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2.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普鲁士是第一个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3年(一)教育的概念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二)学校教育制度:(非正式—正式非正规—正规)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具有如下特点:①教育主体的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2)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已基本形成。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结构。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库姆斯等人陈述非正规教育的标志、伊里奇所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主要二战后)。(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指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教育(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A、古代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痒,西周以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的以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显学。汉代武帝以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为基本教材。明代以后,八股文被固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B、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僧侣是唯一的教师。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C、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D、古希腊、罗马。7—12岁进入私立学校学习。贵族子弟请家教。中等教育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以学习文法为主,学习拉丁文和修辞。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的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了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紧密联系,互相利用的时期。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为了更好地布道,设立了为数众多的教区学校,主要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的宗教教育,也适当讲授一些读写知识。骑士教育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主要在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进行。中世纪也有世俗教育,学习文法、修辞、天文、历法、算术等实用知识,但神学也是主修课程。(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①阶级性。②道德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14世纪以后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3.近代教育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现代社会。(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20世纪以后的教育(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教育的民主化。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的思想。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言论记载在《论语》中。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由此而来,强调学思、学行结合。墨翟以“兼爱”和“非功”为教。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道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失去自信;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道而弗牵,强而弗扬,开而弗达)。(2)强调教学要循序渐进(学不躐等)。是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柏拉图是古代著名哲学家,他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根据理性、意志、情感在德行中占主导地位的不同,将人分为三等。即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代表作:《理想国》。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同样的教育。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代表作:《政治学》。文艺复兴后,很多人文主义思想家都很重视教育问题,如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认为应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发展。主张恢复古罗马时期重视体育的传统。主张既保持虔诚的宗教信仰,又把勇敢,进取、荣誉心与个人福利有直接关系的品质作为道德的主要要求。在智育方面,他们主张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增加新的学科内容,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改变经院主义的学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将美与善结合起来。(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夸美纽斯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说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三是说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思想作了新的解释,认为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代表作:《爱弥尔》。德国哲学家康德,力图通过教育实现他的哲学思想,改造社会。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社会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他是第一个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人。《康德论教育》。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和才干,还要有健壮的身体。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1806年)。规范教育学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楚。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形成了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2)杜威与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儿童中心等观点。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有深远的影响。他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指导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编写。2.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其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该书1951年被译为成中文,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对我国教师产生过重在影响。凯洛夫教育学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过于强调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它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及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赞科夫等人的教学发展思想,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理论等,丰富了我国教育学的建设。3.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识记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2.理解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3.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功能)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功能)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人力资本理论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它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
本文标题: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15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