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答案(2014)2doc39道题
1现代自然地理学动态复习题1、试述地表环境分异的规律及其成因.答: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分异规律。所谓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1)纬度地带性: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表13-2)。由于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随着纬度的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变化,故称之为纬度地带性。(2)干湿度分带性: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简言之,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就称为干湿度分带性。(3)垂直带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因而导致了气候、植被、土壤和自然景观呈现出垂直方向上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这就是垂直带性。简言之,垂直带性就是自然景观随海拔高度而呈现出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规律。(4)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异:由于构造及构造运动,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单元与景观,例如,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由于发生学上的一致性,各个构造—地貌单元内部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各个构造-地貌单元之间却有比较大的差异。如青藏高原内部的寒旱特征,与周围地区均不相同,构成了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自然区划中,单独划分为一个大区。由于构造—地貌分异造成的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叫做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异。(5)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地方性气候也会引起地表环境的空间分异。例如,湖泊及其周围气温变差比较小,湿度比较大;而向外围气温变差逐步增大,湿度降低。这种现象在干旱区更加明显。在沙漠区的绿洲,空气湿度比较大,风速比较小,温度变差也比较小;但随着离开绿洲距离的增加,空气湿度减小,风速增大,温度变差也增大。城市中心的温度比较高、湿度比较小,而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到郊区,温度逐步降低、湿度也逐渐增大。(6)地貌部位与小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地貌部位与小气候,同样可以引起地表环境的空间分异。山顶与山坡、谷底与谷坡、阳坡与阴坡、阶地与漫滩、洞内与洞外、扇顶与扇缘,不同的地貌部位具有不同的水分与热量条件,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环境与景观。在同一地貌部位,由于岩性、土质、排水条件的不同,也会引起地表环境的分异,只不过这是更小尺度的地域分异。2(7)高原地带性:由于高原不仅海拔高度大,而且还跨越了比较大的水平空间,因此其地域分异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高原的自然地带从边缘向内部辐合,具有明显的多向辐合的特征;(2)较之同纬度的低海拔自然地带高原地带具有偏向极地的特征;(3)高原地带具有与同纬度低海拔自然地带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4)山地垂直带谱是水平带谱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而高原水平带谱却是山地垂直带谱在巨大高程上的水平变异。由于这些特殊性的存在,故有必要单独列出,张新时称之为高原地带性自然地理学及其性质答: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性质: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和环境性。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性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它涉及到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许多方面,许多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因此多要素融合便成了自然地理学的特征。然而,多要素融合并不是多要素的拼凑。拼凑只是简单的综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地理学综合。多学科交叉,不是多学科知识的拼凑,而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具有自身特色与体系的综合。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性质。地理学就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地相互作用的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的学科。环境性: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的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自然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也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但是一定角度上来说,他们又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环境性变成了地理学的另一个性质。系统性:系统科学是研究物与物之间联系的科学。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因此,如不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就难以弄清楚这些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内在联系。2.自然地理学与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科学、生物学之间的关系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核心学科。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核心学科分别是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和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包含了这些学科的某些内容。3自然地理学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构成的地表环境,从人类环境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地理学是将这些内容有机地交叉、融合在一起,将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及对各个区域的环境组合进行研究的。因此也可以说,自然地理学是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多学科的交叉,不是多学科知识的拼凑,而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具有自身特色与体系的综合。3.试述地表环境形成的宇宙背景以及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答:地表环境形成的宇宙背景包括能量来源、引力影响、陨石撞击和其它宇宙因素等。维持地表系统运行、地表环境发展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1.能量的来源(1)地表环境的形成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2)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质,并通过生物链引起地表系统中的物质小循环。(3)太阳辐射作用于地表,由于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差异,导致了行星风带的产生、季风的形成、水汽的运移、洋流的产生以及风化作用的进行。(4)由于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对大气中氧的作用,在距离地面15~35km高度的大气中,形成了臭氧分子大量集中的臭氧层。它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紫外线,从而保护了地表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2.引力的影响,由于宇宙天体,尤其是太阳与太阳系行星引力的作用,使地球沿着自身固有的轨道运行,具有特定的运行周期与速度。这是地球表层环境形成的基础与背景。由于太阳与月亮引力的作用,产生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潮汐作用对于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3.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陨石撞击地球,也会改变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了地表形态,造成陨石坑与环型山。二是陨石撞击导致地震。三是陨石撞击地球,导致地表环境的灾变。四是大的撞击还会导致岩石圈的破裂,引起板块分裂与运动。4.其它宇宙因素的影响,地表系统与地外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物质交换,如太阳活动和太阳风等,尽管数量并不是很大。太阳活动不仅会干扰地球的磁场,影响无线电通讯,而且还会影响地面的气候与人类的身体健康。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地球内部动力因素是指由地球内能的积累与释放所产生的一系列动力作用,如构造运动、地4震、演讲活动和变质作用等。这类因素不仅时引起地表物质组成发生时空分异的主导因素,而且也是控制地表基本形态的主导因素,如岩石的形成与分布、海洋与陆地的分异、高原与山地的隆起、盆地与平原的形成等无不受地球内动力因素的制约。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能量的来源尽管太阳辐射是地表系统运行与发展的主要能量来源,但地球内能也对地表系统与环境产生力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地热是地球内部各种放射性元素衰变所释放出的能量。尽管平均而言,相对于地表所获得的太阳能来说微不足道,但是由于它在地表的局部富集,对某些地区的地表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地热另一重要的作用是,它提供动力引起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与迁移,从而成为火山活动、板块运动的原动力。火山活动、板块运动则改变了海陆的分布、地表的起伏,甚至对大气组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塑造着地球表层系统的原始面貌,形成地表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矿物和岩石的形成、变质和演化,原始大气的组成以及地貌形态的形成、演进,从而对地球表层系统(环境)施加影响。(2)物质的交换地内系统与地表系统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交换。例如,火山喷发,不仅使地幔物质喷出,进入地表,参与地表系统的物质循环,而且还是大量的水气、二氧化碳、尘埃进入大气圈,从而该半大的物质组成、对地表环境与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地幔对流、海底扩张,洋壳不断新生;由于板块俯冲,岩石圈物质又不断被带入地球内部。这样,地表系统与地内系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交换。这些物质减缓,对地表系统的发生与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产生深刻的影响。(3)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除能量传输、物质交换外,地内活动还对地表环境产生了一些直接的影响。比如火山、地震直接威胁着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安全;地核、地幔物质的运动与相变,导致地球重力场、磁场的变化,不仅会引起大地水准面的变化、影响无线电通讯,而且还会影响到人体健康。4.假如黄赤夹角由目前的23°27'变为0°,那么地表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答: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决定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南、北纬23°27′向两极地区减小。因此,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暖的程度也按同样的方向降低,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假如黄赤交角由目前的23°27′变为0°,季节将会消失,温度年较差将会减小;季风消失,干湿度的季节变化也将很小;由于太阳直射点一年四季都在赤道,赤道附近地带将会比现在热,而中高纬度地带将由于缺少太阳辐射而变的更加寒冷,径向热力梯度将会增大,从而导致径向环流加强;极昼、极夜现象不再存在;热带宽度将会减小,而寒带宽度将会增大;季风区降水将会减少,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将会减少;纬度地带5性将会变得更加明显,中高纬度地区的径向分异和垂直分异将会减弱等等。5.试述世界地震与火山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答:地震分布规律:带状分布,与活动性很强的构造活动带一致(1)环太平洋地震带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院地震和几乎全部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世界能量的80℅,但其面积仅占世界地震带总面积的一半(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横跨欧亚大陆南部,包括非洲北部,大致呈东西方向的地震带除太平洋地震带外几乎其余的较大浅源地震和中原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释放能量占全世界地震释放总量的15%℅(3)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主要有三条:大西洋中脊(海岭)地震带印度洋海岭~东太平洋中隆~这三带借以浅源地震为主(4)大陆裂谷地震带分布于一些区域性断裂带或地堑构造带,此带主要为浅源地震火山分布规律:带状分布(1)环太平洋火山带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62℅,其中中西带构成了西太平洋火山岛弧,并且东西二带构成环太平洋火山圈(2)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又称地中海火山带,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18℅(3)大西洋海岭火山带占10℅(4)还有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和东非大裂谷,约占10℅原因:地震与火山都集中分布在板块的边缘,因为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而板块的边缘是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方,有强烈的构造运动。6.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答:EW走向张性断裂、SN走向压性断裂、NE和NW走向剪切平移断裂。南北向的张裂隙或正断层、东6西走向的褶皱和逆冲断层、东北西南向和西北东南向的剪切断裂或平移断层;反过来,如果在某一地区或某一岩石上发现这样组合的构造现象,那么可以反推形成这组构造现象的主压应力为南
本文标题: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答案(2014)2doc39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23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