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2013级卫信班第1页共10页仅供参考生物导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2.当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人体生物学——生物医学最重要的基础。人的健康、疾病和寿命是由三大因素决定的:①遗传因素——基因及其表达状态②机体的机能状态——代谢过程和免疫、神经、内分泌三大调节因素③环境因素——自然、社会环境4.生物体内每时每刻进行的物质合成与分解以及能量转换就是新陈代谢。5.生物:是指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或活的物体。6.生命:是由高分子核酸、蛋白质和其它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的现象,或特有的物质存在形式——生命现象。7.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8.生命的基本特征: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本能。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生物具有个体发育的经历和系统进化的历史。生物对外界刺激可产生应激反应并对环境具有适应性。第二章生物的多样性1.物种:简称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占有相应的自然地理分布区域,以一定的生活方式进行繁衍并相互交流基因的自然生物类群。种是生物基本的分类单元。2.物种的命名:Linnaeus(林奈)创立的双名法:前一个词为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词是种名,全部小写,属名和种加词一般都用斜体。(例:Escherichiacoli(大肠杆菌)、Homosapiens)3.生物分类的依据:可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染色体形态数目、抗原抗体反应(血清反应)、生物大分子(DNA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4.生物的三大类群:植物: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动物:多细胞,没有细胞壁,异养;微生物:原核微生物:无细胞核,无细胞器,单细胞;真核微生物:真核,无叶绿素不能光合作用;非细胞微生物:病毒、类病毒等。5.生物的分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6.生物的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由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2013级卫信班第2页共10页仅供参考价值:①为人类提供了基本食物、药物等消耗性利用价值。②提供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如木材、纤维、橡胶、造纸原料、天然淀粉、油脂等生产性利用价值。③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有调节气候、保护土壤、能量固定、稳定水文、贮存必须的营养元素,促进元素循环、维持进化过程、对污染物质吸收及分解作用等。第三章细胞学基础1.根据细胞的进化程度,可将生物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3.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2013级卫信班第3页共10页仅供参考4.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5.DNA的结构与功能一级结构: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二级结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围绕着同一中心轴形成的双螺旋结构。2)两条多核苷酸链中脱氧核糖和磷酸排列在外侧,构成双螺旋的主干,碱基在双螺旋内侧按碱基配对原则(A=T,G三C)以氢键相连。3)相邻碱基对旋转36°,间距0.34nm,一个螺旋包含10个碱基旋转360°,螺距为3.4nm。6.RNA的分类:mRNA(信使RNA),tRNA(转运RNA),rRNA(核糖体RNA)7.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分子是由许多氨基酸分子通过肽键,依次缩合而形成多肽链。8.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模型1)一级结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主键:肽键;副键:二硫键)2)二级结构: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借氢键在氨基酸残基之间连接,使多肽链成为螺旋或折叠的结构。(氢键)可分为:a-螺旋、ß-折叠片层。3)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再行折叠。(氢键,酯键,离子键,疏水键)(蛋白质的一、二、三级结构都是单条多肽链的变化。只有一条多肽链的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2013级卫信班第4页共10页仅供参考蛋白质,须在三级结构的水平才表现出生物活性,但由两条或多条肽链构成的蛋白质,必须构成四级结构,方能表现出生物活性。)4)四级结构:指两条或多条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之间借助氢键等化学键的相互吸引而形成的更复杂的空间结构。(氢键)9.每一条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基。10.任何生物膜在电镜下都呈现“暗—明—暗”三层结构,故将这三层结构称为单位膜。11.双亲性分子:既有亲水性一端,又有疏水性一端的分子。12.液态镶嵌模型主要论点为:1)流动的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连续主体。2)球形的膜蛋白以各种形式镶嵌在脂双分子层中或附着在膜表面。3)糖类以糖蛋白和糖脂的形式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液态镶嵌模型强调了细胞膜的两大特性:流动性和不对称性1)生物膜的流动性:①膜脂的流动性:膜脂的特性——液晶态膜脂分子的运动方式:侧向移动、旋转运动、左右摆动、翻转运动②膜蛋白的流动性:膜蛋白分子的运动方式:侧向移动、旋转运动2)生物膜的不对称性:膜脂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决定了膜内外表面功能的不对称性。13.膜对物质分子的通透性取决于膜的结构属性及分子特性:①脂溶性越强的分子越容易穿膜(非极性物质脂溶性强,易穿膜,如O2,CO2,N2;但H2O例外。);②分子量越小越容易穿膜;③不带电荷的分子容易穿膜,带电荷的离子不能或很难穿膜。14.根据运输机制不同,将膜运输蛋白分为两类:①载体蛋白:通过蛋白质发生可逆的构象变化进行物质运输;②通道蛋白:在蛋白质中心形成一个亲水性的通道,使特定溶质穿越。15.被动运输:①简单扩散: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能,不依靠专一的膜蛋白分子而使物质顺浓度梯度从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的运输方式。如苯、乙醇、O2等。②闸门通道扩散③易化扩散:凡借助于载体蛋白的帮助,不消耗代谢能,顺浓度梯度转运物质的方式称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等16.主动运输耗能,膜蛋白帮助,逆浓度钠钾泵——逆电化学梯度转运Na+和K+,吸纳排钾消耗ATP。17.膜泡运输:大分子及颗粒物质并不直接穿越细胞膜,而是通过一系列膜囊泡的形成和融合来完成物质转运的,所以称为膜泡运输。(此过程耗能)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2013级卫信班第5页共10页仅供参考18.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特点:特异性强,可大大提高内吞效率;内吞过程中形成一类特殊的膜囊泡——有被小泡。19.核糖体的功能: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20.内质网的功能:粗面内质网:蛋白质的合成与转运。滑面内质网:小分子物质的合成与代谢以及细胞的解毒作用。21.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高尔基复合体在细胞分泌活动中起着浓缩、修饰、加工等作用。高尔基复合体还参与溶酶体的形成和细胞内膜的转化。22.线粒体的半自主性:①线粒体有自己的DNA和蛋白质合成系统——独立的遗传系统,表明有一定的自主性。②mtDNA分子量小、基因数量少、编码的蛋白质有限,只占线粒体蛋白质的10%,而大多数线粒体蛋白质(90%)由核基因编码的,并在细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线粒体中去。③线粒体遗传系统受控于细胞核遗传系统。因此,线粒体为半自主性细胞器。23.影响微丝聚合与解聚的特异性药物与离子:细胞松弛素:特异性的破坏微丝组装鬼笔环肽:稳定微丝、促进微丝聚合24.影响微管聚合与解聚的因素:药物:秋水仙素和长春花碱引起分解,紫杉酚促进组装。25.核被膜由两层单位膜构成。26.核孔复合体:核孔及其周围相关联的环状结构体系统称核孔复合体,它是由排列成八角形的蛋白质颗粒组成的,包括孔环颗粒8对、边围颗粒8个及中央颗粒1个,各颗粒间由蛋白质细纤丝相连,组成一个网状结构。27.染色质的四级结构(经过染色体的四级结构,DNA分子长度压缩了近10000倍。)(1)一级结构: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2)二级结构:螺线管(3)三级结构:超螺线管(4)四级结构:染色单体28.有丝分裂:又称间接分裂,是高等真核生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有丝分裂一般包括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两个过程。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是:有丝分裂装置的产生——有丝分裂器(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由染色体、中心体和纺锤体共同组成的临时性结构。在维持染色体的平衡、运动、分配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纺锤体是由大量微管纵向排列组成中间宽,两极缩小的纺锤状结构。有丝分裂过程:前期:染色质凝集;细胞核被膜崩解;核仁解体;纺缍体形成。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形成赤道板;有丝分裂器形成。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末期:子细胞核重建——染色体解旋为染色质核膜核仁重现,纺锤体消失;细胞质分裂——收缩环。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2013级卫信班第6页共10页仅供参考29.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个体的生殖细胞在形成过程中所进行的特殊分裂方式,细胞连续分裂两次,DNA只复制一次,结果产生四个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生殖细胞(配子:精子或卵子),且子细胞与母细胞之间的遗传性具有较大差异。减数分裂过程:减数分裂前间期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Ⅰ:细线期偶线期:①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出现联会复合体;②二价体形成。粗线期:①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②二价体四分体。双线期:①联会复合体消失;②同源染色体某些部分出现交叉,出现交叉的端化现象。终变期:①核仁、核膜消失;②端化继续进行。中期Ⅰ: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形成赤道板,纺锤体形成。后期Ⅰ:①纺锤丝牵引同源染色体向细胞两级移动,同源染色体分离(四分体二分体)。②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末期Ⅰ:①核膜、核仁重现;②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分裂间期(不进行DNA复制)第二次减数分裂:也分为前、中、后、末期,与有丝分裂过程基本相同。①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二分体单倍体);②非姐妹染色单体随机组合。30.细胞周期G1期:有丝分裂完成到DNA合成之前,此期合成大量RNA和蛋白质;G1期是细胞生长的主要阶段,在周期时间中占的比例最大;G1期是决定细胞增殖状态的关键阶段。(暂不增殖细胞)S期:主要特点:进行DNA的复制、染色体组成(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合成。31.干细胞:指处于分化过程中,具有分裂增殖能力、并分化产生一种以上“专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2013级卫信班第7页共10页仅供参考业”细胞的原始细胞。(是指一类存在于人胚胎组织、骨髓、脑和其它组织那具有自我更新繁殖(分裂),以及多分化潜能的细胞,是机体其它细胞的起源细胞。)第四章遗传学基础1.遗传学三大定律:分离律(孟德尔)、自由组合律(孟德尔)和连锁互换律(Morgan)。2.基因:由不同的DNA片段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表达单位,有一个特定的表达产物,可以是RNA,可以是蛋白质。(基因是一段有功能的DNA(RNA)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决定生物性状、发育、代谢和免疫状态等)3.染色体的类型: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人类所有染色体只包含前三种类型的染色体。)4.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5.系谱:是指从先证者(proband)入手,追溯调查其所有家庭成员(直系和旁系亲属)的数目、亲属关系及某种遗传病(或性状)的分布等资料,并按一定格式将这些资料绘制成的用以表明在一个家族中某种遗传病发病情况的一个图解。系谱分析法是判断某种遗传病遗传方式最常用的方法。6.突变分为:①染色体畸变;②基因突变7.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分子中碱基对的置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核苷酸顺序或数目发生改变,使遗传密码编码产生相应的改变,导致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发生变化,以致引起表型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种类:静态突变:碱基替换: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β地中海贫血移码突变动态突变:脆性X综合征基因突变的一般特性:(1)稀有性(2)随机性(3)可逆性(4)多方向性(5)有害性和有利性8.染色体畸变包括:①数目畸变;②结构畸变数目畸变:先天愚型、Turner综合征结构畸变的类型:①缺失②倒位③易位④重复9.遗传病:
本文标题:生物导论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05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