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李小建-全本
第一章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征: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学科体系:通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公司(企业)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地理学)。三、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一)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三)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五)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章区位(location)的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区位条件: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区位因子:非经济因子;经济因子(收入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自然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要素投入)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等。交通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连接A,B,C,D的交通线,即我们通称的“交通网”、第二个要素是“人和物质的移动”,即通常所说的“交通流”、第三个要素是“地域”。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交通网连结度(connectivity),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达度(accessibility)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分散指数(dispersionindex)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第三章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形成机制:杜能给出的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式中:R为地租收入;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杜能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逆杜能圈: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多样性,又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城市地区,由期待地价上涨的投机者,开发商以及农民的开发而形成的“无秩序开发状况”随处可见,从而形成了逆杜能圈。二、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基本概念: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特殊因子为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如企业协作、相关设施共享等),为集聚因子。与此相反,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地价上升、交通拥挤等),则为分散因子。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理论前提:①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②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③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重点运费指向论: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即: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即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1=原料指数+1(2)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产地都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以产生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为:①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②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③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对应上述设定的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两个因子,即可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①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②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③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重点劳动力成本指向论:劳动系数=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重点集聚指向论: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使得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韦伯区位理论的运费指向论的应用: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如钢铁业、水泥业、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制品业等。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如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如石油精制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和医疗器械制造工业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如日本“二战”后,在“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一集聚带接近日本国内消费地;二是这些工业的原料几乎100%是泊来品。第四章中心地理论也称作为中心地方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其重要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中提出。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即货物的供给范围是理解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关键。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中心地三原则: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基本前提条件。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也是均匀地分布,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第二,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且运费与距离成正比。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都一致,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4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7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消费市场状况、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零售业间的竞争、地价的作用。零售业空间类型划分:普劳德福特将零售业空间划分为五种类型,即中心商业区、外围商业区、主要商业街、近邻商业街和孤立商店群等。重点贝利:他把零售业空间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在中心部存在一个核心的商业设施,以此为中心商业职能呈同心圆分布,按照商业集聚的规模进一步可分为CBD(CentralBusinessDistrict,中心商业区)、区域中心地、社区中心地和近邻中心地。第二种类型是沿道路和街道呈带状分布的零售业空间,根据其位置和规模差异,又可分成传统的购物街、沿主要干线分布的零售业空间、在郊区形成新的带状零售业空间和高速公路指向的零售业活动集聚空间。第三种类型是追求类似零售业活动集聚利益和接触利益在某一地点集中而形成的专业化空间。中心商业区的内部结构:核心部(core)和边缘部(frame)零售引力模型:当在A和B两城市间存在着一个等级相对低的C城市,两城市向B城市吸引的零售额的比率与两城市的人口成正比,与到C城市的距离比的平方成反比[7]。2DDPPBBabbaba如果两个城市的规模差距太大时,向某地的零售引力与其离两城市间的距离比的3次方呈反比。即:3DDPPBBabbaba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一是服务企业对不同城市的选择;二是对城市内特定区域的选择;三是对具体区位地点的确定。第五章企业增长动因: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来自竞争的压力。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多样化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涉及相关产品的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的活动。企业空间增长阶段:阶段Ⅰ:企业形式十分简单:生产单一产品、具有一个工厂。组织功能单一,仅管理一个工厂的生产。没有战略、管理和日常运作的决策等级划分。阶段Ⅱ: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地理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分工。阶段Ⅲ: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走向多样化。这时组织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形成多分部结构。企业空间扩张规律:接触扩散,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等级扩散,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企业空间演变4模式: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第六章跨国公司定义,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折衷理论:三种优势对于解释跨国投资均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综上所述,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他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生产成本最低的区位、市场区是企业是否赢利、甚至是否存在下去的关键、。局地原料对区位具有一定的影响。故综合而论,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包括成本取向、利
本文标题: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李小建-全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06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