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D2600钢筋混凝土管顶管施工质量控制纬十路顶管施工质量控制QC小组一、工程概况由中XXXX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XXX道路及排水工程道路总长2.6公里,总造价XXX万元。其中该工程雨水管道在袁家河段需穿越通过,管道为单排d2600mm钢筋混凝土管,河道宽度为35m,最深处为5m。按照招投标文件要求,采用大口径雨水顶管,中短距离,干法顶管的方法进行管道施工,单向一次顶进长度约为160m。该段存在位于K1+404.5处的d1200mm引滦入津管线,管顶标高为2.164m,该处设计d2600mm雨水管道管顶标高为-1.66m,管间净距为2.384m;位于K1+412.5处的d1200mm引滦入津管线,管顶标高为2.214m,该处设计d2600mm雨水管道管顶标高为-1.653m,管间净距为2.427m.故我单位为保证施工过程中引滦入津管线安全,本工程为DN2600排水顶管工程,采用土压平衡掘进机进行施工。顶管管道采用DN2600钢承口钢筋混凝土管材,单根管长为2.25米,壁厚260mm。二、小组概况百年大计,质量为本,以质量求生存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唯一出路。在我公司接受空港加工区二期纬十路道路及排水工程的顶管施工任务后,QC小组随即成立,并针对大管径顶管施工中的重点、难点,确定了确保顶管施工质量控制的攻关课题。我项目部QC小组成立于2009年4月20日,由施工管理经验丰富、工程技术过硬的优秀人员构成。小组成员的平均年龄为25岁,接受TQC教育平均为150小时。从2008年5月份起,开始纬十路顶管施工质量控制的QC小组活动,共活动40次,成员活动参加率为100%,较好地保证了大管径混凝土管道顶管的施工质量。详细情况见下述表1。QC小组成员简介表1小组名称纬十路顶管工程QC小组成立时间2009年4月20日注册时间2009年5月活动时间2009.5~2009.7注册编号活动次数40次循环次数2次小组课题确保大管径顶管施工质量活动制度1.小组攻关,活动3~5次,出勤率100%.2.坚持做好原始资料积累,做好活动记录.小组成员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接受教育时间成绩职务分工张霄男26本科总工15096组长全面控制董文明男26本科助工15096副组长全面技术路海涛男25本科助工15095组员现场监管冯辉男22本科助工15096组员现场监管李华男26本科助工15095组员物资管理杨涛男27本科助工15096组员队内协调李伟达男24本科助工15096组员队内协调三、选题理由和课题目标1.选题理由⑴该项工程是天津空港加工区2009~2010年度的重点工程之一,空港加工区所有排水管线经本工程排水工程汇集后通往雨水泵站排出,本工程排水管线在雨季来临前能否施工完毕将直接关系到空港加工区防汛工作的开展。因此,本工程工期紧、施工任务艰巨,工程本身对我公司在空港加工区的发展意义重大,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⑵顶管工程在国内外已经修建了很多,出现了各种施工工法,取得了很多的经验。由于施工方法的不同,相应的施工工艺和手段也不尽相同,进一步研究顶管施工技术,对于搞好城市环保,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节省造价有很大的意义。⑶利用土压平衡矩形顶管机可对矩形断面进行全断面切削,保持土压平衡,对周围土体扰动小。⑷顶管施工不影响原有的各类地下管线,不影响道路交通、水运以及地面的各类建筑。施工时无噪音、无环境污染。⑸通过可编逻辑程序控制器及各类传感器等随时监测施工状况,确定施工参数,使整个施工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从而有效控制管道顶进轴线、转角偏差及地面沉降。2.课题目标:通过对顶管施工质量的控制和对施工工艺的控制,保证整个顶进质量和施工安全。图一课题目标图创优目标课题目标目标一控制D2600钢筋混凝土管顶管施工质量,达到优良标准.目标二积累技术经验,指导今后工作.目标三培养锻炼施工与全面质量管理人员,增强集体战斗力量.四、QC小组活动情况㈠第一次PDCA循环(2009年5月1日~5月12日)1.现状分析:2009年5月1日至2009年5月12日,第三节管道全部顶进后进行了全面综合检查,发现与顶进方向正对的第一趟引滦入津管线在观测点位置有标高上浮现象出现,第二趟引滦入津管线高程暂无变化。为了防止后续管道顶进过程中仍出现类似的问题,我们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检查分析,统计表见下表:检查结果统计表表2序号检查项目检查点数缺陷点频率累计频率%1引滦管线高程观测301240%402顶管高程观测30826.7%66.73顶管位移观测30516.7%83.44地表高程观测30516.6%1005合计12030100%100合格率:(120-30)/120*100%=75%根据上表,绘制排列图如下:(图2)频率(个)累计频率(%)301002583.483.42066.766.71212408554000引滦管高程顶管高程中线位移地表高程2.原因分析:根据图表分析,可以确定引滦管高程和顶管高程为主要因素,中线位移和地表高程为次要因素。针对这个问题,QC小组成员召开工作会,集思广益,从人员、材料、方法、环境四方面查找原因,利用因果分析图表示如下:3.针对因素制定解决对策.在找到主要原因后,我们QC小组制定对策,(详见下表),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整改完成。对策措施表表3因素表现对策责任人期限人员重进度轻质量召开QC小组扩大会议,进行质量意识教育,进行专项技术讲座XX全过程责任心不强方法吊装不到位编制业务指导书,落实技术交底XX全过程注浆部位及注浆量控制不当油压控制不当X全过程顶速控制不当出泥速度控制不当X环境土质较软、部分为淤泥质降低出泥量,合理控制顶进速度X全过程料管口有破损、橡胶圈有缺陷与供货商紧密合作,达成协议,保证供货质量。X立即4、针对以上计划对策,各责任人分项落实。落实情况如下:落实一:召开QC小组扩大会议,具体负责顶管施工的工作人员全体参加,加强质量意识教育。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落实二:编制作业指导书,落实日常技术交底制度,要求技术人员必须填写技术交底书,严格检查工序。落实三:进行二次专题技术教育讲座,严格规范施工步骤,规范施工队伍的管理,与奖惩制度结合,制定新的施工方案。落实四:派专人到顶管机掘进机内进行监督,确保顶速、出泥量等技术指标。5、检查总结在第四节至第八节顶管的施工过程中,发现顶管中线位移问题和地表高程变化现象基本得以解决,引滦管线和顶管高程浮动现象得到了显著改观,但还存在引滦管线和顶管控制不当的现象出现。我们QC小组进行全面检查分析。(1)对可能造成引滦管线和顶管高程浮动的因素检查结果如下:检查结果统计表表4序号检查项目检查点数缺陷点频率累计频率%1引滦管线高程观测30535.7%35.72顶管高程观测30428.6%64.33顶管位移观测30214.3%78.64地表高程观测30321.4%1005合计12014100%100合格率:(120-14)/120*100%=88.3%根据上表,绘制排列图如下:累计频率%频率(个)141001178.678.6964.364.335.75435.73200引滦管高程顶管高程中线位移地表高程(2)高程浮动现象的分析在顶管施工过程中,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顶管施工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施工工艺合理,工人技术熟练。由于顶管施工距离大且还需穿越两趟引滦管线及袁家河,这就使得在顶管顶管过程中有效控制顶进油压、出泥量等技术指标来降低对引滦管线及顶管高程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3)对第4节至第8节顶管过程中引滦管线及砼顶管高程浮动原因分析和调查确认。我们在因果分析中又找出影响高程浮动的主要因素:顶进距离大注浆量及注浆部位不易合理控制。6.遗留问题:通过这次总结检查,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部分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为了达到高质量的标准,进行了第二次PDCA循环。(二)第二个PDCA循环(2009年5月14日-6月26日)(1)前期总结根据第一循环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施工过程中,总结上次PDCA循环的经验,将各个重要的步骤完全落实到每个人,实行一定的奖惩制度,继续坚持好的方面,将不足之处积极改进。QC小组经过上一循环的认真分析总结后,分析得出影响管道顶进效果的关键,为此我QC小组针对还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具体措施详见下表:对策措施表表5序号影响因素对策措施责任人期限1方案的制定针对引滦管道及钢筋混凝土顶管位移的控制问题,通过现场观测及数据分析,确定了使上述影响量最小的顶进油压、出泥量及注浆量、注浆部位,直至顶进结束。X全过程2人的因素对顶进机械、油泵操作人员进行细化技术交底,对可能存在的现象的及时分析和应急控制。X全过程3材料因素经与管道厂家及运输单位协商,钢筋混凝土顶管运到现场要绝对保证使用性能X全过程(2)实施情况:根据我们制定的对策,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了实施。要求材料员在现场对每节管道进场前进行验收,加派现场质量员和施工员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管理。(3)检查总结:2009年5月20日,我们对第二次PDCA循环中墙面进行了全面检查具体如下:检查结果统计表表6序号检查项目检查点数缺陷点频率累计频率%1引滦管线高程观测30228.628.62顶管高程观测30114.342.93顶管位移观测30228.671.54地表高程观测30228.51005合计1207100100合格率:(120-7)/120*100%=94.2%根据上表,绘制排列图如下:频率(个)累计频率(%)7100571.571.5342.942.9228.62228.62100引滦管高程顶管高程中线位移地表高程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本次大管径顶管施工完全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在第11节管道顶进完毕后,经过检查发现引滦管高程、顶管高程、中线位移、地表高程都得到很大改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经过两次PDCA循环,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引滦管线及顶管各项指标由25%经第一次PDCA循环下降到11.7%,经第二次循环下降到5.8%。下面是两次PDCA循环示意图:五、活动效果1.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小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小组预定的活动目标全部实现。2.工期:通过PDCA循环,避免因维修而耽误时间,节省工期。3.总结出一套确保大管径钢筋混凝土管道顶管施工质量保证的施工经验,锻炼了一批素质高、技术好的施工队伍。六、标准化1.小组每周一晚上坚持召开一次质量管理、工程质量分析会。2.对活动过程中制定的岗位责任制,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条例,要严格执行,经常进行检查落实。七、巩固措施和今后打算1.进一步开展QC小组活动,使QC活动标准化,全员化。让全体成员树立质量意识。2.加强活动过程中的检查落实,确保活动质量。3.进一步提高施工队伍的技术素质,强化质量意识。4.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健全各项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本文标题:顶管施工Q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67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