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5第三章春秋·三国围棋文化第一节春秋战国弈事(一)弈与博围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普遍了。《论语·阳货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上文提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宁子视君不如弈棋,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偶)……”的记载,可以充分证明围棋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时人称之为“弈”。博,又称六博,是古代的另外一种棋戏,六白六黑,掷琼(骰子)行棋。其游戏规则历史上没有记载,现已完全失传。大概情形是,‘博’的双方各执6枚棋子,通过掷琼决定棋子在棋盘上的移动路数,可能有点像今天的飞行棋。在古人的观念中博弈共处,而六博作为游戏在先秦时期远比围棋要普及得多。上至君王,下到百姓,无不染指。其实,这倒不难理解,弈自然要比博精深、难懂得多,因此难以得到普及,就像今天围棋与麻将的关系吧。(二)初代国手弈秋《孟子》:“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可得。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一段记述有三层意思:首先,弈秋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出名的围棋国手;其次,我们做学问,一定要“专心致志”方才可得,不可一心二用;第三,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并非是谁的就比别人低些。当时的知名棋手还有数人,国手弈秋可谓幸运,正是这段记载使他千古留名。第二节汉代围棋大事纪(一)“围棋”初现西汉文学家扬雄在其《法言·问道篇》中写道:“围棋击剑,反自眩刑,亦皆自然也。”这是最早“围棋”两字连书的记载,十分恰当地描述了“弈”的基本特征,从此便开始这样称呼围棋了。(二)《弈旨》为“弈”正名班固,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明帝时任兰台令史、典校秘书,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著有名传后世的《汉书》。鉴于当时“今博行于市,而弈独绝”的社会现实,作为一名围棋行家的班固,深感有必要从理论上着手,探索、阐述围棋的精蕴,以唤起人们的注意,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弈旨》,成为我国现存的有关围棋理论的最早一篇系统性著名论述。“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黑白,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首先,《弈旨》阐述了围棋在制作上合乎大道,存有深意。紧接着指出弈与博的本质区别:“夫博悬于投,不专在行。优者有不遇,劣者有侥幸。……”16如果不是基于对围棋的深刻理解,恐怕难成上文。文章开头就把弈与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阐述围棋符合圣人之道,于无形之中提高了围棋的地位,对后世棋史影响巨大。围棋粉丝们有了《弈旨》作为理论依据,更加理直气壮地开展围棋活动。班固敢为人先写《弈旨》,为围棋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可与积极参与摇旗呐喊,在中国围棋发展史上值得我们大书特书一笔。东汉光武帝文臣桓谭博学多能,著有《新论》29篇,其中有一段论述围棋的经典之笔:“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上者张置疏远,多得道路而胜;中者务相遮绝,争便求利;下者守边角,趋作卦目,生于小地……。”桓谭《新论》中的这篇围棋兵法论文同样非常出名,《史记·黥布传》集解、《棋经十三篇》序、《天中记》、《格致镜原》等著作都曾加以引用。第三节强劲的三国弈风(一)精彩围棋典故三国时期有许多名人弈事,大多出自《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名著,这里简要介绍一些。《三国演义》第69回片段如下:一日,出郊闲行,见一少年耕于田中,辂立道旁,观之良久,问道:“少年高姓、贵庚?”“我姓赵,名颜,今年十九岁了。请问先生是谁?”“我是管辂,见你眉间有死气,三日内必死。你长得挺英俊,可惜无寿。”……………………再看第75回:……众将见公不肯退兵,疮又不痊,只得四方访问名医。忽一日,有人从江东驾小舟而来,直至寨前,小校引见关平。平视其人:方巾阔服,臂挽青囊,自言姓名道:“乃沛国谯郡人,姓华,名佗,字元化。因闻关将军乃天下英雄,今中毒箭,特来医治。”平道:“莫非昔日医东吴周泰者乎?”佗曰:“然。”平大喜,即与众将同引华佗入帐见关公。时关公本是臂痛,恐慢军心,无可消遣,正与马良弈棋;……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候真天神也!”………………诸葛孔明,也是位棋手。有诗为凭:“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到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边唱边耕作于田间……玄德闻歌,勒马唤农夫问道:“此歌何人所作?”“乃卧龙先生也。”……不数里,遥望卧龙岗,果然清景异常……(第37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不但工诗文,还善弈棋。《三国志·武帝纪》:关中时有山子道、王九真等并称围棋国手,曹操与其不相上下,旗鼓相当。安徽毫县曹操祖父曹腾墓中,曾经出土了石制围棋,可见曹氏家族喜好围棋,称得上是“世家”了。曹操喜弈,亲自参与,手下自然爱好者很多。“建安七子”之一应玚对弈道颇有研究,曾著《弈势》一篇(可惜已经失传),论述了围棋谋略与布局,对后世棋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7再说蜀主刘备,生前没有人见过他下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有盗墓贼进入刘备陵室,看见刘备正与诸葛亮掌灯对弈,旁边还站着十几个卫兵。贼吓得跪地求饶,只听诸葛道‘不要怕!过来请你们喝酒。’杯酒下肚,贼胆大了起来,竟然提出赏赐的要求。刘备也很大方,赐给他们每人一条玉带。出得墓穴,手里的玉带突然变作青蛇,吓得他们魂飞天外,连忙弃之于地,拔腿便跑……后来他们都变成了哑巴。(二)现存最古围棋谱东吴孙策经常诏大将吕范弈棋,不曾想偶作的记录,却为后人留下了精彩的古棋谱。他们君臣之间的这盘对局棋谱,收录在宋徽宗时棋谱《忘忧清乐集》中。1图·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黑方:孙策白方:吕范共43着封盘解说: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开始对局时,先要在棋盘的对角星位上各放置两颗黑白“座子”,然后由白棋先行落子开局。黑4“三九”位置侵分,为古人特别喜好。白5三九逼,大家觉得如何?黑10·白11均为三九逼……黑12飞,有些霸道,而白13挡跟着走,难免有缓手之感,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呢?其实,围棋之所以被称为“手谈”,除了交流思想,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把对局者的心态暴露无疑……白13老老实实,黑14竟然‘脱先’他投……如选C位飞罩,更有霸气。黑16·白17双方再次抢占三九‘要点’,纵观全局,一个不漏了。此古围棋布局之特点矣。行至白棋第43手,封盘。此后,亦无续下的记录。(三)围棋观的激烈碰撞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十分强烈地感觉到这个时代“弈风”之强劲了。出现这样的大好局面,我们应该归功于班固前辈的《弈旨》,还有桓谭前辈的《新论》,为围棋的大发展18做好了充分的舆论准备,造出了很大的声势。好弈的孙策去世后,孙权接班,朝廷棋风依旧。皇太子孙和实在看不下去,命主管韦昭炮制了一篇名《博弈论》的公文告示天下,并训斥蔡颖等人‘不务正业’。《博弈论》首先从君子应该建功立业、下围棋‘无益于用’展开议论,批评了当时‘抛弃事业、废寝忘食、沉迷棋中’的社会现象,声称‘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嗜好博弈’。如果说这段议论还有些道理的话,接下来文章‘巧妙’地借用了围棋语言,说围棋:“以变诈为务,则非忠信之事;以劫杀为名,则非仁者之意。”从根本上加以否定。这样的文章一经公开,懂得围棋的人自不必言,更多的普通大众看了之后会作何感想呢?所以,这是一篇颇具水准的议论文章,其文笔不可谓不佳吧。第四节有趣的弈数·象征意义(一)趣数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一书中,谈到了他的计算方法及其结果:“其法初一路可变三局,自后不以横直,但增一子,即三因之;凡361增,皆三因之;‘大约连书万字’四十三,即大局之数。”如果进一步探讨,我们还会发现这个计算是不完全的。为什么呢?……难怪唐冯贽在其《云仙杂记》发出了“人能尽数天星,则遍知棋势”的感叹。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孙悟空有“七十二变”的高超本领;围棋盘的……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吴承恩老前辈别有什么深意呢?(二)象征意义班固《弈旨》从正面肯定了围棋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棋·道”合一的观点,从而确立了围棋的正统地位。我们可以把这些“意义”概括、归纳如下:⑴阴阳:黑白棋子象征昼夜交替的自然规律。行棋不可勉强,保持全局的平衡(阴主内,阳主外;阴为‘实空’,阳为‘外势’)是十分重要的;⑵人政:我们可以从围棋里领悟到人生;帝王可以从中研习兵法、治国之道;⑶天体运行:围棋子圆而动,盘方而静,正合古人对宇宙的认识;⑷生命:围棋棋子首先要有‘气’才能存在,其次要有两只‘真眼’(还必须是分开的,就像我们的……?那样)才是完整的活棋。纵观地球的生命现象,乃普遍规律;⑸平等:棋子本身没有价值大小的分别,就像大自然赋予的生命。然而有趣的是,随着棋局的逐渐发展,它们的作用(价值)也会随之悄然发生变化。人们生来本平等,后天努力定乾坤。正是:深奥莫测鬼神机,自古魅倒明白人。复习思考题:1、《弈旨》从哪个方面着手进行论述,使被时人“边缘化”了的围棋走上“正统”的发展轨道?其作者是谁?2、春秋战国时代最出名的国手是谁?为什么?3、我国现存最古的围棋谱记录的是谁的对局?双方胜负如何?4、《博弈论》的作者是谁?文章对围棋持什么态度?该文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炉的?5、围棋博大精深,具有十分丰富的象征意义,请试举几点加以说明。6、“围棋”两字连书,最早见于谁的什么著作?
本文标题:第3章春秋三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36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