道(鲜血)胃、小肠、大肠、肛门下消化道(酸化的暗红色血)1.2消化腺:唾液腺、食管腺、胃腺、肠腺混合在粘膜中肝脏、胰脏独立地脏器2、部位:除上消化道外,其余器官均在腹腔内(书P189,图8-1)。二、消化系统的作用及生理意义1、生理意义|:机体不断从外界获取食物/营养,供生长、生殖、修补组织及维持体温等。2、作用2.1消化:食物等大分子物质在消化管内降解为可被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这一过程。A、消化形式:物理性——切割、挤压、混合化学性——消化液中的酸、碱成份(HCl等)生化性——消化液中的酶类微生物——主要在大肠内B、消化部位:腔消化——在消化管道内进行膜消化——食糜与消化管道内膜紧密接触细胞内消化——在细胞内及酶的参与下2.2吸收:食物的可吸收部分透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2.3内分泌及免疫:近年发现,消化管道的某些细胞分泌类激素和免疫因子,参与机体功能的调节。三、消化管的基本特点1、活动特点:根据其器官的部位、结构、和功能划分(下节分述)。eg:口腔:接收和咀嚼食物咽、食管:吞咽和运输食物胃:储藏、消化食物食物消化的主要部位:胃、小肠食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结肠前段(水分)2、基本运动形式:蠕动——一个收缩环沿着消化管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它推动食物前进(扩张+收缩)3、神经支配: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以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为主。4、基本结构:除口腔外,一般分为4层(P188)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外膜5、消化管的平滑肌特点:其运动是由管壁肌层的收缩完成的。共五条(P190)。四、消化腺的分泌1、消化腺功能:分泌消化液2、消化液:主要由水、无机盐、少量有机物组成。3、分泌量:很大4、消化酶及分泌器官:P191,表8-1第二节口腔内的消化一、口腔:P192-195(自学为主)对食物进行机械和化学性加工。1、唇:摄取食物2、牙:咀嚼(粉碎食物并使之与唾液混合)3、舌:搅拌与吞咽4、咽与食管:吞咽与输送二、唾液腺与唾液1、唾液腺:三对——腮腺、下颌腺、舌下腺3、唾液:无色、无味、近中性,水-99%,酶-唾液淀粉酶成人日分泌量:1.0~1.5L第三节胃内的消化*一、胃的形态结构1、胃的位置与结构:位于正中线偏左侧。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呈袋状。1.1成年人胃的容量:1-2升。1.2结构:喷门:上端接食管——喷门部(胃底与胃体)幽门:下上端接十二指肠——幽门部(胃窦)胃小弯:胃前后壁相连的上缘下凹胃大弯:胃前后壁相连的下缘上凸A、胃壁:肌层分为三层——内斜肌、中环肌、外纵肌B、胃腺:主要分布在胃底与胃体,由胃粘膜凹陷而成。主要有三种细胞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壁细胞:分泌盐酸,内因子(VitB12吸收)颈粘液细胞:分泌粘液二、胃液的性质、成份、作用1、性质:无色、酸性液体,PH=0.9~1.5;分泌量:成人每日=1.5~2.5L2、成份、作用(P196)2.1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酸性环境杀死随食物进入的细菌促进胰液、肠液、胆汁分泌帮助小肠对铁、钙的吸收2.2胃蛋白酶:将食物蛋白质初步分解为标、胨2.3粘液:呈弱碱性,中和胃酸;覆盖粘膜表面,润滑和保护三、胃的运动1、运动的功能:暂时储存食物消化食物将食糜逐步向十二指肠推送2、运动的形式:P197-198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3、排空:P1984、呕吐:P198第四节小肠内的消化*一、小肠的位置与形态位于腹腔内(盘旋状),是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上接幽门,下连大肠和盲肠。成人约5~6m长。分为1、十二指肠:位于上腹部后壁,胰、胆管开口于此2、空肠:位于中、下腹部后壁,长度为空回肠的2/5,3、回肠:同,长度为空回肠的3/5,食糜在此停留3~5h二、胰1、位置与形态:为一狭长的粉色带状腺体,位于胃后方,分头、体、尾三部。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双重功能。2、胰液的性质、成份、作用2.1性质:无色、无味的碱性液体,PH=7.8~8.4,分泌量:成年人每日=1~2L2.2成份、作用:A、胰淀粉酶(-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无需激活。B、胰脂肪酶:将脂肪分解为甘油、脂肪酸;它在胆盐存在的条件下,活性增强。C、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标、胨、肽、氨基酸;后者有强的凝乳作用;其酶原在肠激酶/胰蛋白酶作用下致活。D、COH+:中和进入小肠的胃酸三、胆汁和肝的功能1、位置与形态:肝主要位于腹腔右上方,分为左右两叶;色泽:红褐色,质地柔软肝门:肝内侧下部中央横沟内血管、神经出入肝小叶:肝实质被结缔组织分割成许多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胆囊:位于肝左侧纵沟内;储存胆汁2、胆汁的性质、成份、作用2.1性质:粘稠、带苦味的弱碱性的有色液体;由金黄色~深绿色;PH=7.4分泌量:成年人每日约0.8~1L(由肝脏生成)2.2成份、作用:P201A、成份:胆盐、胆酸、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胆色素B、作用:主要是胆盐、胆酸的作用,对脂肪消化、吸收意义重大。激活胰脂肪酶,使其分解脂肪的速度加快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乳化脂肪,使脂肪乳化成微粒,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胆酸与脂肪酸结合,可促进脂肪酸的吸收胆汁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A、D、E、K)胆汁中和部分胃酸(十二指肠处)胆汁促进自身分泌(体液调节方式)3、肝的主要功能:P2013.1代谢功能:包括三大代谢、维生素代谢、激素类代谢、激素/活性物质的生成等3.2解毒功能:3.3产热功能:四、小肠液的作用与小肠运动由小肠粘膜内的肠腺直接开口于粘膜表面的绒毛之间,分泌于管腔。1、小肠液的性质、成份、作用:1.1性质:弱碱性液体,PH=7.6分泌量:成年人每日=1~3L1.2成份、作用:P201下段1.3分泌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局部机械和化学刺激2、小肠运动:P2012.1分节运动2.2蠕动2.4摆动第五节大肠内的消化一、大肠的形态结构P2021、结构:前与回肠连接,终止于肛门;长约1.5m,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管径较粗。特点:二条,P2022、形态特点:三条,P202二、大肠内的作用1、大肠液是碱性粘稠液体,PH=8.3~8.42、分解作用:见书3、合成与分泌作用:肠道微生物可以合成维生素B、K,分泌代谢产物三、大肠运动及排粪P203第五节吸收*一、吸收部位1、口腔、食管:实际上不吸收2、胃: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3、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4、大肠:吸收水分、盐分,及维生素B、K二、小肠吸收部位的形态特征及功能1、环形皱壁:由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向管腔内突起2、绒毛:皱壁上的指状突起3、微绒毛:由粘膜上皮细胞顶端的细胞游离面形成——纹状缘4、中央乳糜管:始于绒毛顶端,具有较大的通透性5、功能:增加肠壁与食糜的接触面积,便于吸收三、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P205一般来说,十二指肠、空肠吸收大部分糖、蛋白质、脂肪的消化产物;回肠能主动吸收胆盐和Vit12第七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消化腺分泌的调节P2061.1唾液分泌的调节A、非条件反射调节B、条件反射调节:自然条件反射、后天条件反射1.2胃、胰、胆汁分泌的调节——反射调节2、消化管运动的调节P2072.1局部调节:2.2整体调节:2.3高级中枢的参与(大脑皮层的调控)二、体液调节P208-209主要是由消化管自身产生的内分泌物质来完成。第九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第一节能量代谢一、概述物质和能量总是密切相关的,所有的物质都蕴藏着一定的化学能。物质的新陈代谢也必然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合成代谢时吸收能量,而分解代谢时则释放能量。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是新陈代谢的二个方面。二者永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人体能量的进出:食物(糖、蛋白质、脂肪)的化学能散发的热能+完成的机械功+化学能的储备能量交换:机体每天所消耗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向体外散失,一小部分以机械能的形式出现。测定能量代谢也是临床上检测某些疾病的一项指标。二、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及基础代谢1、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P2191.1肌肉活动1.2食物产热1.3精神与情绪的状态1.4环境温度2、基础代谢:人体处在清醒安静状态时,不受肌肉活动、食物、精神状态、环境温度因素影响下的能量代谢。2.1测定条件:清晨空腹(12h未进食)人出于安静清醒状态室温在18~25C2.2基础代谢率: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身体的产热量;单位=kcal/m2体表面积•h成年人的基础代谢率比较稳定,但男性一般高于女性;老年人有所下降,而儿童则较高。(表9-4,P220)2.3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三、肌肉活动与能量代谢P220第二节体温调节一、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是正常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基本保证机体深部的体温相对恒定,昼夜温差不超过1C人正常体温约37C,女性略高于男性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不完善,体温易受环境影响而波动老年人体温较低,调节能力较差二、产热与散热P221-2221、产热:器官主要是肌肉、肝、肾2、散热:途径---皮肤(汗液)、呼吸道(气体)、消化道(粪)、尿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P222四、体温调节P223,图9-31、体温A体壳温度:可受环境温度、衣着影响B体核温度:稳定,昼夜差1°C;较体壳温度高C平均体温:37°C2、测量部位与时间:口腔:37°C3-5`直肠:37.5°C3-5`腋下(皮温):36°C15`(内脏——肝:38°C)3、体温变化:3.1一天(24h):晨2-6时,最低;午后2-8时,最高3.2一年(四季):春、秋、冬,上午约36.6°C下午约36.9°C夏上午约36.9°C下午约37°C3.4性别:女性高于男性女性体温周期性变化:经期前较高,经期时降低(口腔),研究表明,与体内孕激素水平有关,在不孕症、女性月经不调等的临床检查中应用。3.4运动:剧烈的肌肉运动可使体温暂时性升高1-2°C。4、产热:有机体的生化反应产生4.1影响因素:基础代谢:40kcal/m2.h,男肌肉活动:提高25%内分泌腺:甲状腺素,肾上腺素交感神经兴奋:代谢率提高40-50%4.2产热脏器及比例:合计100%心、肺16%肝、脾、消化器官30%肾5.6%脑、脊髓18.4%骨骼肌25%其它5%5、散热5.1生理意义:将体热散发到体外,维持体温恒定5.2散热部位:主要——皮肤(600-700ml/d)及呼吸、尿、粪(很少)5.3散热方式几比例:4种,100%辐射:(红外线)40%传导:(物体表面直接接触)31%对流:蒸发:(体表水分由液态向气转化过程,为持续性、迷漫性,分不感蒸发、发汗)21%其它4%6、体温调节6.1感受器:外周(皮肤、粘膜),中枢(下丘脑)6.2调节中枢:产热中枢、散热中枢,体温调定点学说第十章泌尿系统第一节概述一、组成部分:肾生成尿液输尿管运输尿液膀胱储藏一定量尿液尿道释放尿液二、排泄1、排泄是将代谢物质从血液中向体外转运的过程2、生理意义:是机体物质代谢的最后环节。排泄机体代谢物质,维持内环境稳定。3、排泄途经:4条。尿道、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第二节肾脏结构的基本特点及生理功能一、基本结构特点1、部位及形态:P226。位于腹后壁脊柱二侧,第11胸椎至底3腰椎间,左高右低。柔软、暗红色、蚕豆状。2、内部结构:肾为一实质性器官,分皮质、髓质二部分2.1皮质:位于外部,厚约定0.5cm。由肾单位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球肾小管约100多万个肾单位/肾×22.2髓质:位于内部,约占整体的2/3,基本构造:15-20个肾柱/肾锥体(直肾小管,呈圆锥形)7-12个肾乳头7-8个肾小盏2-3个肾大盏肾盂肾门(狭窄)输尿管3、肾单位与集合管P227-229肾单位分段名称、肾单位及血液供应(图10-5)*3.1肾小体/肾小球:毛细血管球(肾a入球小a反复分支),外包裹肾小囊(由肾小管盲端膨大凹陷形成壁层、脏层,扁平上皮细胞),位于皮质部,呈球型,直径=20
本文标题:第八章消化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1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