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理论地理科学与哲学3-5章
《理论地理科学与哲学》——第3-5章内容整理作者:马蔼乃发表人:陶慧发表时间:2015年1月10日目录第三章地理相似理论3.1地理相似准则概念3.2地理相似准则计算3.3地理相似准则规律第四章地理数学4.1地理物理方程4.2地理统计分析4.3半经验半理论公式4.4地理数学模型第五章地理系统5.1地理系统的模式5.2地理系统的计算5.3地理系统的环境5.4人地系统的模式第三章地理相似理论(共3节)3.1地理相似准则概念3.2地理相似准则计算3.3地理相似准则规律数理方程、数理统计3.1.1实证科学的数学方法随机方程、离散数学混沌与分形、相似理论阴阳与五行、天干与地支3.1地理相似准则概念3.1.2思辨道理的取象比类方位与季节、气候与物候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3.1.3相似理论的类比方法地理现象的辩证关系地理现象的相似理论3.1地理相似准则概念相似理论的基础主要是在力学、物理学等学科中应用,它区别于物理方程(理论为主)、统计物理(实验为主),而是一种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3.1.1实证科学的数学方法1)数理方程数理方程使用的是演绎逻辑,首先将复杂性问题按假设条件进行简化;然后进行成因分析,立方程、解方程;所得的解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比较结果不满意,则调整参数,直到求解的数据与实测数据比较一致,即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问题就算解决了。缺点:人为因素较大2)数理统计数理统计使用的是归纳逻辑,把问题看成“黑箱”,全凭输入与输出的实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无论回归方程如何复杂,只要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达到一定的精度,回归方程就成立了。回归方程与“黑箱”等价。缺点:人为因素较大3)随机方程随机方程是将数理方程与数理统计结合的方程。缺点:因随机方程发散而不收敛往往难以求解4)离散数学离散数学基本上是“空间图形”逻辑的运算,可以制作地图。缺点:没有属性运算,没有办法研究地理现象的规律5)混沌与分形混沌与分形属于复杂性研究,海岸线的分形就是从地理科学背景下提出来的。缺点:由于地理现象具有非线性、复杂性(确定性、不确定性)、相似性、区域性、时序性的特点;不确定性中又包括随机不确定性、模糊不确定性、灰色不确定性、分形不确定性,所以不再仅仅是混沌与分形的问题了。6)相似理论在力学与物理学中,处理半经验、半理论时应用相似理论,能解决许多不能用方程解决的问题。缺点:力学、物理学中的属性过于简单,而地理科学中的属性是多维的3.1.2思辨道理的取象比类思辨的道理,是以定性描述的方法去讲“道理”。“取象”是指根据物体的形象,“比类”是指对异类物体形象的比较。与地理有关的“取象比类”,例如阴阳与五行、天干与地支、方位与季节、气候与物候。1)阴阳与五行阴阳代表日月,“五行”即金、木、水、火、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2)天干与地支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指子、丑、寅、卯、巳、午、未、申、酉、戌、亥。与方位、天文有关,对应着如今的十进制、十六进制、六十进制(六十甲子:是汉族人民最早、最大的发明创造,其最古老的用途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纪年为60年一个周期,纪月为5年一个周期,纪日为60天一个周期,纪时为5天一个周期)。3)方位与季节木、火、金、水、土与东、南、西、北、中(阳)方位一一比类;与春、夏、秋、冬、长夏(阴)季节一一比类。4)气候与物候木、火、金、水、土与风、热、燥、寒、湿(阳)气候一一比类,也与生、长、收、藏、化(阴)物候一一比类。物候与气候是相关的,物候随着气候而变化。3.1.3相似理论的类比方法地理相似理论:将实证科学中的相似理论与思辨道理的取象比类联系起来,研究地理的类比方法。突破形式逻辑的还原论,发展辩证逻辑的整体论,从而达到还原与整体统一的系统论。1)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不是简单地有一个原因,就有一个结果。而是多种原因,多种结果,因果关系循环、往复,难以确定因与果。但天地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准确的演化着。所以,从时间上看,是一种首尾相接的因果关系。2)地理现象的辩证关系地理现象具有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五行对应着五个圈层,根据“取象比类,”木对应着东、春、生物圈;火对应着南、夏、大气圈;金对应着西、秋、岩石圈;水对应着北、冬、水圈;土对应着中、长夏、土圈。3)地理现象的相似理论仅仅用五行去解读五个圈层,对辩证逻辑、整体论还没有发展。因此引出地理相似理论用科学的方法去发展整体论。地理相似理论有8条定理:定理1地理现象的可比性定理2地理现象的相似性定理3地理相似理论的准则(是地理相似理论的核心,由多个因素组成的无量纲的因子团)定理4地理基本单位定理5单位的对数化(解决长度、质量、时间、人口等单位跨度大的问题)定理6量纲分析(由于单位的跨度很大,因此需要无量纲化)定理7地理π定理地理量纲分析的原则就是建立地理π定理,分母为所要求的x单位的量纲,为了使πx无量纲化,分子、分母的单位应该能够消除,从而求出α、β、γ等;定理8π定理求解方法(令分子分母的相同量纲相等)3.2.1生态资源类实例3.2.2环境污染类实例临震预报震级3.2.3减灾防灾类实例临震预报预期3.2地理相似准则计算3.2.4产业结构类实例地震震中的位置预报3.2.5人口问题类实例3.2.6地理复杂模型的一般式临震预报的三要素:临震预报震级、临震预报预期、震中位置;临震预报震级与热红外遥感影像上的异常亮度的温度、面积大小有关;根据长期的经验,认为临震预报预期与地壳厚度和增温面积的移动速度有关,其他影响因素有待验证研究;地震震中的位置只能靠作图来完成,在遥感影像上,标注经纬网、已知断裂带以及地名等,测出对亮度温度异常的面积中心点以及移动轨迹,并计算移动速度,从而确定震中位置有关地震的内容补充: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指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中国地震预报概论》(梅世蓉、冯德益等著,地震出版社1993年版)谈到的地震综合预报五阶段工作程序仅包括表中后五项:即地震形势预测、年度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地震临震预报与震后预报震后地震趋势判定(震后地震趋势预报)——指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地震发生后,对受其影响地区近期内地震活动形势的分析结果,包括对震后不会再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无震预报,也包括对震后强余震或更大地震的预报。我国根据观测到的大量前兆异常资料及一系列预报地震的经验,逐渐形成了“长(数年至一二十年)、中(一到数年)、短(数月以内)、临(数天至几十天)”的渐进式预报模式;采取“震源形成及演变过程的追踪与区域应力场变化的动态监测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用“条、块、带、源、场、兆、触、震逼近思想”,进而研究了地震预报的判据、指标、方法以及技术程序。预报地震的方法大体有三种:地震地质法、地震统计法、地震前兆法,但三者必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世界难题: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地震预报必须同时包括时间、地点和强度,由于地震情况复杂,有些地震能预报,有些则无法预报,现在全球预报地震的准确率只有20%多。目前,包括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地震预报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地震预报还远远没有做到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近年来,国际上有一些科学家对地震预测持否定意见。有人甚至发表“地震无法预测”的论文,明确提出“地震是无法预测的”论点。但另有一些地震科学家对地震预报的成就给予了肯定,认为地震发生地点、时间、震级的短期预报终将实现,而长期预报的成就则更加突出。例子:地理π地理的实际应用3.3.1地理时空的相似准则3.3地理相似准则规律3.3.2地理圈层的相似准则3.3.3地理系统的相似准则4.1.1用理论力学解决水面横比降问题4.1.2用流体力学解决水面纵比降问题4.1地理物理方程4.1.3用力学解决水面纵比降问题4.1.4用流变力学解决泥石流流态问题4.2.1理论计算数据与实测数据的关系4.2地理统计分析4.2.2天然河流中稳定均匀的流速公式第四章地理数学4.2.3河床突起高度与Fr=V2/gh、h/d的关系4.3.1蒋家沟泥石流流速公式研究4.3.2水面温度扩散场的研究4.3半经验半理论公式4.3.3近海岸海水悬浮含沙量的研究4.3.4平原区土壤含水量的研究4.4.1人口数量增减模型4.4地理数学模型4.4.2资源开发模型4.4.3环境质量模型4.4.4产业增值模型4.4.5一般地理数学模型5.1.1地理系统的顶层模式5.1.2地理系统的跨度模式5.1地理系统的模式5.1.3地理系统的层次模式5.1.4地理系统的网络结构5.2.1地理系统底层要素的模型计算5.2地理系统的计算5.2.2地理系统上一层要素模型计算5.2.3地理系统跨度要素的模型计算第五章地理系统5.2.4地理系统顶层要素的模型计算5.3.1社会系统的顶层模式5.3地理系统的环境5.3.2社会系统的跨度与层次模式5.3.3社会系统的网络模式5.4.1人地系统环境之一—地球5.4人地系统的模式5.4.2人地系统环境之二—太阳5.4.3人地系统环境之三—月球5.1地理系统的模式地理系统是与社会系统互为环境的系统,地理系统包括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应急、城镇、基建、产业等8个子系统。(社会系统是由社会人与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构成的系统,比如一个家庭、一个公司、一个社团、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都是一个个的社会系统,也是不同层次的社会系统。家庭、公司是城市的子系统,城市是国家的子系统。)5.1.1地理系统的顶层模式地理系统的顶层,实际上就是地理系统工程中的8个子系统所组成的网络系统。核心问题是人口,人居住就构成城镇,人口就业需要增加产业的经济建设,城镇体系又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城镇与基建需要开发利用资源,人口在生活与生产中产生废物影响环境,环境又影响生态,进而引起人工灾害应急,环环相扣,相互影响。5.1.2地理系统的跨度模式跨度模式是指下一层的子系统的多寡。地理系统下的子系统包括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应急、城镇、基建、产业等8个子系统,其跨度就是8。各个子系统又有自身的跨度,跨度仅限于下一个层次,不能越层跨度。5.1.3地理系统的层次模式层次是指系统下的子系统共分多少层5.1.4地理系统的网络结构地理系统的复杂性表现在跨度与层次之间的网络结构5.2地理系统的计算地理系统的计算,使用地理数学的方法,地理数学不同于物理数学的地方在于地理系数与指数是时间、空间的函数,但地理系数还是一个并没有完全被认识的黑箱。5.3地理系统的环境地理系统的环境是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的顶层是由经济基础的经济系统、上层建筑的政治系统、意识形态的意识系统组成的。社会系统的跨度分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意识系统3个跨度;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宏观政治、微观政治,宏观意识、微观意识两个层次。社会系统在微观层次上,实际上是人与人交往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在宏观层次上,构成人群与人群的政治关系。5.4人地系统的模式地球上最高的系统是人地系统,而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系统、社会系统组成的。人地系统的环境是地球自身与地球以外的宇宙,地球以外最直接影响人地系统的是太阳和月球。
本文标题:理论地理科学与哲学3-5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55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