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一、生物产业发展现状2007年,全省生物领域198家企业实现产值242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实现130亿元、生物农业产业实现51亿元、生物制造产业实现27亿元、生物能源产业实现23亿元、生物环保产业实现11亿元。(一)资源基础。我省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多样,植物、动物、生物质和中药资源丰富。全省共有高等植物2532种,野生脊椎动物599种,各种中药材物种856种;中药材种植、养殖品种40多种,中药材保护区36处(面积5.9万亩)。全省每年产生农业秸秆5600万吨,畜禽粪便5000万吨,林业和木材加工剩余物4000万吨以上。这些丰富的资源是发展生物产业的基础保障。(二)技术基础。2001年至2007年,全省通过科技立项共支持生物技术项目698项,生物疫苗、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等领域涌现一批国内外领先技术。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并生产出重组人干扰素a-2b、基因重组人促红素(EPO)、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相关制剂产品。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出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牛瘟绵羊化山羊化弱毒疫苗、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等50余项新产品,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高产优质大豆品种绥农14号和优质小麦系列品种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东北林业大学在树木遗传育种方面已经建立了白桦、山新杨、小黑杨等树种的转基因技术平台,进行了抗病、抗虫、抗旱、耐盐、抗寒、抗重金属等转基因工作,拥有转基因株系100余个。东北林业大学在生物基复合材料和生物质碳吸附材料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国内唯一的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设在东北林业大学材料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宝贞教授在国际上首创了以厌氧活性污泥为产氢菌种的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使国际生物制氢产业化目标至少提前10年,对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产生了重大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在农作物遗传育种方面已经建立了转基因技术平台,拥有转基因株系200余个,并首创改良大豆品质的转甲硫氨酸基因大豆植株,创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旱、耐低温、耐盐碱的转基因大豆,为通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和开发我省1700余万亩盐碱地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全省拥有生物产业公共服务平台28家,各类企业、院所、高校在生物产业领域共申报专利430项。(三)科研和人才基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沈荣显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家畜病毒免疫学专家、国内该领域唯一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羊痘疫苗、猪瘟兔化疫苗、牛瘟兔化疫苗和马传贫弱毒疫苗的研究属于原始性创新。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教授是我省首位国家973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为我国离子通道研究及抗心律失常中药走出国门,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林业大学马建章院士是我国野生动物学科和野生动物管理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奠定了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理论基础。朱延明教授和他的团队在植物抗低温、干旱、盐碱及抗病基因工程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培育了20余个抗逆能力显著的转基因新株系,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和开发盐碱地奠定了重要基础。世界首例基因敲除猪完成者赖良学博士、世界首例克隆骡子主要完成人李光鹏、世界首例胚胎细胞克隆猴完成者孟励、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大鼠完成者周琪、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雪貂完成者李子义等人都是我省培养的杰出人才。在生物领域全省共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国家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硕士点11个。(四)产业基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属的维科生物公司位于全国三甲行列,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排名全国前10位。2007年哈药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收入完成120.58亿元,利润10.43亿元,在全国医药工业企业中名列前茅。我省兽用生物疫苗产品年销售额8亿元左右,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10%。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所生产的食用菌菌种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50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数亿元,为省内外一百余万家食用菌栽培户和企业提供菌种。肇东日成酶制剂有限公司是东北唯一一家大型综合性酶制剂生产厂,综合实力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名前两位。肇东金玉公司生物乙醇年产量达20余万吨,食用酒精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我省虽然具备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的优势,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制约因素。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研究储备不足。除生物疫苗外,生物领域的原创技术少,省内部分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科研基础力量薄弱,生物企业研发投入水平较低,研发资金不足;二是产业规模偏小,国际化程度较低。仅在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但在全国只处于中游偏上水平,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领域几乎没有高新技术企业;三是科研设备不够先进,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发展很快,我省有些单位现有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条件已不能满足需要,虽然通过科研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有所改善,但仍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我省是边疆省份,培养的部分生物技术人才流动到省外或国外,导致我省生物技术研究力量不足。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能源等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着眼长远发展,超前谋划,扬长避短,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产学研关联度较高的生物产业领域和重点产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尽快形成生物产业群体优势和局部优势,努力提升生物产业整体水平,使生物产业成为我省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二)发展原则。1.坚持统筹规划,远近结合。从我省生物产业全局和长期战略目标出发,围绕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坚持分步实施,在整合、集成现有各类开发区的基础上发展特色生物产业基地,争取在若干局部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2.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大力推进生物产业体制创新,培育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3.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加快生物产业发展。强化政府在统筹规划、营造产业政策环境、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化示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和推动力度。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和中介机构参与、精简高效的市场体系。4.坚持开放合作,集聚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国外生物技术的合作交流,扩大招商引资,利用全球化机遇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整合生物产业资源,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在重点区域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的适宜环境,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集中投入,形成若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通过发挥生物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辐射示范作用,促进全省生物产业跨越式发展。5.坚持生态安全,和谐发展。在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动生物产业化。坚持不与粮食争地、不与农民争粮食、不准许破坏生态的“三不原则”。处理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三)发展目标。1.建立有利于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行业管理体制、组织体系、投融资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品为核心、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的具有我省特色的生物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以疫苗、诊断试剂、中药开发为主的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农业良种培育为主的国内生物农业基地,建设世界级经济动植物产业中心,形成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2.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0年,生物产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占当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0%以上,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的2%以上。重点支持一批创新型生物企业,形成3家至5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和10家至15家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大型生物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至2亿元的生物技术产品。3.到2020年,把我省生物产业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在部分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形成1个至2个产值过500亿元的生物产业基地,4个至6个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生物企业,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主导产业。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一)生物医药。重点在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抗生素、化学原料药领域实现突破。建立和完善新药研究院、抗生素研究中心、现代中药研究中心、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和动物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体系。开发生物基因治疗类药物、新一代头孢菌素系列产品、具有独特地域品质的中药产品及化学合成原料药,抗生素及粉针、中药粉针、OTC(非处方药)及保健药品生产规模力争居全国首位,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经营和集群化发展。到2010年,全省生物医药企业产值超亿元的8家,超5亿元的2家,超100亿元的1家。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现代中药专项以保护濒危稀缺中药资源为重点,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完成中药向现代化产业的跨越,研制一批能够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中药新品种,建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中药企业。培育5个年产值过10亿元的中药大品种,10个年产值过10亿元的中药特色品种,促进中药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大产业方向发展。4.现代中药。构筑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中药研发和核心关键技术,开发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品,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1)中成药。建立完善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新药中医临床药理基地、中药剂型改革基地、现代中药工程技术中心和药物临床实验机构。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预防和治疗地方常见病、呼吸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肝病等中药新药。生产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二类新药注射用刺五加冻干粉针、注射用金森脑泰,治疗肝病的中药三类新药圣宝肝泰胶囊及护肝滴丸、双参乙肝滴丸等中药新品种。对有市场竞争力、疗效可靠的传统名优中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向国际市场。(2)中药材。以龙胆草、甘草、穿山龙、细辛、平贝、黄芪等道地药材和刺五加、防风、五味子等特色药材为重点,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开展资源普查,按照GA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建设道地、特色药材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立防风、龙胆草、五味子、紫胡、穿山龙、刺五加、红豆杉、细辛、平贝等野生种质资源库及管理系统,建立道地和濒危药材生物繁育工程中心。(3)中药饮片。加强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及规范研究,发展标准提取物,推进中药饮片生产向标准化、可控化、规模化方向发展。5.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进一步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依托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搭建生物医药信息、活动和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涵盖新药研发各阶段的“外包”服务链,为创新企业提供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实验室服务、新药申报、临床研究等一系列技术外包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探索生物服务产业运作新模式。6.生物工程相关设备。开发制造优良生物反应器、提高氧传递效率的发酵罐、膜生物反应器、液固二相和液固气三相生物反应器、培养箱、冻干机等设备。7.加强国内外合作。加强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生物技术公司和制药公司合作,重点在基因工程、重组疫苗、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生物芯片、人造器官、新型给药系统、新型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大合作力度。(二)生物农业。加强农业良种、林木新品种、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速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生物育种专项以提高农产品品质、效益为目标,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手段,选育、推广10个至15个优质、高产、高效、抗旱、抗寒和抗盐碱的农业新品种;选育抗病虫、抗旱、抗逆能力强的防护林、经济林、能源林
本文标题: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95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