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3课土地改革(共1课时)第一教案-----------------------------------教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3、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4、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通过分组讨论“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为什么保护富农经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交流学习体会,培养合作意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3、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教材中的小字及自由阅读部分不作讲述,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重点难点]1、重点本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巩固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教学方法]1、纵向联系法。通过和以往的土地改革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这次土改的不同特征。2、讲解法。本课内容难度较大,课堂上应该以教师讲解为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内容。3、例证法。本课所讲内容学生平时接触不多,最好能通过例子讲解。[教学材料准备]多媒体及相关图片[案例一][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投放图片)图片能直接反映本课的主题,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过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抗美援朝等措施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屏幕的图片是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注意引导学生看导入框中的照片)除此之外,有的农民还分到了地主家的耕牛、农具和房屋等。这是怎么回事?你想知道农民分地主土地的情况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观看画面,听教师的讲述,感受场景。通过问题研讨,初步了解土地改革的大致情况,为下边的学习作好铺垫。授课与活动(课件显示标题: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解放前的中国农村情况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11页第一段的内容,了解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的情况。教师提问:解放前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是什么?教师提问:具体情况如何?教师过渡:怎么样改变这种状况呢?2、土地改革请同学们接着看课本第二段的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的情况如何?教师讲解: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学生看教材内容,了解基本情况,标注。学生回答: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学生回答: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学生回答:进行土地改革。学生看课本后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为节省学生书写所用时间,所以采取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注的学习方法。通过设问的方法,把学习内容条理化,有助于学生记住所学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原则: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经过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之后,是有了一些变动,除开已经实行了土地改革的地区不说外,有一些地区的土地是更加集中在地主的手中,例如四川等地区,地主占有土地约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而在另外一些地区,例如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土地占有情况则是有一些分散的。根据当时在华东及中南一些乡村的调查材料来看,一般的情况大体是这样:地主占有土地及公地约占百分之三十至五十,富农占有土地约占百分之十至十五,中农、贫农、雇农占有土地约占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小土地出租者占有土地约占百分之三至五,乡村中全部出租土地约占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富农出租土地约占百分之三至五,富农自耕土地约占百分之十。这就是说,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这种情况,仍然是很严重的。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现在请同学们通过课本来了解当时土地改革的具体情况,并把当时土地改革的具体情况复述一下。听教师讲述,理解体会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学生看课本后复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学习并掌握基本历史知识。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2页上所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的一段材料,据此回答: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土地改革的大概过程,在这个中间,同学们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次土地改革采取了保存富农经济的做法,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在看了相关资料和课本上相关内容后讨论一下,说出自己的看法。提示:课本上相关内容:为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次土地改革,在政策上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所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这样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里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教师归纳:在当时的形势下,在今后的土地改革中,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不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有必要的。而且从当时的想法来看,土改中采取的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也不是一种暂时的政策,而是一种长期的政策。这就是说,在整个新民主主义的阶段中,都是要保存富农经济的。只有在农村中可以大量地采用机器耕种,组织集体农场,实行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时,富农经济的存在,才成为没有必要的了,即富农经济自然消灭。同学们,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要比其他新解放区晚,全国约有三千五百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分别不同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交纳的约三百五十亿公斤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学生回答: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可以围绕:为了孤立地主,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为了稳定城市中的资产阶级,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为了发展生产。不受战争的影响,缩小打击面。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听教师的讲述,明确党中央政府对针对不同情况,采取适合少数民族政策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学习并记忆土地改革的目的。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感知历史,感受历史,体会西藏民主改革的胜利完成具有伟大深远的历史意义,是西藏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民主改革的胜利标志着旧制度、旧社会的结束。同时又标志一个新制度、新社会的诞生,是西藏历史的新纪元。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1959年,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农奴制度。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西藏地区完成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我们在投影里看到的“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就是当时民主改革的反映。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多媒体投放)40多年前的春天,凯松庄园的400多名农奴自发成立了西藏第一个农民协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万农奴摧毁封建农奴制度的民主改革就从这个小小的村落拉开了序幕。在近半个世纪里,位于西藏雅砻河谷的凯松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凯松村已经城镇化,800多人由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不少家庭盖起了藏式小楼;200多户居民已拥有123辆拖拉机和汽车;凯松人冲破“经商耻辱”的旧观念,开起商店和饭馆;1992年国家投资75万元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正规学校,凯松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45岁以下的成年人通过夜校学习已全部脱盲。图为曾是农奴的拉珠(右)老两口,如今住上了两层的小楼教师过渡:同学们,在学习了土地改革的内容后,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土地改革的意义。二、土地改革的意义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其是从哪些方面来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的?看西藏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联系理解3.14达赖暴乱是对美好和平生活的破坏。学生看书归纳: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得到了巩固,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准备了条件通过实例说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培养爱国爱家意识,树立同分裂国家的行为做坚决斗争的伟大志向。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土地改革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时间增加事例。)(多媒体投放图片)同学们,这是1952年1月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4枚,由孙传哲设计,上海大业印刷公司雕刻,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印制,1955年1月10日再版。生动地展示了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的发展。土地改革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按照规定,农村划分出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几个阶级和阶层。没收来的土地和财产,被重新分配。无论是地主,还是雇农,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份土地。当然,最高兴的要数那些从前一无所有的贫雇农,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把土地证当作了宝贝,一直珍藏到今天。教师小结:同学们,这是一个应该记住的季节。1949年到1952年,在新中国历史上叫做经济恢复时期。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不仅圆满完成了经济恢复的任务,而且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经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其中:钢产量为解放前最高年产量的146.3%;原煤产量为解放前最高年产量的106.5%;原油产量为解放前最高年产量的137.5%;听教师的讲述,进一步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通过实例说明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并引导学生借鉴历史,关注现实,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本文标题:第3课土地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4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