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一章十七世纪前的欧洲世界
第一章十七世纪前的欧洲世界第一节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从16世纪起,国际间形成了几种各具特色的国家体系: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和北美殖民体系。东亚封贡体系包括中国与它周边国家,这些国家的统治者与中国的统治王朝保持着一种封建从属关系。1500年前后,正值中国的明朝中叶(1368—1644),至16世纪下半叶,由于封建统治基础开始动摇,近邻各国与明王朝的关系名存实亡。明朝将外商当做朝贡使团来接待,将外商与中国贸易同朝贡关系联系起来,又将朝贡关系同“册封”朝贡国君主联系起来,形成了朝贡体系。1500年前的封贡体系中,太平洋周边各国只限于对中国采取通商和文化交流的朝贡关系,而不是政治从属关系。1500年以后,中国与东南亚的局势都有变化,情况更加复杂,封建朝贡关系已渐疏远或中断了。穆斯林世界穆斯林世界是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构成的一个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中心在奥斯曼土耳其。(奥斯曼土耳其:突厥人所建立的一个帝国,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奥斯曼人初居中亚,建立塞尔柱帝国,并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后迁至小亚细亚,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领有南欧、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份领土,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苏丹与也门。自消灭东罗马帝国后,定都于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且以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奥斯曼帝国是15世纪至19世纪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势力,但是奥斯曼帝国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国家的冲击,于19世纪初趋于末落,并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败于协约国之手,奥斯曼帝国因而分裂。今土耳其国父凯末尔领导起义,击退欧洲势力,据小亚细亚立国,废除传统哈里发制度,更改国号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奥斯曼帝国是封建王朝长期进行征服战争的结果,伊斯兰教起到了维系穆斯林世界一体化的作用,帝国中央政府的兴衰则影响到穆斯林世界的安危。欧洲列国1500年前后,西欧各国正处于一个转折的时代,封建制度开始解体,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和资本的原始积累,地理大发现开始,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顶峰,宗教改革运动爆发。邦国林立,尚未形成稳定的国际秩序,16世纪时,西欧封建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为后来以民族国家为主体建立国际秩序铺平了道路。(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也称:“哈普斯堡王朝”(Hapsburg)。欧洲历史上最为显赫,统治地域最广的王室之一。16世纪中叶,哈布斯堡家族分裂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帝国。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统治的国家,中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皇帝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日耳曼人认为其国祚可追溯至罗马帝国,所以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神圣罗马帝国(拉丁文:SacrumRomanorumImperiumnationisGermanicae)中世纪欧洲封建帝国。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1806年为拿破仑一世所灭亡。)第二节地理大发现及其国际意义一、地理大发现的背景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成长,工商业区域繁荣,出现了原始资本积累2、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3、造船业和航海术的发展4、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传统的东西方通商要道二、主要人物及路线1487年,迪亚士的探险队到达非洲南端,发现好望角,并进入印度洋1492年哥伦布横越大西洋,到达中美洲巴哈马群岛,发现新大陆1497年,达伽马经大西洋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环绕地球三、意义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地理大发现之后,由于世界各地区海路交通的发展,16实际时开始形成了大西洋两岸的国际市场,对于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西欧国家对外侵略扩张,建立殖民地,大量金银涌入欧洲,刺激物价飞涨,饮起了商业革命,欧洲的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6世纪,西欧成为了与世界其他地区密切联系的中心。对中国来说,地理大发现打通了东西方航道,中国与欧洲建立起直接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中国产品也卷入了世界市场世界各地联系加强,地理大发现之后,欧州的国际关系出现了三个方面的动向:1、西欧国家已开始向大西洋彼岸扩张商业势力,抢夺美洲殖民地,葡萄牙人控制了非洲沿岸航路,其势力达到印度洋和中国南海2、东欧国家与妨碍东西方交往的奥斯曼帝国在多瑙河——黑海地区正在对抗,而各国又还在争夺中东欧间的领土3、德意志和意大利一直陷入封建割据状态,经济不振、政治混乱,再也经不住新兴资产阶级和人民运动的冲击第三节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第四节尼德兰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尼德兰:荷兰语意为“低地”。尼德兰(TheNetherlands,荷:Nederland)。指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地势低洼的地区,相当于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第二章欧洲“三十年战争”及其结局中世纪:中世纪(又称”中世“或”中古“时代;英文:MiddleAges;一般以约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欧洲中世纪的时限),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另有一种从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宗教改革(TheReformation)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一、政治上:民族主义观念的兴起,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二、经济上: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成长起来,要求打破天主教神学的精神束缚,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三、文化上:文艺复兴的推动作用。文艺复兴(意大利语: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至17(16)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这场文化运动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在绘画方面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教育变革。四、宗教上: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尼德兰的宗教改革背景:政治上受到西班牙的控制。经济上出现了较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实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尼德兰的宗教改革是不同于欧洲的其他改革,它的改革更具有民族性和革命性。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尼德兰的独立后建立了荷兰共和国,在17世纪的时候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天主教的内部改革背景: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使得罗马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内容:一:清除内部积弊,重新审定教规与教义。二: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三:网罗各种狂热的信徒,组建反对新教改革的团体。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政治:⑴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⑵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⑶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经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⑴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⑵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⑶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改革的对象: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作用: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宗教改革总的概况时间:16世纪地点:从德意志国家发展到整个欧洲领域:宗教和政治形式: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主体:资产阶级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基督教徒,封建主(国王)和农民群众宗教改革的原因①:教会腐败②:资产阶级的兴起③:教权与王权斗争④:平民怨恨⑤:印刷术推广⑥:封建制度的衰落影响①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②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精神文化上:A、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B、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C、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实质在宗教的外衣下,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权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英国:工商业繁荣,对外贸易扩展到世界许多重要地区,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初步取得了对大西洋航线的控制权。1600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对东方各国的贸易权。政治上,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力量强大,他们利用王权,逐步取得了对政治的支配权。确立了新教的国教地位,外交上,将均势政策作为欧洲大陆的基本政策。对“三十年战争”影响不大法国:受宗教改革影响较大。1562年到1594年,发生由教派冲突而引发的战争,亨利四世上台以后,颁布南特赦令,承认新教的合法地位。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重新获得了地中海东岸、西亚和比利牛斯半岛的商业地位,对外关系上,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贵族分裂活动重起,宗教战争再度爆发。黎塞留沿袭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把国王和国家视为一体。将加强绝对君主专制和把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国家视为两项基本国策,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德意志:四分五裂西班牙:日渐衰落北欧瑞典脱离丹麦独立。控制波罗的海航海权,成为北欧首强,新教国家。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促进工商业发展,与瑞典争胜。丹麦、瑞典争夺波罗的海霸权,并都与北德意志诸侯有矛盾。东欧俄国与波兰、立陶宛、瑞典争夺波罗的海东岸地区和商道。1569年,波兰、立陶宛大公国合并。16世纪呈上升趋势,17世纪中期后衰落。二、“三十年战争”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的爆发是由宗教问题引起的,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国际秩序。1战争起因——宗教改革。1555年9月,《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约规定了路德教和天主教的平等地位,新浇筑后所占天主教的财产不再退还。以皇帝为首的旧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势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的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1608年,“新教同盟”成立,巴拉丁选侯为领袖。1609年,“天主教联盟”,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间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君主争权拓土的斗争。战争直接原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提亚(1612-1619)对波希米亚(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波希米亚保有较大自治权,议会和新教教会继续存在,皇帝则试图保持天主教势力在波希米亚占统治
本文标题:第一章十七世纪前的欧洲世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2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