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阿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法治法律之治,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同时又是依法合理配置权力与权利的社会状态法治理念法治的理性化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引导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理性化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构成。特征鲜明的政治性:社会主义法治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真实性、广泛性、真正的普遍性和平等性。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性一方面体现为要捍卫社会主义的民主,一方面体现为社会主义民主构成了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彻底的人民性: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是法治的主体,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力。系统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法治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强调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要遵循普遍的真理即马克思主义的法学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要与中国法治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充分的开放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随着中国社会生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获得新的内涵和新的生命力。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必然要求切实把“三个至上”的要求落实到社会主义法治各个的方面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理论渊源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马、恩法学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尤其是法与经济的关系、法的本质、人权、人民主权、人的自由和解放、法律权威和法的职能是宝贵的理论渊源列宁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法治、党的领导方式与法律权威,党的领导和公平正义、法的普遍约束力与制度建构等基本问题毛泽东、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宪政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专门工作与群众论想相结合、健全法制和依法办事等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紧紧围绕中心、保证服务大局,坚持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民为邦本;公正执法;礼法并用等思想有益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权力制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法治实践经验教训,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不断凝练,逐步形成的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司法实践中,逐步确立了平等与正义、“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等司法原则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实施“民主建国”,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20日通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一次重大创新。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阐释了一系列具体而明确的法律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二次重大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三次重大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命题,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四次重大创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对前三次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成果的继承、发展和升华,它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1)法制建设要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2)“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3)用法律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4)“死刑不能废除”;(5)“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6)把“一国两制”的构想法律化;(7)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江泽民江泽民同志特别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把社会主义与法治国家结合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又一创举。胡锦涛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它是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领域内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它又从政治法律领域更加丰富和深化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落实,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盛衰,关系到人民利益和公民权利的切实保障,也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思想基础;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司法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推动法学研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二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原因我们党治国理念的重大转变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内涵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法制完备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执法为民: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征要求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面的根本保证内涵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保障人权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文明执法是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原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立法、行政、司法工作的生命线内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合法合理是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程序正当是公平正义的方式与载体及时高效是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尺服务大局: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原因社会主义法律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法治的工作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社会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内涵把握大局是服务大局的前提条件围绕大局是服务大局的根本保证立足本职是服务大局的基本要求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原因党的先进性所决定的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法治建设任务的艰巨性所决定的内涵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第三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健全完善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法制统一体系完备坚持依法行政行政要合法行政要合理行政要高效便民权责要统一政务要公开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要不断提高严格公正司法切实维护司法公正不断提高司法效率努力树立司法权威充分发扬司法民主其他基本要求加强制约监督自觉诚信守法繁荣法学事业实施正确领导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运用(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法律体系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1)法律体系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成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根据不同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不同,划分为若干法律门类,并由这些法律门类及其所包括的不同法律规范形成相互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为:一、支撑法律体系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备。二、各法律部门中具有基础地位、在法律体系中起到骨架与支撑作用的基本法律已经具备。三、与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业已体系化。(2)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①根本要求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本质要求)和依法治国(这是治国基本方略)有机统一起来,体现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②不能用西方的法律体系来套我们的法律体系。③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④要区分法律手段和其他调整手段的关系。⑤我们的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2.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优越性(1)民主立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人民性的反映(2)科学立法——公平正义的要求(3)体系完备(二)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实现“三个效果的统一”①法律效果是首要标准:公平正义的要求a.做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兼顾b.做到个案公平与普遍正义的兼顾c.做到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兼顾②政治效果是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服务大局的要求a.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对立行使职权的兼顾b.做到推动发展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兼顾③社会效果是最终目标:执法为民的要求a.做到依法判决与诉讼调解的兼顾b.做到依法审判与接受监督的兼顾c.做到坚持专业性与坚持群众路线(人民性)的兼顾d.做到坚持法理、情理与道理的兼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司法工作的主题(司法便民)①加强诉讼服务(建立诉讼服务大厅、上门立案、就地巡回办案等);②简化诉讼程序(简化立案审理程序、建立速裁调解庭等);③为实现实质正义加大法官调取证据力度;④加强司法公开(裁判文书查询、特殊案件举行听证等);⑤加强裁判文书写作(通俗、讲理、准确);⑥加强诉讼风险提示与诉讼权利义务告知。
本文标题: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42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