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一.体液及其组成:1.体液的概念与组成(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2)组成:2.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⑴成分;水(90﹪)、无机盐(l%)、蛋白质(7%~9%)等★最主要差别;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低⑵本质:盐溶液,类似于海水→生命起源于海洋⑶动态变化①原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体内细胞代谢活动②具体表现: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⑷理化性质Ⅰ渗透压①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②细胞外渗透压: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③细胞内渗透压:主要是K+组织水肿:Ⅱ酸碱度:近中性(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Ⅲ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5)、细胞内液与内环境、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的区别。①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②外界环境是指人体外的环境。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能与外界直接接触,这些液体不属于内环境,也不是体液。⑹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2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DNA分子复制、DNA分子转录、mRNA翻译有关的酶等。②在细胞内合成后直接分泌到体外的物质:消化酶等。③不能被吸收的物质:纤维素等。⑺、不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③消化道等外界环境所发生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二。内环境及其稳态: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①获取物质②排出废物2.内环境稳态(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⑵实现:机体调节实质:各理化性质动态平衡(3)维持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4)直接参与的器官与系统: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泌尿系统④循环系统3.内环境稳态失调:①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②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4.科学历程:贝尔纳神经系统坎农神经体液5、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主要调节机制。6.意义:①人体各种生命活动以细胞代谢为基础;②内环境为细胞代谢提供物质和条件3考点名称: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一、实验目的:生物体如何维持PH稳定二、材料用具防护手套、50ml烧杯、50ml量筒、彩色铅笔、广泛pH试纸和精密pH试纸、0.1mol/LHCL、0.1mol/LNaOH、镊子1把、表面皿、玻璃棒、生物材料有: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稀释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磷酸缓冲液。二、方法步骤(1)以4人为一组。在记录本中,画一个记录表。加入0.1mol/LHCl加入0.1mol/LNaOH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051015202530051015202530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1生物材料2(2)取1只50ml烧杯,用量筒量取并加入25ml自来水。(3)测定自来水的初始pH。(4)分别向烧杯中滴加0.1mol/LHCl,一次一滴,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在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30滴时,并作记录。(5)充分洗涤烧杯,重复上述步骤,滴加的是0.1mol/LNaOH,作好记录。(6)充分冲洗烧坏,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7)充分冲洗烧坏,用几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8)根据所得的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溶液PH的变化曲线。三、实验结果与结论:1、实验结果:(1)对自来水的处理:(2)对缓冲液的处理:(3)对生物材料的处理:结果:无论滴加盐酸还是氢氧化钠溶液,缓冲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2、实验结论:比较以上几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4一神经系统1、组成:2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3.反射——神经系统的基本方式:(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行应答。(2)类型:非条件反射----先天遗传获得(大脑皮层以下中枢)2、条件反射-----后天(大脑皮层)(3)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完整的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要两个神经元(膝跳反射)(4)过程: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二。兴奋的传导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南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1)实验:蛙的坐骨神经两级电表(2)原理: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⑴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5⑵形成: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⑶突触的结构:⑷类型:A.轴突——树突体型B.轴突——细胞体体型C轴突-轴突体型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2)方向:单向传导◆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3)神经递质a.种类:生物原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也称(血清素)氨基酸类:甘氨酸、谷氨酸、乙酰胆碱其它类:肽类:NO【不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而是凭借溶脂性穿过细胞膜,通过化学反应发挥作用并灭活】b、作用:兴奋或抑制(打开Cl-通道)c、去向:①被移走再回收;②被酶解而失活迅速停止作用d、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e、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f、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6▲知识拓展: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次数的判断1.在神经纤维上(1)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1)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三.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2.相互联系、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高级中枢调控3.人脑的高级功能:(1)功能: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高级功能: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2)人脑的言语区①听说读写功能与大脑皮层特定的区域(3)学习和记忆①不同形式的记忆:瞬时短期长期永久②形成: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神经元的活动及之间的联系,海马的脑区。长期记忆新突触的建立7一、激素调节的发现⒈以前认为:人和动物的一切生理活动都由神经调节2促胰液素的发现:P23小肠粘膜分泌的化学物质二。激素调节1.内分泌和外分泌:内:血管→体内(产生激素)外:导管→体外(不产生激素)2.定义:动物机体通过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间接调节动物机体的活动。3.人体内主要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4.化学本质:蛋白质或多肽类:注射---被催化酶水解而不能产生作用固醇类:性激素口服氨基酸衍生物类: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三、激素调节的实例: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TRH———垂体———TSH——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促xx激素:①促进xx分级合成激素②促进xx生长发育■有分级特性:性激素肾上腺激素甲状腺激素㈡血糖平衡四、反馈调节1.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2.分类:正反馈:远离平衡逆反馈:3.意义:它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激素调节一般都属于反馈调节)五、激素调节特点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8逐级放大的结果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运输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但是起作用的细胞各不相同。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对靶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六、功能-----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有机分子七、激素的应用服用甲状腺激素,注射胰岛素、促性激素、保幼激素,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口服避孕药,工业废物、杀虫剂、除草剂→(环境激素,内分泌干扰物)一.体液调节:1.定义: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存在于:单细胞动物多细胞低等动物——体液高等动物———神经+体液3.关系: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4.严重缺氧的病人(不能输纯氧,要+5%CO2)体液一神经调节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1.区别:2.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效应器);(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Eg:甲状腺激素不足幼年→脑成年→神经系统兴奋降低3、意义:使各器官、系统活动协调一致,内环境稳态得以维持,细胞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机体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9二、神经-体液调节实例㈠体温恒定调节体温调节:1.热量平衡: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2.途径:(1)产热途径: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2)散热途径:汗液的蒸发、毛细血管的散热,呼气、排尿和排便等3.调节过程(1)低温环境:是神经——体液调节。(2)炎热环境中:体液调节为主,也有神经调节4、归纳总结:⑴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⑵感受器:皮肤冷觉(热觉)感受器⑶战栗是骨骼肌的不自主地收缩,不受大脑皮层支配,仅仅是下丘脑调控的简单反射。⑷冷觉热觉的产生:大脑皮层㈡水盐平衡调节1.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2.刺激: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降低)3.神经中枢:下丘脑水盐平衡调节中枢㈢血糖的平衡调节:1、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1)胰高血糖素①内分泌细脆:胰岛A细胞。10②作用: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③这是升高血糖最重要的激素。(2)胰岛素①内分泌细胞:胰岛B细胞。②作用:促进细胞对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③这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3)肾上腺素是一种氨基酸类衍生物,也有升高血糖作用。⑷相互关系:拮抗作用协同作用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3、血糖平衡调节(1)调节方式:神经一体液调节⑵如何调节:建立血糖调节模型⑶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危害(1)发病原因:I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缺乏。Ⅱ型糖尿病: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而血液中的胰岛素降低并不明显。(2)症状:“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3)治疗:调节和控制饮食,结合药物治疗。⑷检测:斐林试剂【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三、下丘脑功能分析1.感受器: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2.传导兴奋: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感。3.分泌功能(内分泌腺):抗利尿激素4.神经中枢:下丘脑中含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11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二、免疫系统的功能:㈠防卫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1)组成:①第
本文标题:生物必修三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07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