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复习学案
高二历史下学期复习案命制:杲广振审核:孙立平时间:2015、3、41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知识整合】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1、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变革已不适应时代的旧制度。逐步瓦解。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前提)3、思想:思想奠定理论基础。(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1、皇帝制度:(1)“皇帝”名称的由来。(2)特点:①(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②(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③(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三公:①丞相:②御史大夫:③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2)九卿: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3)三公九卿制的特点:(4)决策方式: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减少决策失误。3、地方制度——郡县制:(1)行政机构:地方政权机构共分郡、县两级,并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官僚体系。(2)地方官僚体系:郡(郡守、郡丞、郡尉)—县(县令、县丞、县尉)—乡(乡吏)—里(里典)(3)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基础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为基础在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权利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作用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4、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5、法律制度:(1)地位: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2)特点:、、高二历史下学期复习案命制:杲广振审核:孙立平时间:2015、3、42(3)影响:对各种巩固中央集权措施的推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课上探究】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数百年的割据战争,破坏了生产力,给人民带来灾难。秦朝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此后,我国的封建社会也出现过暂时的分裂割据局面,但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有人说“秦的统一并不是偶然的”,结合材料谈谈对这种观点你是如何认识的?(2)根据材料概括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合作探究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问题:(1)概括材料中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观点。高二历史下学期复习案命制:杲广振审核:孙立平时间:2015、3、43(2)简要说明这次争论的结果及影响。【备考指导】1.知识角度(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内容都是重要考查点,尤其对郡县制度的认识更是高频考点。(2)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分析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认识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即权力的高度集中。2.史料角度: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相关史料浩繁,既有当时的图文记载、实物遗迹、官方文献等第一手史料,又有后人的研究著作、文学评论、人物传记等第二手史料。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应广泛阅读,注意积累,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尽量避免考试时面对新史料手足无措的情形。同时渗透对史证意识的考查。3.热点角度: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对于打破贵族分封,促进大一统王朝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的重要环节,具有鲜明的“人治”特色。对其考查有助于启迪我们对民主法制建设和国家统一的思考。4.区域历史角度:秦统一后,在山东设齐郡、琅邪郡、东海郡等。秦始皇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先后五次出巡,其中三次到山东。【高考真题】1、(2013·课标全国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2010·课标全国,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的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2011·海南单科)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4、(2013·北京文综)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高二历史下学期复习案命制:杲广振审核:孙立平时间:2015、3、44A.周B.秦C.汉D.唐【巩固练习】5.2014年1月,《秦统一2235年祭》一文提出“秦始皇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羁绊,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下列不能说明此观点的是()A.“坏先王之制,废‘王’号,称‘皇帝’”B.废旧时世官世职制,任命三公九卿处理中央政务C.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封建亲戚,以为屏藩”D.重视政治体制建设,推广郡县式管理模式解析:选C。“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封建亲戚”,属于对宗法制、分封制的描述,故选C。7.(2014·枣庄联考)“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A.宗法制B.皇帝制C.分封制D.郡县制解析:选D。8.《千秋兴亡——秦朝》一书这样写道:“至2014年,秦始皇从‘千秋万代’着眼而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开创并延续了2235年的中华帝国的基业”。这里作者肯定的是A.世袭制B.中央集权制C.郡县制D.皇帝制解析:选B。8.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二者均有弊无利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9.(2014·含山质检)《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10.从西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封现象至此不复出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高二历史下学期复习案命制:杲广振审核:孙立平时间:2015、3、45C.地方对中央威胁已经消除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A.满足皇帝的私欲B.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C.强化君主的权力D.彰显皇帝的权威★12.(2014·淮化调研)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材料三秦朝对山东地区的管辖高二历史下学期复习案命制:杲广振审核:孙立平时间:2015、3、46(1)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8分)(2)据材料二概括张传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6分)(3)据材料三回答,秦朝在山东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6分)8.选B9.选B10.选D11.选B12.选D13.(1)变局: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平民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2)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中国古代国情。依据:以农耕经济为主;中国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3)措施:设郡县;修驰道。意义:加强了对山东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山东地区的发展。1.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A.反对郡县制B.主张郡县制C.反对中央集权D.主张中央集权2.下列对右图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A.说明了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B.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作用C.表现了秦朝高超的制陶艺术D.反映了秦始皇的残暴统治3.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A.皇帝B.太尉C.御史大夫D.丞相4.春秋时期各国货币形制各异,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高二历史下学期复习案命制:杲广振审核:孙立平时间:2015、3、47A、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B、由“天下共主”到“皇权至上”C、由农工商全面发展到重农抑商D、由分封制到郡县制5.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A.分封制的确立B.郡县制的确立C.宗法制的确立D.三省制的确立6.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下面关于“中央集权”阐释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的出现是建立在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之上B.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C.高度中央集权导致嬴政暴政,最后被农民起义推翻D.中央集权的社会根源是法家思想的影响7.秦朝实行的郡县制、雅典的梭伦改革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进步影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缓和了社会矛盾C.打破了世袭特权D.推进了民主进程8.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壅
本文标题: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复习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2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