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的限度编排:韩丽娟审核:高二化学时间:2014/10/81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概念可逆反应由一个变为另一个的过程。2.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如果平衡移动的结果使反应产物浓度更大,则称平衡移动或移动,反之,称平衡移动或移动。3.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及过程(1)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反应条件的改变导致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移动的结果是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发生相应的变化。(2)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某条件下平衡Ⅰ―――→改变条件不平衡――→新条件下平衡(Ⅱ)v正=v逆v正≠v逆v′正=v′逆Q=KQ≠KQ=K各组分含量各组分含量各组分含量保持一定发生变化又保持一定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百分含量发生改变,化学平衡一定发生了移动B.外界条件的改变引起浓度商或化学平衡常数改变,则平衡一定发生移动C.平衡移动,反应物的浓度一定减小D.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化学平衡不一定移动(1)对反应2NO2(g)N2O4(g)ΔH0,升高温度,反应体系颜色,化学平衡向方向移动。(2)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反应方向移动。(3)原因:温度改变使改变。(4)温度改变时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反应类型温度变化K值变化Q与K关系平衡移动方向放热升温高二化学化学反应的限度编排:韩丽娟审核:高二化学时间:2014/10/82反应降温吸热反应升温降温2.在某温度下,反应ClF(g)+F2(g)⇌ClF3(g)ΔH=268kJ·mol-1,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K不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变小C.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F2的转化率提高D.降低温度,ClF3的产率提高1.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移动。2.原因浓度的改变导致的改变,但K,使QK,从而导致平衡移动。但浓度的改变不一定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3.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浓度变化Q值变化Q与K关系平衡移动方向反应物浓度增大移动生成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减小移动生成物浓度增大4.特别提示(1)化学平衡向右移动,生成物的产率一定增大,但生成物的浓度不一定增大,当减小生成物浓度使化学平衡右移时,生成物的浓度减小。(2)增加固态物质的用量,化学平衡不移动。3.向盛有5mL0.005mol·L-1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0.01mol·L-1KSCN溶液,充分混匀,溶液颜色深浅不再变化后建立化学平衡FeCl3+3KSCN⇌Fe(SCN)3+3KCl。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加水至溶液的体积加倍,溶液血红色变浅,但化学平衡不移动B.再滴加少量0.1mol·L-1KSCN溶液,溶液血红色变深,化学平衡右移高二化学化学反应的限度编排:韩丽娟审核:高二化学时间:2014/10/83C.再滴加少量0.1mol·L-1NaOH溶液,会有红褐色沉淀产生,上部溶液血红色变浅,化学平衡左移D.再滴加少量0.1mol·L-1FeCl3溶液,溶液血红色变深,化学平衡右移1.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增大的方向移动。2.原因压强改变导致浓度改变,浓度的改变导致浓度商Q的改变,使Q≠K,从而导致平衡移动。3.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方程式中气态物质系数变化压强变化Q值变化Q与K关系平衡移动方向Δνg>0增大移动减小移动Δνg<0增大移动减小移动Δνg=0增大移动减小(1)对于只有固体或液体参加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2)通常所指加压即是缩小容积,减压即是增大容积。(3)勒·夏特列原理:在封闭体系中,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或压强),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4)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减弱”而不能“消除”更不能“超越”这种改变。4.压强变化不会使下列化学反应的平衡发生移动的是()A.H2(g)+Br2(g)⇌2HBr(g)B.3H2(g)+N2(g)⇌2NH3(g)C.2SO2(g)+O2(g)⇌2SO3(g)D.C(s)+CO2(g)⇌2CO(g)[例1]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反应mX(g)⇌nY(g)ΔH=高二化学化学反应的限度编排:韩丽娟审核:高二化学时间:2014/10/84QkJ·mol-1。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温度、气体体积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气体体积/Lc(Y)/mol·L-1温度/℃1231001.000.750.532001.200.900.633001.301.000.7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nB.Q0C.温度不变,压强增大,Y的质量分数减少D.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1)外界条件改变时,只有使v正≠v逆或Q≠K时,才会发生化学平衡的移动。(2)“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惰性”气体指不参与反应的气体)。对于反应N2(g)+3H2(g)⇌2NH3(g)ΔH0来说:①若体系内的压强保持恒定(容器体积是可变的)时,加入氦气,体积必增大,使c(N2)、c(H2)、c(NH3)变小,平衡向左移动(相当于减压)。②在恒温、恒容下,加入氦气时,平衡不发生移动,这种条件下加入“惰性”气体,虽平衡体系内的压强增加,但因容器的体积不变,c(N2)、c(H2)、c(NH3)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③如果方程式中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系数相等时,当惰性气体加入到已达平衡的体系中,不论什么情况都不会使平衡移动。④催化剂会同等程度地改变v正和v逆,但v正和v逆仍然相等,平衡不移动。若将表格中“气体体积/L”改为“气体压强/kPa”且“1”,“3”位置互换,则结论有何变化?[例2](2011·安徽高考)电镀废液中Cr2O2-7可通过下列反应转化成铬黄(PbCrO4):Cr2O2-7(aq)+2Pb2+(aq)+H2O(l)2PbCrO4(s)+2H+(aq)ΔH<0该反应达平衡后,改变横坐标表示的反应条件,高二化学化学反应的限度编排:韩丽娟审核:高二化学时间:2014/10/85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化学平衡图像问题的解答方法1.解答步骤①看图像:一看面(即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意义),二看线(即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即起点,折点,交点,终点),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五看量的变化(如浓度变化、温度变化);②想规律:联想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③作判断:根据图像中表现的关系与所学规律相对比,作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判断。2.解答原则①“定一议二”原则: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包括纵坐标、横坐标和曲线所表示的意义三个量,确定横坐标所表示的量后,讨论纵坐标与曲线的关系或确定纵坐标所表示的量后,讨论横坐标与曲线的关系。②“先拐先平”原则:在转化率(或含量等)-时间曲线中,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它所代表的温度高、压强大。如图所示为可逆反应:mA(g)+nB(g)⇌xC(g)ΔH=QkJ·mol-1。在不同温度、压强下反应物A的转化率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对于反应的热效应Q和反应方程式A、B、C的系数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Q0,m+nxB.Q0,m+nxC.Q0,m+nxD.Q0,m+nx[随堂基础巩固]1.(2011·兰州诊断)已知: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ΔH0,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一定能使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A.升温增压B.降温增压C.升温减压D.降温减压2.某温度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X(g)⇌bY(g)+cZ(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高二化学化学反应的限度编排:韩丽娟审核:高二化学时间:2014/10/86容器的容积压缩到原来容积的一半,当达到新平衡时,物质Y和Z的浓度均是原来的1.8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逆反应的系数:ab+cB.压缩容器的容积时,v(正)=v(逆)C.达到新平衡时,物质X的转化率减小D.达到新平衡时,混合物中Z的质量分数增大3.反应NH4HS(s)⇌NH3(g)+H2S(g)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下列各种情况中,不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A.温度、容积不变时,通入SO2气体B.移走一部分NH4HS固体C.容器体积不变,充入HCl气体D.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氮气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Y2(g)⇌2Z(g),在温度T1和T2时,产物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符合图示的正确判断是()A.T1T2,正反应是放热反应B.T1T2,正反应是吸热反应C.T1T2,正反应是放热反应D.T1T2,正反应是吸热反应5.在2L密闭容器中,800℃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时间(s)012345n(NO)(mol)0.0200.0100.0080.0070.0070.007(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已知:K(300℃)>K(350℃),该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2)如图中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3)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v(NO2)=2v(O2)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c.v逆(NO)=2v正(O2)d.容器内的密度保持不变(4)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b.适当升高温度c.增大O2的浓度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
本文标题: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26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