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2
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一、单项选择题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A.法家、儒家、道家、墨家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3.“《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之多,……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洪水与黄河暨黄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系。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对这一观点的正确理解是A.地理环境是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B.自然条件与政治发展有一定联系C.洪水泛滥是促成战国纷争的因素之一D.国家统一是社会安定的前提4.“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B.墨子的“兼爱”思想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D.庄子的“齐物”观点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A.“有教无类”B.“举一反三”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6.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文化觉醒的基本条件是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形成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C.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D.社会大裂变对文化的破坏7.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人之初,性本善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8.《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习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出现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9.“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10.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最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的观点是A.“存天理,灭人欲”B.“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C.“越名教而任自然”D.“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11.先秦某思想家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这位思想家是A.孟子B.墨子C.韩非子D.荀子212.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3.“社会之环境既殊,则先秦百家竞起,各创新学之盛况,自亦难于继续维持。”这里的“环境既殊”主要是指A.封邦建国变为专制一统B.土地国有变为土地私有C.百家争鸣变为独尊儒术D.以仁治国变为以法治国14.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15.《汉书·元帝纪》载:宣帝曾经训斥太子与儒士们的关系过于密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宣帝所说的“自有制度”的实质是A.仁政爱民B.无为而治C.严刑竣法D.儒表法里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17.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18.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19.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20.“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21.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B.黄老之学被推岽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22.《魏书·崔浩传》记载了崔浩的这样一段言论,浩曰:“古人有言,夫灾异之生,由人而起,人无衅焉,妖不自作。故人失于下则变见于上,天事恒象,百代不易。《汉书》载:王莽篡位之前,彗星出入……彗孛者,恶气之所生。”这反映了A.天人感应思想B.君权神授理论C.封建迷信思想D.君主专制理论23.北宋著名学者李觏曾经指出:“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当3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对此段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该材料揭示了儒学复兴的某种背景B.该材料将儒、佛对比,对佛学甚是推崇C.该材料反对儒学的伦理说教,陈义甚高D.该材料显示学者思考、探索,试图改造儒学2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25.以下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分析,不恰当的是A.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着本质的区别B.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C.二者都利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抑、扼杀了人性D.二者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26.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政治需要出发B.从天人关系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27.“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A.荀子思想B.董仲舒新儒学C.宋明理学D.维新思潮28.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29.《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30.“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这佛家偈语提倡的修炼方式类同的是A.无为寡欲B.格物致知C.内心反省D.经世致用31.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良知”指的是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32.中国宋代一位思想家认为:“禀其清明之气,而不为物欲所累”的就是圣人,“禀昏浊之气而为物欲所蔽不能去此物欲”的就是不肖之人。他的思想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33.“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C.发明本心D.致良知34.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A.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B.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C.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D.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35.“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是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②“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4③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④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36.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A.董仲舒B.朱熹C.李贽D.王夫之37.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①“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孟子)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这一发展进程反映了A.仁政思想得到发展B.思想体系日趋完善C.社会矛盾走向缓和D.君主专制逐渐强化38.17世纪中国出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39.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本文标题: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06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