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⑵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方法。高一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思维活跃,但是从学习方式上看,他们尚未彻底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主体意识和独立思想不足。同时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和学生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相关资料,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四、教法与学法(一)教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问题探究法和图示法(二)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法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利用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1、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到明朝时被废除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来形成了什么制度?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质的不同?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意味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对此应怎样理解?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二)讲授新课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开头的引言部分,看完之后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历史信息?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出相权威胁皇权这一历史信息,从而导出第一子目的学习。1、宰相制度的废除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的段落,思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背景、经过、结果。(1)背景A、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左右丞相统辖六部,权力过大,明太祖朱元璋对丞相制度存有戒心B、明初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由布政司、按察司和都指挥司负责,它们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中央权力扩大,宰相的权力也随之扩大。C、胡惟庸个人的专横跋扈引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满。(2)经过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3)结果沿袭几千年的丞相制度被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宰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影响(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A、积极方面,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B、消极方面,六部对皇帝直接负责,造成皇帝公务繁忙,效率低下,久而久之会影响皇帝的寿命。*过渡:同学们请想想,宰相制度废除后,皇帝一人管理全国事务,且不说他效率如何,就是他的身体会吃得消吗?那么他会怎么做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二个子目,即内阁的出现。2、内阁的出现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子目,从中找出内阁出现的背景、正式设立的标志以及内阁的演变过程。(1)背景(2)标志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职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3)演变过程时期职权明太祖时期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明成祖时期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以后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4)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机构,它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思考:宰相制度和内阁制度的区别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钱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国史大纲》中的一段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就告诉我们: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他们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可见,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简而言之,宰相制度下宰相地位十分巩固,拥有决策大权;而内阁制度下,阁臣权利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愿,而且明朝内阁始终没能取得法定的行政地位。宰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宰相制度的赋予皇帝个人的信任职责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任免要经过皇帝与大臣的商议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的影响制约皇权强化了君主专制*过渡:虽然明朝加强了君主专制,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那清朝是以哪个民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呢?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它也沿袭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础上更是达到了顶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清朝君主专制是如何一步步达到顶峰的?3、军机处的设立(1)康熙帝加强皇权A、背景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B、措施康熙帝设南书房,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C、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雍正帝设军机处,选亲信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谕旨。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名存实亡(后被撤销),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在这里着重讲解军机处)先简介军机处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担心机密泄露为由,于是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三年后更名军机处,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于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讨论: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就达到了顶峰呢?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那么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那么,通过与前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的加强,到了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思考:君主专制制度有何影响?积极方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与当时社会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它对当时社会也起过一些积极的作用。表现在A、政治上,这种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从秦朝到清朝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各民族之间在不断的交流、融合,版图也在不断的扩大,而专制主义也在不断的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B、经济上,这种制度创造了一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它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比如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如秦朝修筑的灵渠,隋朝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当时都是要由国家统一组织才能完成的。C、除了这些之外,在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之下,行政管理效率也是非常高的。这种制度对于纠正前朝的弊端,提高地方办事效率都是非常有效的。消极方面: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六、课堂小结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在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到了秦朝,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两汉时期是得到了巩固,隋唐时期得到了完善,北宋不断的加强,到元朝得到了发展,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在这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在不断的改革中央的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宰相的权利,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断的改革地方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本文标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5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