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1金融理论与动态(金融联结)
金融理论与动态农村金融的新范式:金融联结的理论及其实践米运生miyunsheng@163.com137608014182012年2月20日•上课时间与地点:•第一周:周1(11、12,4504)第二周:周1(11、12,4504)一、引言:农户贷款难1传统的信贷模式:•有梦想就有未来?•“人人生而平等“,发展中国家的农户却缺乏平等参与正式金融市场的机会。信贷补贴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弄巧成拙,市场学派的实践也未实现机构贷款向农村的自然扩展。•2.传统信贷模式的反思•社会精英设计的、外生的金融制度。•农户因“干中学”而自发演化且被证明有效的非正式金融制度被政府所异化。•金融制度的安排要考虑农户声音,正式部门要向乡村中介学习,以双方良性互动实现金融服务向农村的扩展(Basu,1987)。•3主流范式:信息不对称下的交易成本•HoffandStiglitz(1990)。•按新凯恩斯主义思维方式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却没有多少创见。••4农户信贷的新模式:金融联结•垂直分工被证明是以市场化方式破解农村金融服务和金融机构财务可持续性两难困境的有效措施。•摆脱传统研究的基本缺陷:农村金融问题被简化为资本向农村的转移,“资本转移”只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已。迄今为止,没有提出农村金融化的基准理论。即便是对垂直联结的研究,亦存在诸多缺陷。对中国实施垂直联结的讨论,尚是处女地。•5本讲座的内容安排•A文献综述。•B归纳农村金融交易的基本特征、治理机制。•C从组织成本出发分析正式机构对农户的金融排斥。•D垂直联结与农村银行化的内在机理。•E垂直联结的数学模型。•F经验证据。•G垂直联结与中国农村金融化的关系•H讨论与结论。•二、文献综述•1.农村信贷传递的外生模式:信贷补贴理论指导的水平竞争模式•工业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农业只是工业化的手段而已[1]。政府使用非市场化的价值转移使农村剩余流入到工业部门。为保障粮食供给,政府以补贴方式向农户提供信贷;补贴计划目的是使农户获得机构贷款、改善贷款条件、降低利率、减少农户对职业放贷者的依赖、将职业放贷者挤出农村地区(Bhaduri,A.1973)。•实践结果:优惠贷款落入富裕而非贫穷农民手中;农户贷款利率不降反升,放贷者仍控制着农村市场(Bell,1990)。•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谭崇台:《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2.外生模式:市场学派指导下的水平竞争模式•农村金融市场充满竞争,农户贷款问题可以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得到解决。•“俄亥俄学派”的假设被认为是Polanyi式经济学家谬误:忽略现实而仅以虚构的正式与最大化模型中去分析经济行为。此观点是单方面的天真想法,实践结果证明了市场幻象的破灭:金融自由化促进了金融深化,但它更有利于城市居民;银行贷款仍偏向公司(Bandieraetal,2000);在印尼和拉美等地区,农户贷款问题因储蓄资金大量流入中心城市反而恶化了(Lensink,1996)。3.新凯恩斯主义观点:信息不对称理论•信贷俘获观点(Gupta,1997)。•垄断观点(FloroandRay,1997)。•垄断观点既不能解释农村信贷市场的高利率和分离均衡,也不能解释正式与乡村中介共存等现象。•信息成本观点: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契约执行成本的外部性使信贷补贴政策提高了利率水平。市场化条件下,正式部门之所以不能替代民间中介,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替代直接机制的方法来解决信息不对称下的交易成本和契约实施等问题(HoffandStiglitz,1998)。4.内生模式:专业化分工理论指导下的金融联结•市场过程传递了那些不为自发的学习者所知道的知识(Kirzner,1979)。按演化经济学和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观点,水平竞争模式的贡献是使人们“发现”了农村信贷市场特殊的运行机制等局部知识。•实践中,格莱珉银行创建了小组借贷模式并获得巨大成功。它国家在复制该模式时面临一些困难。信息不对称理论范式和格莱珉微型金融的实践使研究者讨论正式与民间中介垂直合作的可能性。Seibel(1997)在论及金融制度的战略调整强调了金融联结(FinancialLinkages)。•金融联结促进金融市场的专业化分工,通过将筛选、监督和还贷等环节委托给乡村中介,银行得以节省交易成本并解决信贷契约的实施问题(AdelVarghese,2008)。相应,垂直联结能增加农户信贷规模、降低贷款利率(SarbajitChaudhuri(2002)。•实践表明,垂直联结在印度和智利等获得了巨大成功,但南部非洲的绩效则比较差(AdelVarghese,2008)5文献评述•1)缺乏农村金融化的理论框架•对农村金融的讨论仅仅局限于农户信贷可获得性等某些具体问题,因而未曾试图建立一个农村金融化的理论框架。•2)仅考虑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等形式的交易成本[1],因而无法解释如下现象:给定交易成本,正式金融机构何未采取组织扁平化、分割与转让决策权等通行措施来加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按经济学常理,给定农村信贷市场的潜在利润,如组织扁平化所带来的成本小于信息成本,正式金融机构完全可以通过水平竞争的方式向农户提供贷款。显然,现有理论无法对水平竞争模式失败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解释。•1]该范式将乡村中介的优势局限于信息优势的做法也不合理。我认为:信息成本只是金融交易过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甚至不是主要部分。•3)大部分研究从正式金融部门的资金优势、乡村中介的市场力量和关系型性用资产等方面定性分析了两部门互惠合作的必要性,但未能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揭示相关变量影响贷款数量与利率的作用机理;那些已经构建的垂直联结数学模型又存在严重缺陷:①研究假设远离农村信贷市场的真实世界。②理论假说:未在归纳农村信贷市场微观结构与两部门治理机制差异基础上提炼核心变量、构建数学模型、逻辑推导相关变量影响贷款数量及利率的内在机理;仅仅在求解农户利润最大化方程时发现,垂直联结能无条件的增加贷款、降低利率;它忽略垂直联结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因而也就未能对各国实践效果的差异提供合理解释。•4)我们的研究给工作•提出农村金融化的理论构念,视垂直联结为农村金融化的有效模式•分析其经济本质,建立理论模型、揭示相关变量影响贷款规模与利率的作用机理,分析垂直联结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总结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分析中国实施垂直联结的可行性,考虑情境差异并提出相关建议。三、农村金融交易的基本特征、微观结构与治理机制•1农村金融交易的基本特征与微观结构•1)状态依存的市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内生出农户生产性信贷需求的短期性。红白喜事、疾病等事件的突发性内生出农户消费性信贷需求的随机性和周期性。空间的广阔性导致非规模经济和低密度市场。在一定时空内,农户的信贷需求并不是随时间均匀分别的;相应,金融交易机会是时间的离散函数。在农村信贷市场上,状态依存的需求须由状态依存的供给来满足。•2)时空依赖性。•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是重要经济变量。知识和信息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资源,金融交易过程最重要的是学习。学习是相互作用和社会嵌入的过程,学习过程与特定的制度和文化背景相关。•正式机构治理金融交易的机制在陌生人社会的假设之上,它按照古典契约治理离散的金融交易。农村金融则是时空依赖的。农村金融交易机制的形成与经济结构、社会、文化与历史的变迁密切相关。农村信贷市场的“时空“不是牛顿式的:时间不是绝对均匀流逝的,空间不是完美对称的;农村金融交易不是在瞬间和同质空间所进行的。放贷者与贷款者的交易机制是在长期动态博弈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他们签订长期隐性契约,在连续而非离散交易过程中,双方追求无限期界的效用最大化。状态依存的农村信贷市场是远期市场,现期违约将使贷款者被逐出远期市场,违约成本也因此而得以内部化。3)市场互联性•市场互联性:当一个市场两种产品的价格同时决定,并且买或卖出一项东西的契约(协定)是以买或卖处另外一项东西为条件的。•互联性交易是由人类学家和经验分析的经济学家(BardhanandRudra,1978)发现的。在农村地区,信贷被视为监督监督劳动力道德风险的有效制度安排。农村地区的“熟人”社会和金融交易的时间依赖导致互联性交易的盛行:金融与产品、劳动市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放贷者与借款者在多个市场发生关系(BravermanandStiglitz,1982)。放贷者以地主-借贷者或商人-借贷者为主。4)村庄信任与关系治理•互联性交易、动态博弈和村庄社会的信息共享等因素使借款者与放贷者之间在长期交易中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符号体系。在熟人社会,金融交易基于非正式契约即关系信任。某种程度上,农户信贷是一种经验商品,而非搜寻商品[1];在农户信贷这一特殊商品的交易过程中,村庄信任(胡必亮,2004)这种传统资源在解决契约执行等方面有重要作用。•[1]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问题并不仅仅是收集“业已存在的信息”,而这却是信息成本范式的隐含假设。这揭示了主流范式的另一缺陷。2农村金融交易的治理机制•制度是学习漫长过程演化的结果,成功促进进步的制度被人类交流传承下来,通过模仿式学习过程,成为自发扩展的人类秩序(Hayek,1978)。制度是相互影响的人类行动长期学习和经验所积累的共同知识之载体;有效的制度本质上是内生的,金融交易治理机制也是如此。•金融市场的功能之一实现资源在当前和将来之间的最优配置。金融交易发生在真实时间之中,时间意味着变化,变化意味着风险。金融市场正常运行依赖有效的风险治理机制。在正式市场上,借贷双方进行的是匿名交易,它以非人格化机制为基础,内含着一次性博弈、非互联性交易等假设。银行以间接机制治理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以抵押、担保等信贷技术治理贷款者的策略性违约行为。•农村信贷市场这一特殊的复杂适应系统中所内生的有效的治理机制是迥异的。1)成本效率的高要求•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资本可能有较高的一次性效率,但年收益率是很低的。如考虑资产折旧,投资收益率甚至为负[1]。农户并不偏好资本密集型的技术进步;相反,他们更喜欢用劳动去替代资本(恰亚诺夫,1996)。农村信贷需求的季节性、短期性、随机性、偶发性等特征更是明显。状态依存的农村信贷市场对成本效率有着严格要求:它们偏向劳动和关系密集型的信贷交易技术与产品;既不青睐固定资产和沉没成本,也难以承受常设机构所需要的管理、运营等各种费用。1]在19世纪末的俄国,有一个叫基尔莎诺夫的农学家在彼尔姆县从事改良农具的推广工作。尽管脱粒机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农民不愿意使用。原因??•苏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6页。2)金融中介存在的相机性•农户的信贷需求既不是随机游走,也不是随时间而均匀出现;而是季节性、偶然性和临时性的。为获得成本效率,与农村信贷市场相适应的金融中介也应是相机存在的:它随需求而产生,一旦需求得到满足便自行解散;或放贷只是乡村中介的副业(如互联性贷款)而已。相机存在赋予乡村中介的成本优势:放贷者利用自己的、机会成本非常之低的劳动力和住宅等资源相关业务,它们无需任何专业性物质资产和运营费用;只有交易发生时才会付出少量的边际费用,但无需支付闲置成本。3)农村金融交易的直接机制。•在与农户的重复博弈中,同住一个村庄的放贷者可有效区分贷款者的运气和低生产率等信息,低成本解决筛选、监督和还贷等问题。对客户关系进行的长期投资使体现客户特征的隐藏信息成为放贷者的内部知识。内部知识使放贷者偏向于对那些有长期关系的农户提供贷款,农户在转换借款者时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关系专用型资产使放贷者能较好应对客户异质性风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诸多困难,使农村金融的需求与供给得以匹配,金融交易得以实现,市场得以出清。•为应对贷款者策略性违约,与农村金融交易相适应的治理机制不是间接机制而是直接机制:拇指原则[、用益权贷款、互换抵押品、社会惩罚等。3农村金融交易制度的评价•存在外部性和规模报酬递增时,状态依存的民间市场能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预期并有效解决激励问题。Arrow(1998)认为,就应对状态依存的远期市场
本文标题:1金融理论与动态(金融联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4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