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与练习
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掌握教育及教育学的概念。2、了解教育的产生(原因、条件)和学校教育的出现(时间、原因、条件)3、掌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各阶段重要的教育家、著作及教育思想、学科教育学的形成等)。4、掌握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本章的重点为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掌握教育与教育学概念的界说、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产生。难点为各时期的教育思想、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①有利于教学(案例:①电子大王变了②物理老师的评语)②有利于个人发展(①考试②就业;③家庭教育)三、讲授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及学校教育的出现1、什么是教育现代“教育”的内涵:就其广义来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品德和个性等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就其狭义来说,教育就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专门培养人的学校教育。2、教育的产生简要介绍“三说”:⑴生物起源说:①什么是生物起源说②一些主要观点:利托尔诺(法)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在人类产生以前,教育早就在动物界中存在了,他把生物竞争的本质说成是教育的基础。沛·西能(英)在《教育原理》中指出,“教育是扎根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⑵心理起源说:①什么是心理起源说2②一些主要观点:美国的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学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心理模仿,心理模仿是教育活动的基础。他在《教育史的教科书》中说:“摹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⑶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①什么是劳动起源说②主要观点:教育是人类社会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它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思考与解答:①你赞同以上哪一观点?②教育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即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原因。)③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劳动的产生、言语的形成)3、教育的的发展:根据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可将教育的发展的阶段分为生活化教育阶段、专门化教育阶段、扩大化教育阶段和普及化教育阶段四个阶段。1.生活化教育阶段:这是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是与人类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年长者便是教师,少年儿童便是学生;教育活动是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过程当中进行的,通过口口相传、示范模仿学习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方法和社会生活的经验等;此时的教育是全民的、平等的,甚至是终生的。也可以说,它是原始形态的教育普及化阶段。这就是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特征。思考与解答:原始社会教育有哪些性质?(①教育对象的全民性②教育实践的贫乏性③教育活动的非独立性)⒉专门化教育阶段:进入奴隶社会后,学校产生,标志着教育进入了专门化阶段,教育活动成了社会的一种职业。3据史料记载,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的宫廷学校是教育史学界普遍公认的最早出现的学校。我国的夏、商时期正式出现学校。到西周时学校教育有了较完整的上下系统,以12500户为乡,设“庠”;2500户为州(或术),设“序”;500户为党,设“校”;25户为闾,设“塾”。《学记》也记有:“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这个阶段不仅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而且产生了专门的教育者──教师,和专门的受教育者──学生。但能够受学校教育的是贵族子弟和富户人家,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生主要是学习伦理道德知识和统治管理之术,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并采取个别教学的方式。同时,文字的产生,也大大改进了教学的方法。思考与解答:试析学校生产的原因和条件。(1)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体脑分工→阶级、国家→上层建筑→管理人才→学校)(2)文化发展的需要(形成分门类的知识学问以及文字的掌握→学校)3.扩大化教育阶段主要特征:⑴教育的对象扩大了——随着社会的进展,学校教育在此阶段不再是统治者的垄断物。广大劳动人民为适应机器大生产的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接受专门的技术训练;统治者为获得更大的利润,不得不让生产劳动者接受一定的学校教育。⑵教育的内容扩大了——学校教育不再是只教伦理道德知识和统治之术,自然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知识也被正式列入学校的课程,而且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又走向结合的道路。⑶教育的途径扩大了——这一时期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普遍采取了班级上课制,这是适应教育对象扩大化的需要。⒋普及化教育阶段: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苏联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来普及国民的教育。尤其是二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民主运动的开展,各国都纷纷制订了普及教育的政策、法令和措施,开始了教育普及化运动。受教育不再是一种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是社会发展的必需。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4务,为每个公民创造受教育的机会是每个国家和政府的职责。在现代社会,已不能把一个人的一生分为求学(受教育)和工作两个阶段,接受教育对一个来说是一辈子的事。即出现了“继续教育”、“回归教育”和“终身教育”。也就是教育不仅要普及到每一个人,而且要普及到人的一生。四、讲授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是古代教育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在他们的哲学著作或政治著作、语言记录中。介绍中国主要教育著作《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是思孟学派的作品,《学记》成篇于战国后期,共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学记》撷英: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启发思考:读了以上《学记》的名句,大家有何感想?(就《学记》中的“不凌节而施”、“大学之法,禁于未发”等教育观点,结合当前的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超前教育和早恋现象等进行分析,体会《学记》仍对当今的教育产生很深的指导意义。)5介绍孔子:孔子的思想体现在《论语》中(其弟子整理),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和教育等领域。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⑴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⑵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⑶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⑷指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⑸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联系史料,结合以上内容展开)孔子倡导:诲人不倦、教学相长、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博学多闻、学思并重、见贤思齐、因材施教……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奖人巴黎宣言介绍外国一些主要教育家:昆体良:著有《论演说家的培养》,《论演说家的培养》也称《雄辩术原理》,是欧洲最早的教育专著,但比《学记》晚三百来年。昆体良认为雄辩家的成长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家庭教育、初级学校、文法学校、雄辩术学校。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思想家。他认为有一个暂时的“现实世界”和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糊摹本,“理念世界”是光明、至善的王国。人类要想通过“现实世界”实现“理念世界”,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指出了教育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并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思想,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他还提出:“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灵魂”、“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但他极度鄙视体力劳动,认为6劳动只能发展丑恶性格,障碍人们洞察理念世界。代表作有《理想国》、《法律篇》。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腊思想家。认为人的身体和灵活是不可分离的,灵活有三种:一是植物的,表现为营养与繁殖;二是动物的,表现为感觉与欲望;三是理性的,表现为理智和沉思。前两种是非理性的。与上述三种灵魂相适应的有三方面的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德、智、体得到和谐的发展。他认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两种灵活,有相应的两方面的美德,即理智的和道德的。前者主要来于教育,后者乃是习惯的结果。而立法者的职责就在于通过塑造善良的习惯,而使公民的道德达于完善。所以他主张一切公民都应受同样的教育,关心教育是国家的职责。他曾在雅典的吕克昂阿波罗神庙附近建立了自己的学校,从事教学多年,习惯在林中,一边散步一边讲学,故称“逍遥派”。这种学风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句名言:“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也为后人所铭记。代表作有《伦理学》和《政治学》。(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在西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近代教育思想迅速发展,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开始形成。在封建社会的前末期,中国的文化发展超越了西方,但西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西方的文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领导了世界文化教育潮流,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其中尤为突出的有四位:1、夸美纽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他潜心研究教育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从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觉论出发,提出了直观性、彻底性、自觉积极性、系统性、循序渐进和量力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大教学论》开创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先河,成为划时代的巨著。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的“教育巨匠”和“教育理论的始祖”。2、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他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根源,强调情感高于理智,信仰高于理性。人们在大自然中,凭借“内在之光”,即可发现自己有所谓天赋的道德观念。在教育观上,提出了“回到自然”的口号。认为人生来是善良的,教育要遵循儿童的本性,让他们身心自由发展。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7其教育思想对后人影响极大。其教育方面的代表作有《爱弥尔》和《新爱洛绮丝》。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著有《普通教育学》(1806年),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普通教育学》一书的全称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第三编的标题是“性格的道德力量”,本编主要论述了训育和道德性格的形成问题。(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以后,现代社会教育学开始形成和发展,教育学进入了发展的多样化阶段。斯宾塞:著有《教育论》梅伊曼:提出“实验教育学”的名称
本文标题: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与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35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