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测试(岳麓版历史必修一)1.2007年1月8日,安徽六安一个古墓的墓主被确定,墓主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据文献记载,西汉时六安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时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根据这一材料可以断定A.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以分封制为主B.汉武帝分封大批刘姓诸侯王以拱卫中央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分封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D.分封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2.(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B.杯酒释兵权C.设置转运使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3.“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所反映的有效历史信息是A.明朝时期天下庶务繁多B.由于废除丞相,造成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不高C.丞相制度的废除使专制皇权得到发展D.明朝时期由于君主不理政事,造成大权旁落4.《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C.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D.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5.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6.华夏万姓,同宗同源;慎终追远,不忘祖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众多华夏子孙来到黄帝出生地寻根谒祖。这种现象源自A.井田制B.分封制C.礼乐制D.宗法制7.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C.刺史制度D.郡县制8.对右边两幅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图一是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图一中的相权相对分散③图二反映了明朝中央政治的组成情况④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不断走向衰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9.秦统一后,并没有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而是建立了新的地方行政体制,这种体制的最高机构是A.州B.行省C.郡D.县10.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太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授予内阁大学生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11《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度④中央集权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当时,“天子之鼎”由谁传承?A.周王妾所生长子B.周王所宠儿子C.大臣公推人选D.周王正妻所生长子13.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图一太庙图二祠堂A.嫡长子继承制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D.“国”与“家”结合14.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具体表现在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兴盛等方面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体现在A.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和管理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15.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为了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文字C.统一货币D.统一度量衡16.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建立“中朝”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三衙,分割宰相的财权D.元代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管一切政务17.明朝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下列选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B.明朝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D.明朝内阁无法制约皇权18.至清朝末年为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有哪几种主要形式A.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B.宗法制与中央集权制C.地主政权与农民政权D.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19.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如下题目的小论文,其中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浅议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趣谈汉朝的察举制》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军机大臣与丞相的权力制衡》二、非选择题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汉书·主父偃传》(1)材料一中的“上”指那位皇帝?“上”为什么实行“推恩”?材料二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2)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归纳行省的主要特点,分析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材料三邓小平曾经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3)“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新中国最早和最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两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意义?21.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材料一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材料二《家史》中出现的部分人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因此,“狗剩”之类在当今难以登得厅堂的名字就大行其道。50年代以后,很多人起名解放、建设、卫国、立功、援朝、跃进、卫东、向阳、继红、文革、卫星等。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人起名讲究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21世纪,中国第二批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他们读着金庸、琼瑶的小说长大,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并不大众的名字,彰显个性。有的孩子随母姓,四、五个字的名字也出现了材料四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和思潮的影响?(2)据材料三,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5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人的起名分别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3)据材料四,你怎样看待“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4)临沂某中学历史探究小组在阅读某文献时发现一则史料:宋时有州官田登,自讳其名,州境之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时人讥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为什么田登将“点灯”改为“放火”?这种做法或历史现象对历史研究造成了什么影响?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詹曝杂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它的设置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1.D2.D3.C4.C5.A6.D7.A8.C9.C10.A11.A12.D13.B14.A15.A16.C17.B18.A19.D20.(1)汉武帝;分割王国封地,使其变小,无实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2)特点:行省是元朝地方常设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权力受中央节制: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述职,接受中央监察机构监督:行省聚集境内财富供中央需要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对后世影响深远(3)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意义: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4)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1.(1)宗法制度,程朱理学(2)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卫生医疗技术落后;政治事件影响社会意识,民众对领袖的崇敬之情;实行改革开放,女性地位提高。(3)避讳现象反映了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和宗法思想对国人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国人尊贤敬老的传统美德(4)原因是避田登之讳。影响:避讳给人们阅读和理解文献、辨别真相带来许多麻烦,但借助避讳知识可以考证文献真伪和历史事实22.(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报告,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2)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杯酒释兵权;设“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使统兵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看法:阻止了地方割据,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靖康之变,北宋被金灭亡(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原因
本文标题: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06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