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三四年级写作技法:细微之处见真情习作课上,同学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写人的题目,如《我的妈妈》《我的老师》《我的同桌》。怎样才能写好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呢?今天我就告诉你一个小窍门——细节描写。什么是细节呢?细节就是指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段话: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这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段细节描写。这段描写形象地体现了伯父和爸爸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扶”“蹲”“跪”“夹”“洗”这一系列细小的动作,说明了伯父的细致、热心。一个人的行为动作是由许许多多细节组成的,我们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写到习作里,应当有选择地进行描写。也就是说,要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细节来写,这样才有意义。我们再来看一个小片段:地扫完了,老清洁工背着双手,在街上“巡视”。突然,他停下脚步,蹲下身子,把一块翘出地面的青砖用力按下去。手按不动,就用脚踩。然后,他站起来,出神地望着漫长的街道,仿佛在这街上工作了几十年还没看够似的。这段文字,虽然只写了老清洁工“将翘出地面的青砖用力按下去”这个动作,但因为有了“停下”“蹲下”“用力按下”“用脚踩”等一连串细节,就充分地表现出了老清洁工认真、敬业的个性特点。所以,描写人物时,一定要进行细节描写。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细致观察人物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动作。(作者:东青,选自:语文报小三四版第23期)三四年级写作技法:画龙点睛用名句巧用名句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学校的运动会。能说会道的李涛涛一口一个名言名句:“真金不怕火炼,五班参加田径(jìng)的那几个同学还是非常有实力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四班的成绩怎么样,就看这几个队员拼得怎么样了。”同学们围着李涛涛,听得全神贯注。其实,如果我们在习作里也能巧妙地运用一些名言名句,就会让习作增加一抹亮色。精彩拾英岸上有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开得红艳艳的,江水碧绿碧绿的,缓缓地流淌(tǎng)着,真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一句诗来概(gài)括眼前的景色,生动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把试卷检查了好几遍,可这个明显的错误,怎么还是没有发现呢?这可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yuán)身在此山中”。巧妙地用一句诗写出了“我”当时的感受,习作更加生动、精彩,读者也会被深深地吸引。课后说法运用名言名句时,我们一定要用得贴切、适当,引用的句子要和我们的习作内容合拍,这样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此外,名言名句不能滥(làn)用,过多的名言名句会给读者堆砌(qì)的感觉。(作者:徐守文,选自:《语文报·三四年级》1262期)三四年级写作技法:歌声引出美好回忆《蜗牛》(三年级上册)一课中,作者用这样一段话引出了自己童年的回忆:院子里,邻居家的小姑娘青青,坐在一个小板凳(dèng)上,摆弄着地上的一只小蜗牛,口中还唱着:“蜗牛,蜗牛,先出犄(jī)角后出头……”听着那动听的歌谣(yáo),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这段描写不仅生动、有趣,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还告诉我们,作者要讲的内容与蜗牛有关,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让我们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作者的回忆当中。用一首歌、一句诗、一段音乐、一句格言作为引子,既会让我们的习作丰富、有内涵,也能生动、自然地引出要写的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听着这首熟悉的曲子,我又想起了当年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的场景,那些快乐的时光,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由一首歌引出下文,不仅把我们带进了小作者的回忆,告诉我们下面即将发生的故事和友情有关,而且我们也会被小作者的感情深深感染的。“书山有路勤为径(jìng),学海无涯(yá)苦作舟。”读着这句话,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哥哥。用格言作为引子,既能提升习作内涵,又告诉我们将要介绍的哥哥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我们在写景、写物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让我们笔下的描写生动、精彩。(作者:李晓,选自:《语文报·三四年级》1260期)三四年级写作技法:如何写出意义来记事,首先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但这样还不够,常常还要把事情的“意义”写出来。因为做任何一件事情,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有意义的,如果把它写出来,读者看了就觉得有劲儿。那么,如何写出“意义”来呢?可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抒情法。就是在记事的关键地方,采用抒情的方式,把事情的意义通过抒情表达出来。例如,有一篇题为《爸爸妈妈别吵了》的习作,其主要内容是记叙小作者爸妈的一次吵嘴经过。如果光写吵嘴的全过程,吵嘴结束了,文章也收尾了,那有什么意义呢?而这位小作者在结尾这样写道:“爸爸妈妈,停止你们激烈的争吵吧!你们可知道,这会给我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多么大的创伤啊!”你看,小作者对爸爸妈妈吵嘴这件事,表达的劝告之情多么真挚迫切,让人觉得父母吵嘴对下一代的不良影响又是多么严重。这就写出了事情的意义。这样的意义,读后你也会产生共鸣的。二是议论法。就是在记事的过程中,采用议论的方式,把事情的意义挖掘出来。因为意义是蕴涵在事情之中的,通过议论,就能把它揭示出来,否则,意义就不容易显露。例如,有一篇题为《假日买菜》的习作,写的是自己与爸爸一道买菜的经过,从动身到菜市场又回到家门口,就买菜写买菜,买菜中的学问,买菜时的感受,买菜后的想法,一点儿也没有写到,怎么能吸引人呢?如果在结尾这样议论一下就好了:“今天买菜,一共花了12块多钱,而爸爸辛辛苦苦劳动一天,才有10块钱,这钱来得多么不易呀,我想,我一定要珍惜这份劳动果实。”这是从正面来写事情的意义。有了这几句议论,买菜的意义就明显了,读者就会受到深刻的教育。(作者:白水,选自:语文报)三四年级写作技法:开头的魅力有些文章的开头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使我们读了第一节就急于想知道第二节乃至文章的全部内容。这样的开头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呢?我们还是先来读读《特殊的葬礼》的开头部分: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穿着黑色的葬礼服,亲自主持了葬礼仪式。这个葬礼是为一条瀑布——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的。读到这里,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系列的疑问:为什么叫特殊的葬礼?为什么公务繁忙的巴西总统要亲自主持?怎么还要为瀑布举行葬礼?像这样的开头,常常先描写人物的反常举动或事情的意外结果,其中的原因先不说,吊足读者的胃口后,再在后文中交代。我们把这种方式称之为设置悬念。有一位同学在习作《第一次写检查》中,是这样开头的:前几天老师布置了一篇日记,有几个同学写得不符合要求。老师让我们几个班委去辅导他们写,写好了赶快交上去。可是过了一个星期,老师却不见这几个同学的本子,她生气了,走进教室,严厉地说:“谁到现在还没有交作业,给我站起来!”……读完之后,我们会发现这篇习作的开头语句通顺,事情的原委交代清楚,但给人的感觉很平淡,没什么味道。如果稍作改动,习作一开始就写老师怒容满面地走进教室,同学们都不知发生什么事,再写老师严厉地训斥……这样一修改,悬念就有了。(作者:张维,选自:语文报)三四年级写作技法:怎样把“吻”写动人小朋友们,你们被爸爸妈妈“吻”过吗?你们在作文中写过“吻”吗?“吻”,虽然只是一个动作,可小朋友们往往写不好它,有的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妈妈吻了我一下”,有的随便来一句“爸爸高兴地吻了我”。这里的两个“吻”都写得很平淡,很概括,只点到“吻”字,而“吻”的情景,“吻”的原因,“吻”的经过,“吻”的感觉等内容都不知道。这样的“吻”是不能吸引人的,也是没有什么感情的,怎么才能感人呢!其实,生动地写“吻”并不难,你看这样一段文字:“新妈妈来了以后,我们家的空气就紧张起来,我从来不叫她妈妈,也不要她碰我一下,更没有对她开过笑脸。有一次,我突然得了急性阑尾炎,痛得直打滚,爸爸又出差去了,只有新妈妈来料理一切了。她叫来了‘120’,将我送进了医院,动了手术。这时,我偷偷地瞟了新妈妈一眼,只见她累得满脸通红,汗珠直往下滚,气喘吁吁,一边揩(kāi)着汗,一边轻轻地摸着我的伤口处,眼里含着祈(qí)望的泪水。不知怎地,我的眼泪也来了,情不自禁地叫了声:‘妈妈!’她一怔,也轻声地呼唤道:‘女儿!’接着,她把那滚烫的嘴唇吻在我的脸上,一股暖流遍布了我的全身,我们紧紧地抱在一起,这是多么慈爱的吻啊!”你看,这段文字写到的“吻”,就非常动人,为什么呢?因为它写了特殊的人物“新妈妈”,写了特殊的事件“我”“得了急性阑尾炎”,写了特殊的地方“医院”,更主要的是新妈妈给了“我”深深的爱和无限的情,有过程,有曲折,“我”怎能不感动呢?新妈妈怎会不给“我”“吻”呢?这样写,既合情合理,又具体生动,你读后也会感动不已的。(作者:大白,选自:语文报)三四年级写作技法:巧用象声词,增强感染力“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句中作者在象声词“哧”的后面加上叹号,不仅表现出了小女孩在墙上擦火柴这个动作的过程和情态,形象地模拟出了火柴点燃时那一瞬间所发出的声音,而且通过“哧”这个表示细小声音的象声词映衬出了“又冷又黑”的大年夜的寂静,从而把读者带进这特定的氛围之中。“勒墨摸摸自己的牙齿,想想大火烧身,想想海浪冲击,他的脸刷地青起来。”(《一幅壮锦》)这里“脸青”本无声音,而作者却用“刷”这个象声词来修饰,生动地描绘出了勒墨在听了老奶奶的话以后,脸变青的速度之快,形象地刻画了勒墨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的性格特点。“李大叔脑袋轰的一声,眼泪就流下来了。”(《小英雄雨来》)句中这个“轰”字生动地透露出李大叔在听到“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后,所产生的一种极度震惊和万分悲痛的内心世界。“旁边一个鬼子嗖地抽出刀来,瞪着眼睛要向雨来头上劈。”(《小英雄雨来》)这里“嗖”模拟利刀出鞘的声音。它既准确形象地表现出日本鬼子那种穷凶极恶的动作神态,同时又为下文雨来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不屈服、不动摇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小音乐家扬科》)这里“哗哗”描摹了白桦树风吹作响的声音,这声音凄惨、悲壮,不但渲染出白桦树为扬科惨死鸣不平的悲剧气氛,而且表达了作者对扬科的深切同情,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作者:何剑芸,选自:语文报)三四年级写作技法:悄悄话要“悄悄”说说悄悄话是生活中常有的事,有的话语不能让别人知道,只能两个人小声地说,或者只能几个人在一起低语;有时候不能打扰别人,但话又非说出来不可,也要悄悄地说。我们写作“悄悄话”的情节时,笔下要表现出“悄悄”的特点,不然就失败了。例如:小春兰眨巴眨巴大眼睛,歪着头,神秘地说:“爷爷,你把耳朵凑过来……再近点。”爷爷点点头,把耳朵凑到了小孙女的嘴边。“告诉您,爷爷,我被评为三好生啦!保密!可不能对人说呀!”爷爷一听,也像个小顽童似的,对着小春兰的耳朵,压低声音,竖起了大拇指,有点儿激动地称赞道:“了不得,爷爷祝贺你!”越说声音越大,一下子被小春兰捂住了嘴巴:“小声,小声!”他们两人都像小偷得逞(chěng)那样,窃窃地笑成一团……你看,这段文字是写说悄悄话的,就写得很成功。一是内容具备悄悄话的特点,小春兰第一次被评上三好生,当然很高兴,她要把这个消息告诉爷爷,又怕别人知道,让爷爷保密,有一种害羞的心理,只有悄悄地说,这是符合情节实际的。二是用进了不少关于“悄悄”方面的词语,如“神秘”“把耳朵凑过来”“再近点”“凑到……嘴边”“压低声音”“捂住了嘴巴”“小声”“像小偷”“窃窃地”等等。这种内容与这些词语的密切配合,就将祖孙二人说悄悄话的情景刻画得生动有趣,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这就是悄悄话“悄悄”说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作者:绿洲,选自:语文报)三四年级写作技法:让题目更有深意同学们看到课文《给予是快乐的》(见苏教版教材)这个题目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是不是在思考“给予”是什么意思呢?这篇文章写的是保罗在圣诞节之夜和一个小男孩的偶然接触,并在接触中被小男孩的高尚品质所感动的事。题目不也可以用《难忘的圣诞之夜》吗?与《
本文标题:三四年级写作技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51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