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复习高一生物第-1-页(共5页)必修三第4章检测(一)2012.6.18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B.随着时间的推移,弃耕的农田可能演替成森林C.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光照下,将等细胞数量的衣藻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光照下培养,结果是(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大肠杆菌和衣藻的生长曲线)()3.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4.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走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5.下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1)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2)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3)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4)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B.只有两种说法正确C.只有三种说法正确D.四种说法都正确6.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ABCD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复习高一生物第-2-页(共5页)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增长速率0.661.542.813.672.941.650.03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B.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C.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7.下图是Tilman等对两种淡水硅藻——针杆藻和星杆藻的研究结果。图中a表示单独培养针杆藻、b表示单独培养星杆藻的情况,c表示两种硅藻在一起的培养情况。针杆藻和星杆藻之间的关系是()A.竞争B.捕食C.种内互助D.互利共生8.右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9.下列活动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D.用抽样检测方法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直接从试管底部吸取培养液滴入计数板10.右图是温带某群落初生演替过程中代表两种数值变化的两条曲线,生物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量。Ⅰ、Ⅱ这两条曲线所代表的依次是A.群落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和整个群落植被的物种丰富度B.整个群落植被的生物量和群落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C.群落土壤腐殖质的总量和整个群落植被的物种丰富度D.群落食肉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食肉动物的总生物量11.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A.调査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调査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12.某海边的潮间带有一些洼地,由于退潮时海水仍会积留在洼地中,因而形成所谓的潮间池。潮间池中最强势的捕食者为一种海星,其主要猎物为某种贻贝,而该贻贝则是靠捕食潮间池中的无脊椎动物和藻类为生。有一位生态学家在上述的潮间池中进行实验,他将部分潮间池的海星全部移除,其它潮间池的海星则保留,然后进行连续十年的调查,并记录潮间池内物种数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根据上述资料分析正确的是:A.在实验组的潮间池中,物种数每年持续减少B.在对照组的潮间池中,最强势的捕食者为贻贝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复习高一生物第-3-页(共5页)C.该实验说明移除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捕食者,可能使该生态系统的组成物种数显著减少D.该实验说明若受到相同外在因素持续干扰,生态系统内的组成物种数将无法维持稳定13.右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B.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C.t3~t5时间段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D.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414.为了研究某降水充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注: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B.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D.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15.如图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16.上图为某天鹅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可使K值提高B.对该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可以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C.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17.(16分)研究小组对某地群落进行调查,获得如下结果,请分析回答: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复习高一生物第-4-页(共5页)(1)图1表示群落中物种数量与面积的关系,据图可知,调查该地区物种数量时,应选取样方的面积为。(2)调查时选取了5个适宜面积的样方,获得数据见下表。A~J之间形态结构的差异属于多样性。样方1中B物种的两个个体之间的差异属于多样性。样方1与样方2的差异是由引起的。(3)图2是某种取食农作物的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可知,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年,此后该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A.病原体感染B.遗传物质发生致死性变化C.定期喷洒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D.改变农作物种类)。(4)右图表示该地块物种丰富度与玉米种群密度的关系,由图可知,玉米的种群密度越大,该地块的物种丰富度就,原因是。18.(16分)某湖泊的水域主要分为河蟹网围养殖区及航道区。养殖的河蟹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研究人员对养殖区及航道区部分水生植物群落和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说明:表中“+”表示出现,“++”表示优势种(1)养殖区和航道区植物种类差别体现了该湖泊水生植物群落的结构。(2)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是。除植物本身的生活习性外,造成航道区与养殖区优势种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养殖区常需人工去除浮叶植物的原因是。(3)河蟹同化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外,其余的全部用于。湖泊中大型肉食性鱼类的数量较少的原因,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主要是因为。(4)该湖泊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机碎屑导致水体污染,采用浮床生态工艺法可治理水体污染。①水体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机碎屑可能来自。②浮床生态工艺法其机理正确的有。A.植物吸收水中悬浮物B.植物吸收水中的NO3-、PO43-等,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C.浮床遮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防止水华发生D.浮床下方水体氧浓度升高,减少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水生植[来湖泊物类]采样区域漂浮植物[来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紫背浮萍水蟹菱荇菜穗花狐尾藻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采样点养殖区1+++++++养殖区2+++++++养殖区3+++++养殖区4+++++++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复习高一生物第-5-页(共5页)必修三第4章检测(一)参考答案1~5DCCAD6~10CACBA11~15CCCDC16、B17.(每空2分,共16分)(1)S5(2)物种基因环境差异或随机分布(3)10C、D(4)越低玉米竞争优势明显,导致其它植物种类减少,动物种类也相应减少(必须体现玉米其它植物动物两个层次)18.(16分)⑴水平⑵苦草河蟹的取食减少浮叶植物遮挡沉水植物的光线⑶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高的生物获得能量少⑷生物群落和人为投放(缺一不得分)BC
本文标题:第4章检测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5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