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1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一、单选题1.花药离体培养成烟草新品种、用抗倒伏易染锈病的小麦与易倒伏抗锈病的小麦为亲本育成抗倒伏抗锈病的小麦品种、培育无籽西瓜、用Co60辐射稻种,育成成熟期提早、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以上育种方式依次分别是()①诱变育种②杂交育种③单倍体育种④多倍体育种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④②①D.③②④①【答案解析】1.D2.已知水稻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b)为显性。现有抗病有芒和感病无芒两个品种,要想选育出抗病无芒的新品种,从理论上分析,不可行的育种方法为()A.杂交育种B.单倍体育种C.诱变育种D.多倍体育种【答案解析】2.选D。亲本基因型为R_B_、rrbb,获得基因型为RRbb的新品种可用杂交育种(即图①)、单倍体育种(即图②)、诱变育种(即图③),用多倍体育种只能增加染色体数目,而不能实现基因的重新组合。3.基因工程的设计施工是在什么水平上进行的?A、细胞B、细胞器C、分子D、原子【答案解析】3.C4.要使目的基因与对应的载体重组,所需的两种酶是①限制酶②连接酶③解旋酶④还原酶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解析】4.A5.用杂合子(DdEe)种子获得纯合子(ddee),最简捷的方法是A.种植→F1→选双隐性者→纯合体B.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C.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D.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体【答案解析】5.A6.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抗虫棉时,下列导入目的基因的做法,正确的是()①将毒素蛋白注射到棉受精卵中②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直接注射到棉受精卵中③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与质粒重组,导入细菌,用该细菌感染棉花体细胞,再进行组织培养④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与细菌质粒重组,注射到棉的子房并进入受精卵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解析】6.C7.下列黏性末端属于同一种限制酶切割而成的是()A.①②B.C.①④D.②③【答案解析】7.B8.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B.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型C.基因型的改变只能来自基因突变D.基因突变可增加基因的种类【答案解析】8.C9.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除哪项外,其余都是正确的A.A组、B组和C组所运用的育种方法分别是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B.A组和B组都利用杂交的方法,目的是一致的C.F2中的矮秆抗病植株可以直接用于生产D.C组r射线要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答案解析】9.C10.下列不属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取的药物是()A.在大肠杆菌体内获得白细胞介素B.在酵母菌体内获得干扰素C.在青霉菌体内获得青霉素D.在大肠杆菌体内获得胰岛素【答案解析】10.C11.对DNA连接酶的功能描述正确的是()A.将碱基、脱氧核糖、磷酸之间的化学键连接起来B.在基因工程中只作用于一个切口处的两个黏性末端C.用于DNA复制时母链与子链间形成氢键D.与DNA聚合酶作用的部位相同,作用对象不同【答案解析】11.D1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B、质粒是基因工程中唯一的运载体C、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D、DNA连接酶使黏性末段的碱基之间形成氢键【答案解析】12.C13.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抗虫棉,下列导入目的基因的做法正确的是()①将毒素蛋白注射到棉受精卵中②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注射到棉受精卵中③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与质粒重组,导入细菌,用该细菌感染棉的体细胞,再进行组织培养④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与细菌质粒重组,注射到棉的子房并使之进入受精卵A.①②B.②③C.③④D.【答案解析】13.C14.在生产实践和科研中,欲获得无子果实,可利用的方法有()①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②人工诱变③单倍体育种④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诱导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答案解析】14.A15.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B.人工诱变可培育出合成人生长激素的大肠杆菌C.种子长成植株过程中会出现基因重组D.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育成原理为基因突变【答案解析】15.选D。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用花药离体培养成的植株染色体数目为正常植株的一半,应为染色体数目变异。人工诱变产生新的基因,但不会产生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种子长成植株的过程为有丝分裂,不存在基因重组,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育成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16.运用不同生物学原理,可培育出各种符合人类需要的生物品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B.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C.培育八倍体小黑麦利用的是染色体变异的原理.D.培育无子番茄利用的是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答案解析】16.B17.下列变异属于基因突变的是()A.外祖父正常,母亲正常,儿子色盲B.杂种红果番茄的后代出现黄果番茄C.纯种红眼果蝇的后代出现白眼性状D.用花粉直接培育的玉米植株变得弱小【答案解析】17.解析:A:色盲是一种伴X的隐性遗传病,外祖父正常,母亲正常,儿子是色盲XbY,这个色盲基因来源于外祖母,所以母亲的基因型为XBXb,这属于遗传,没有发生基因突变。B:杂合红果番茄的后代出现黄果番茄,是性状分离的结果。D:用花粉培育的玉米植株变得弱小是单倍体植株的特点。果蝇的眼色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纯种红眼果蝇的后代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只能是红眼,而白眼的出现只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答案:C二、填空题18.如图①~④列举了四种作物的育种方法,请回答相应问题:(1)上述育种方法中,属于诱变育种的是_____(填序号),其形成的原理是________。(2)在第②种方法中,若只考虑F1中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n对等位基因,则利用其花药离体培育成的幼苗的基因型,在理论上应有_______种类型。(3)第③种方法中使用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促使染色体加倍,其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4)①代表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18.【解析】(1)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会受外因(如宇宙射线和失重等)的影响,它是不定向的,所以要经过人工选择。(2)第②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F1中的n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形成2n种配子,所以培育成幼苗的种类也为2n。(3)秋水仙素在细胞分裂前期时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使细胞不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4)①是常规的杂交育种,通过杂交使优良性状集中到同一个体上,通过自交使之纯合。答案:(1)④基因突变(2)2n(3)抑制纺锤体的形成(4)杂交育种19.)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1)在该技术中,用人工合成方法获得目的基因的途径之一是:以目的基因转录的________为模板,________成互补的单链DNA,然后在酶的作用下合成________。(2)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受体细胞有细菌、真菌、________。若将真核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对该目的基因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3)假设以大肠杆菌质粒作为运载体,并以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运载体与目的基因,将切割后的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片段混合,并加入DNA连接酶。连接产物至少有________种环状DNA分子,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19.(1)信使RNA(mRNA)逆转录(反转录)双链DNA(目的基因)(2)动植物细胞除去内含子(3)3运载体自连的、目的基因片段自连、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片段相连的环状DNA分子20.为了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育种方法,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1)从对该种除草剂敏感的二倍体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成_____幼苗。(2)用γ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目的是________;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___________。(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______________,获得纯合__________,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4)对抗性的遗传基础做进一步研究,可以选用抗性植株与______________杂交,如果__________,表明抗性是隐性性状。F1自交,若F2的性状分离比为15(敏感)∶1(抗性),初步推测___________。【答案解析】20.【解析】本题考查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等知识,同时考查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和遗传规律的应用。花药离体培养是单倍体育种的基本手段,射线、激光有诱发突变的能力,而且体细胞突变必须经过无性繁殖才能保留该突变性状,所以需要经过组织培养,为了获得可育的植株,需用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加倍获得的是纯合子。通过与敏感型植株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若是15∶1,不符合分离定律,可以用自由组合定律来解释,只有两对基因都隐性时才表现为抗性。所以初步推测该抗性植株中两个基因发生了突变。[来源: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答案:(1)单倍体[来源: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2)诱发基因突变抗该除草剂的能力(3)加倍二倍体(4)(纯合)敏感型植株F1都是敏感型该抗性植株中有两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本文标题: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7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