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二、城市贫困阶层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2.1社会分层的理论2.1.1关于社会分层的解释所谓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是一种根据获得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①。针对社会分层的原因、功能和状况,西方社会学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产生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社会分层理论。1、功能主义的解释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斯和摩尔(K.Davis&W.Moore,1945)的研究充分表达了功能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社会不平等现象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转也是必要的。社会分层的积极功能体现在它能够通过各种社会报酬(如财富、权力和名望等)激励社会成员努力工作,并推动社会的自然演进过程。戴维斯-摩尔分层理论的基本要点可概括为②:(1)人们的基本社会需求是生存,而生存需求的满足是通过履行各种职业角色来实现。(2)由于各种职业对于社会的功能作用不同,社会提供各种报酬形式,刺激人们接受某些重要的职业,以及该职业所需的长期培训。(3)各社会职业对于社会价值的不等,社会对它们的报酬也不等,正是报酬与分配的不平等导致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分层。(4)社会分层保证了社会处于最佳功能运行状态,是社会进化的有效途径。2、冲突主义的解释对于冲突理论家,社会分层并非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是强大群体对弱小群体剥削的结果。美国社会学家图明(M.M.Tumin)认为,社会分层是权利群体的价值体现,必将阻碍社会与个人的充分发展。他指出社会分层的功能弊端在于③:(1)社会分层使上层社会的人们有发挥才能的机会,而大多数社会下层的人们没有同等机会,严重限制了社会智力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2)社会分层往往具有维持社会现状的功能,即社会特权阶层可以利用他们的社会地位,用规范的形式使社会不平等现象合理化。(3)社会分层可能触发社会下层对社会上层的对立与不满情绪,最终导致社会动荡或根本性变革。大多数冲突理论都是建立在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之上,强调资本主义的阶级冲突特点。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R.Dahrendorf)以权力为区分阶级的标准,将社会阶级划分为掌权阶级和服从阶级,前者在维护权力结构的过程中获利,而后者只有在推翻这种权力结构时才能获得利益。3、伦斯基的理论格尔哈特.伦斯基(G.E.Lenski)则说明了功能主义与冲突主义都具有一定经验效度,两者应相互结合对社会分层作出一个准确的分析。他认为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权力在社会分层①见[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239页,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②见奚从清等主编,社会学原理,第186-187页,1994年,浙江大学出版社。中的作用也不同,社会报酬并不总与权力相关。同时他赞同功能主义的一些思想,认为社会不平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功能。2.1.2关于社会分层的标准1、韦伯的分层标准最早的社会分层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在西方社会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在1922年的《经济与社会》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即在经济领域存在着阶级(Class),在社会领域存在着身份地位(Status)或声望差别,在政治领域存在着政治派别。该社会分层体系包括了经济、社会与政治等多个分层标准。其中,经济标准指收入与财富的多少;社会标准即社会地位,是对个人荣誉、声望的评价;所谓政治标准也就是权力,指个人或群体控制或影响他人的能力。韦伯的理论为西方社会学家提供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明确的分层标准。美国社会学家沃纳(LloydWarner,1949)在此基础上,按财富、声望和权力等标准,将美国社会分为六个社会阶层。该方法也称“韦伯—沃纳分层法”,已成为西方社会一种较固定的分层模式。另有学者采取单个标准进行社会分层,例如根据收入或财富的差异,对职业声望的排序等,来确定社会分层结构。2、马克思的分层标准马克思在阶级划分的同时,也进行了社会阶层的分析。他认为阶级与阶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可以领会他对阶级的定义,是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人们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在劳动组织、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领取社会财富多少的不同,决定了剥削与被剥削阶级的地位差别。同时马克思指出,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社会被完全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而在每个阶级内部又存在着各种独特的等第。3、毛泽东的分层标准毛泽东在1926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中,根据政治、经济的双重标准,描述了当时中国社会阶级结构体系,包括(1)地主阶级、买办阶级,(2)中产阶级或民族资产阶级,(3)小资产阶级,(4)半无产阶级,(5)无产阶级,(6)游民无产者。新中国成立后,该标准被继续沿用来划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2.1.3关于贫困阶层在任何分层标准下,贫困阶层均位于社会最底层。根据沃纳的分层模式,下层阶级由社会中离财富、权力和声望最远的人构成,具体分为两个社会阶层——上下层与下下层。下上层即所谓的“蓝领阶层”,主要是从事体力劳动的操作工人和装配工人等。下下层主要指那些无技术特长、文化水平低、从事非熟练工作的人,和无固定收入、领取救济金的人。(见表2-1)③见奚从清等主编,社会学原理,第187页,1994年,浙江大学出版社。表2-1社会分层在财富、声望、权力等方面的差异阶层一般收入财产职业声望职业声望消费群体生活权力政治参与政治态度上下层(工人阶级)低收入无固定资产技术工人无技术工人失业率最高低职业声望消费水平低较少参与除少数民族外,大多反对民权下下层贫困无积蓄失业率最高剩余劳动力无劳动力价值物质匮乏,强烈的经济上的焦虑社会隔离者倾向于不参与投票等政治行为支持更民族主义的对外政策,及政府的经济援助与安全计划2.2社会空间分异与社会空间结构理论1、城市社会空间的生态结构理论美国社会生态学派运用人类生态学的生物比拟法则,研究了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过程。伯吉斯认为,低阶层家庭向高阶层居住区的不断“侵入”(Invasion),导致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各层带取得优势地位,逐步形成同心圆状地域结构。霍伊特认为,对外交通干道和高收入阶层提供的财富是城市空间延伸的基础,居住区通过“过滤”(Filtering)演替,形成扇型结构模式。50年代开始的社会区分析(SocialAreaAnalysis)发现,集同心圆、扇型和多核心为一体的模式更具有普遍性。实证研究表明,北美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家庭呈同心圆状分布,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居住呈扇型分布,而少数民族倾向于集中在城市某个特定区域,三者叠加而成城市社会空间的复合结构。然而“伯吉斯-霍伊特”模式并不完全适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往往表现出“反向同心圆”(Anti-Zonal)的结构模式。戴维斯(W.Davies)对此略做补充,他认为历史上,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往往取决于家庭、社会地位、民族和移民状况等四个主要因素,当前西方社会日趋复杂,造成社会空间分异的因素更多,新移民,职业分化,社会福利的依赖人群,和社会底层阶级的产生,以及城市边缘区的形成,使得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愈加趋向“零碎化”。2、新古典经济学与区位论由于60-70年代的社会区分析,仅以居住为影响因子加以分析,忽视了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的区位差异,对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一些学者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引入空间变量,探讨在理想竞争状态下的区位均衡,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机制。美国城市经济学家阿朗索等(W.Alonso,1964)从土地价值角度研究了城市地域空间的分化。随市中心向外距离的增加,区位地租逐渐降低,用于交换、生产和居住这三种功能的土地价值随距离的变化率是不同的。零售业对中心区位的要求强烈,居住对中心区位的要求最弱,逐渐形成同心圆状的功能分异模式。另有学者运用土地竞价理论,提出了居住空间分异的模式(‘Trade-off’Models),该理论假设城市所有经济活动均以CBD为中心,每个家庭至少拥有一位劳动者,资本具足够的流动性,使各家庭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空间的需求。依照该模式,距市中心的距离越远,区位成本(通勤费用)越高,而住宅成本(地租等)越低,人们根据“收益—费用”曲线与各自的经济承受力,选择最佳居住区位,从而形成居住的空间分异(见图2-1)。2.3城市空间资源分配与管理的理论六、七十年代之后,资本主义矛盾日益加深,不少国家都面对劳工运动、学生运动等政治冲击,人们不再满足社会不平等是自然发展的解释。针对城市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现象,西方城市理论界的社会福利学派、马克思学派和韦伯学派,分别对传统的城市结构理论提出了挑战。1、社会福利学派福利经济学家认为,公平的收入分配和经济效率一样,是经济运行的目标之一。由于市场经济会导致收入分配的差异,政府应通过收入转移或再分配,提高穷人的收入水平,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地理学家戴维.史密斯(DavidSmith)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福利的地域研究方法,试解决资源分配中,“谁、在何处、以什么方式、得到什么”的问题。他在社会区分析所采用的人口与住房指标外,率先建立了一系列社会指标,开展了对人们生活质量的空间分析。福利学派仅仅建立了衡量社会公平,及其空间差异的标准,它没有提出具体的资源分配模式,也没有对分配的不公正做出解释。但其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对欧美等国的反贫困政策的制定,及生活质量的研究均有重要影响。2、马克思主义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社会冲突是城市研究的重点,将城市的不公平归咎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及其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哈维(DavidHarvey)认为,现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的交通体系、工业区划、公共设施和住宅的分布,会阻碍社会再分配的目标实现,使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更加严重。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作为规划与决策制定者,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例如,城市现有的用地结构,会造成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多重效应。当经济增长时,人们对于区位较好的土地的需求也会增加,由于地价增长的速率远高于工资的增长,这部分土地所有者的资产价值将不断扩大,使收入与财富的分配在空间上进一步极化。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城市中心城市边缘图2-1城市居民收入的空间分布(Evans,1973)3、韦伯学派----城市管理学说韦伯学派也很关注城市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社会冲突与权力分布等问题,但它反对马克思学派将资源的不公平完全归结为社会结构,相比之下,它更强调社会结构内个人的理性行为。借用了韦伯的理论,帕尔(R.E.Pahl)提出了城市管理学说。他在研究中发现,城市空间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居于高尚住宅区的中上层人士享有较好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他们得到的社区资源远比居于贫民窟的低下层市民为多。这样使社会不平等或贫富悬殊问题进一步恶化。帕尔认为,城市资源的分配并非完全取决于市场,部分资源是通过政府的科层体系去分配的。在这个分配的过程中,有很多城市管理者(UrbanManager),例如房屋事务管理者,城市设计师,建筑师,地产商,社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这些管理者对城市资源有一定控制权力,并有自我的价值取向与目标,他们会对资源分配产生影响,强化或减弱现存的社会不平等。2.4社会空间统计分析的方法2.4.1社会空间统计分析的方法1、社会区分析(SocialAreaAnalysis)与因子生态学(FactorialEcology)方法Shevky,Bell和Williams提出的社会区分析,是利用城市人口分区调查资料,考察各区居民社会阶层(SocialRank)或经济地位(EconomicStatus)、城市化或家庭地位(FamilyStatus)、和社会隔离(Segregation)或种族地位(EthnicStatus)的差异,并用一系列指标对各社会区分类,建立社会空间结构模式。具体的方法包括:(1)严格的普查区意义上的社会区分析,以Shevky-Bell的七个指标为基础,通过二维分类方法建立社会空间结构。(2)严格定义指标的因子分析,用多元因子分析方法解决。(3)因子生态学方法,运用了更多范围的社会经济、人口和住房指标,包含三个以上
本文标题: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55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