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__血液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第四节血量和血型第二节血细胞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组成: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细胞比容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正常值:男性40~50%,女性37~48%血浆血细胞血液血浆(50%-60%)水(91%-92%)溶质(8%-9%)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无机盐气体其它物质非蛋白氮不含氮的有机物血细胞RBCWBC血小板血细胞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二)密度:全血的密度:主要决定于血细胞。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三)酸碱度(pH值)1.正常值:pH7.35~7.45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pH6.9或7.8,将危及生命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四)粘滞性:全血:是水的4-5倍;血浆:是水的1.6-2.4倍(五)血浆渗透压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NaCl)(主要为白蛋白)压力大(300mmol/L或770KPa)小(1.3mmol/L或3.3KPa)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第二节血细胞造血过程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女性:3.8~4.6×1012/L;Hb:110~150g/L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解酸碱平衡(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RBC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数值:男子为0~15mm,女子为0~20mm特征:快慢与RBC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RBC叠连:RBC凹面相贴,ESR加快。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⑴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⑵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①铁: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血红蛋白),其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的再利用。临床: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②蛋白质: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血红蛋白)合成有密切关系,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3)成熟因子:叶酸和VitB12临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PO2↓RBC↓Hb↓雄激素(4)红细胞生成的调节性腺2、红细胞的破坏破坏场所血管内(1/3)-血红蛋白尿血管外(2/3)-脾功能亢进二、白细胞(一)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总数:4.0~10.0×109/L(4000~10000/mm3)分类: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30%单核细胞占2~8%嗜酸性粒细胞占0~7%嗜碱性粒细胞占0~1%1.中性粒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二)白细胞的功能4.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3.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2.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5.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二)生理特性1、粘附2、聚集3、释放4、收缩5、吸附6、修复(三)生理功能1、参与生理性止血2、促进凝血3、维持血管内膜的完整性三、血小板(一)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10~30万/mm3)。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胶冻状血块的过程称为血凝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中不含有纤维蛋白原(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特点1、除因子Ⅲ外,都在血浆中2、除因子Ⅳ外,都是血浆中的球蛋白3、除因子Ⅳ外,正常情况下都不具有活性4、因子Ⅱ、Ⅶ、Ⅸ、Ⅹ由肝脏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5、因子Ⅷ缺乏时将发生血友病凝血的基本过程(二)凝血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内外源性凝血的途径项目内源性凝血外原性凝血原因血管损伤组织损伤始动因子Ⅻⅲ因子数多少凝血速度慢快凝血过程复杂简单内外原性凝血的区别(三)抗凝与促凝体液抗凝系统抗凝血酶Ⅲ:是肝脏合成的球蛋白。作用:能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失去活性;能使激活的因子Ⅶ、Ⅸa、Ⅹa失活;肝素: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作用:增强抗凝血酶物质的抗凝活性抑制凝血过程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二、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概念: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过程。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血流通畅,防血栓形成。_激活物血管激活物组织激活物依赖因子Ⅻ激活物抑制物抗活化素抗纤溶酶纤溶酶纤溶酶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_+++第四节血量与血型一、血量占人体体重的7%-8%人体义务献血时为什么规定在每次200-400毫升?二、血型(一)ABO血型系统1.ABO血型分型的依据和判定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2.血型的鉴定3.ABO血型与输血直接配血(主侧)RBC+血清→--++间接配血(次侧)血清+RBC→-+-+输血原则结论: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可慎少不不供血者受血者结果(二)Rh血型系统1.Rh血型抗原:人类RBC膜上有C、D、E六种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汉族99%)Rh-:无D抗原为Rh阴性(苗族12%,塔塔尔族16%)2.Rh血型抗体:主要是IgG,属免疫性抗体,故可通过胎盘。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当Rh+的RB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3.临床意义(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血型是否相同(2)妊娠:Rh-的母亲①若输过血,怀孕后其孕儿为Rh+者,孕妇的抗Rh+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②第一次孕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Rh+抗体。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的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复习思考题1.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各有什么作用?2.简述血浆和血清的区别。4.熟记下列正常值:红细胞比容、血沉、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及分类、血小板数4.简述白细胞的功能。5.血小板在生理性凝血过程中起何作用?6.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并指出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异同点。7.什么叫血型?说明输血的基本原则。为何同型血相输还要做交叉配血试验?8.将红细胞置于0.9%NaCl和5%葡萄糖的混合液中,其形态与功能有无改变?为什么?9.一次失误将500mL的蒸馏水输给了病人,会引起何后果?为什么?10.已知某人血型为A型或B型,能否鉴定他人血型?11.为什么月经血是不凝固的?16.为什么用温热生理盐水浸泡纱布按压伤口可促进止血?
本文标题:生理学课件第三章__血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19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