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2-人教课标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难点:探讨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重点:尝试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二、方法与过程、学生讨论,来分析学习生活中的解读现象;通过自主学习,提炼关键字词,尝试解读文学作品、老师通过多媒体手法,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三、情感、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既要有创新又应尊重文学”品质的可贵。教学过程:一、导入、《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这就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比喻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看法。这说明文学作品的解读存在差异性。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探究的内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我们回忆一下,在课上学习或课外阅读时有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呢?举例:李商隐的《锦瑟》可以是爱情诗,悼亡诗,自伤身世诗。3、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从下面两个文学现象上寻找答案?二、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产生的原因、以《红楼梦》《常读常新人鱼公主》现象为例()鲁迅如是评价《红楼梦》的主题:“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学大师鲁迅的评述说明了什么?明确:同一作品,不同的人,解读不同。究其原因是不同的读者身份、心态、立场不同,所以才单对《红楼梦》的命意就有这么多种说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来看毕淑敏读童话《海的女儿》时四十年的“释疑”过程岁时,同情人鱼公主,读得“泪流满面”。岁时,“情窦初开”,读出了爱情。岁时,“做了妈妈”,读出了亲情。岁时,“开始写小说”,读出安徒生写作的“随心所欲”,并且认为故事结尾有点“画蛇添足”。岁时,“心平气和”、“天眼洞开”,悟出这是写“灵魂的故事”。从毕淑敏次读《海的女儿》所得感想不尽相同,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明确:同一作品,阅读时间不同,解读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关注点发生变化,这导致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在这里我们可以化用莎士比亚的那句话“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造成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除了读者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在起作用?明确:文学作品本身丰富多样,决定读者可以从多角度解读,这为个性化解读提供了可能。2.总结: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读者的差异性导致对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板书之一:读者原因:差异性作品原因:丰富多样性三、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我们现在弄清楚了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因。那是否意味着我们在解读作品时可以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呢?明确:不是。那么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关注一下下面这种现象。当下,影视作品根据名著改编的越来越多。四大名著被搬上了荧屏。把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或其他艺术形式,表达的是编导们对原作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技巧的个性化解读。既然是对原作的个性化解读,自然就会带有编者的主观色彩、有所翻新。1、讨论周星驰版《大话西游》和央视版《西游记》的改编现象《西游记》有两大母题:一是揭示人性的自由本质和不得不接受约制的矛盾处境。二是指出人必须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才能得到最后的完善和取得成功。写于明代的《西游记》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在小说的主题上加大了“禁欲”思想的宣传,因此爱情主题就成为当下改编《西游记》的一方重地。那么年上映的周星驰版的《大话西游》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巅峰之作。改编一:周星驰版《大话西游》中孙悟空演绎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凄美爱情故事。在《大话西游》中,孙悟空为情所动,他除了是一个身披金甲战衣,大战牛魔王的英雄之外,也是一个诉说“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摆在我面前......”的痴情种。你对这一改编有何看法?赞同还是否定?孙悟空是小说的灵魂人物。是正义的化身,英雄的代表。他赤胆忠心,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斩妖除魔,惩恶扬善。在原著里,作者没有太多的挖掘他的内心世界。这符合他吸天地之精华孕育而生的“石猴”本质。那么在《大话西游》里编者给孙悟空增添了更为复杂的情感世界。甚至为情所动,上演爱情“神话”。这种解读就背离了原著的主题。与吴承恩笔下的“悟空”截然相反,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这种改编更多的是为了娱乐大众,追求商业价值。曲解了经典。我们应该明确“改编不是篡改,戏说而不是胡说”。所以个性化解读的前提是尊重文本,立足文本,做到知人论世。[明确]个性化解读原则之一:立足文本知人论世同样写爱情,版央视《西游记》中《趣经女儿国》一段对唐僧的爱情萌动也做了初步尝试。如何看待这一段改编?唐僧的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他冒险西行取得真经,成就了一番崇高而严肃的事情。在《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却没有这么高大。唐僧身上固然有对佛法的执着和坚定,但更多的是凡人的愚蠢和窝囊。他是非不分,看到妖精就乱施善心,常常因此冤枉悟空。面对妖精或是灾难时总是被吓得魂不附体,有难又总是往悟空身上推。但在央视版的《西游记》中,删去了唐僧窝囊之举,把他塑造成一个坚定执着的人。同时,在《趣经女儿国》这一节当中丰富了唐僧的内心情感,唐僧为女儿国国王的万般柔情所牵绊,却又不得不去完成唐王的使命,履行自己去西天取经的神圣职责,在进退维谷的境地里,他许下了女儿国国王一个来生的承诺。可以说电视剧中的唐僧对女儿国国王“动情而未动心”,“身滞而意未改”,唐僧在红尘之水前留下凡心一瞥之后随即转身西行。编者还原了唐僧作为肉体凡胎而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和人性的本真。这时控诉佛教思想对人性自由的禁锢。可以说在这个层面上,深化了主题,使小说的第一母题:人性的自由本质和不得不接受约制的矛盾处境体现的更加鲜明。我们可以肯定,这样的改编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展开的合理想象,做到了推陈出新,有破有立。[明确]个性化解读原则之二:合理想象,推陈出新小结我们应敢于大胆想像,表达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想像和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拓展作品的艺术空间,解读出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同时也应该注意文学作品解读的基本原则: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孙悟空永远不能和妖精谈情说爱,唐僧也不永远可能贪恋红尘。总结来就是三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板书之三立足文本知人论世合理想象推陈出新四、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初探续写和改编也是我们个性化解读文本的一种体现。古往今来,有很多人尝试了为经典、名著续写。如《红楼梦》的断臂之美引来了无数红楼爱好者和红学家对其结局的探索。最后修成正果的是高鹗,程伟元的回续本。今天我们姑且不去考证程、高二人的续本是否符合曹公的本意。先来做一次个性化解读的尝试。续写《红楼梦》黛玉未完之话。在红楼梦的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林黛玉因得知宝玉与宝钗洞房花烛,焚烧诗稿。在第九十八回里叙述了黛玉重病发作、气绝身亡。情景回放: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人才见了面,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道“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根据你对林黛玉形象的解读,把林黛玉临终前未说完的话补充完整。结合之前学习的《林黛玉进贾府》以及有关《红楼梦》的介绍,结合木石前盟和还泪之说,进行续写。林黛玉是贾宝玉的知己。林黛玉一生两件事,一是钟情于宝玉,二是钟情于吟诗。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的生命之火,一旦失却宝玉,生命也必将终结。五、小结:朱光潜先生说“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无论是重读、共赏,还是续写、改编,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都应该遵循“重共性、有个性”的原则:在立足文本的前提下,大胆想象;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六、课后作业:《项链》留给我们的想像空间:当弗来思节夫人说出项链是假的之后,会发生什么事?请你课后续
本文标题: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2-人教课标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4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