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32第六章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第六章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本章学习目标学习本章要求在掌握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具体实践上,理解中央银行性质和职能的实现途径,了解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在这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第一节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一、再贴现业务1.再贴现业务的概念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以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之所以称为“再贴现”,是为了区别于企业或公司向商业银行申请的“贴现”和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转贴现”。2.再贴现业务的一般规定1)再贴现业务的对象:多数国家都是在中央银行开设账户的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2)再贴现业务对象规定•大都规定票据必须是确有交易基础的“真实票据”。•已办理贴现但未到期的合法票据。3)申请和审查4)再贴现率的确定部分国家制定“惩罚性利率”,高于货币市场利率。大部分国家作为“基础利率”,充当货币政策工具。5)再贴现票据的规定再贴现金额=票据面额-再贴现利息再贴现利息=票据面额*日再贴现率*未到期日数日再贴现率=年再贴现率/360=月再贴现率/306)再贴现额度的规定限制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金额,并对银行进行检查。7)再贴现的收回通过票据交换和清算系统向承兑方收回资金。3.再贴现业务的作用机制–中央银行在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在形成自己资产的同时,创造了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例:央行购买10亿元票据–再贴现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构成的成本高低和能力大小。–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总量。资产负债票据+10亿元准备金存款(发行货币)+10亿元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资产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10亿元票据-10亿元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资料:商业银行借入准备与非借入准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法定准备金数量不足时向拥有超额准备的银行借入的货币资金称为借入准备,按其自身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用作准备金的部分称为非借入准备,又称自有准备。区分借入准备和非借入准备的意义在于:–①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帐户的变动来考核一个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营状况,如果一个金融机构的借入准备期限过长,比例过大,其资金运营则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②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一般不愿对其他银行负债,在它们出现超额准备时,大都先偿还借款,然后再进行贷款或投资。存款派生或扩张,更多地依赖于非借入准备。因此,中央银行在控制基础货币和派生存款时,通常更多地考察商业银行的非借入准备金变动。我国人行再贴现业务中国人民银行票据再贴现业务始于1986年,但我国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发展滞后。人行再贴现业务具有以下特点:有额度,由央行控制,1998年以前纳入信贷规模控制,再贴现率调整机制僵硬,要求严格,资金投向受控制。《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二、贷款业务1.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履行央行职能。–通常定期公布贷款利率.对申请的银行进行审批。–特点:短期贷款,以政府债券或商业票据为担保抵押。没有抵押的称为信用贷款。–例:央行向商业银行发放10亿元信用再贷款资产负债对商业银行贷款+10亿元准备金存款(发行货币)+10亿元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资产央行贷款+10亿元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10亿元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2.对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以及政策性金融机构等。3.对政府的贷款–方式:直接提供贷款、买入政府新债券。–特点:短期贷款,限制额度。4.其他贷款–对非金融部门贷款;–对外国政府和外国金融机构贷款。三、再贴现业务和再贷款业务的特点和区别1.共同特点–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是履行最后贷教人职能的具体手段。–为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和贷款是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2.区别–收回方式不同:再贴现到期向承兑人出示票据,收回贷款;再贷款到期向央行归还贷款,收回抵押品。–贷款的安全程度不同:对于抵押贷款,两者无区别;如果是信用贷款,再贷款可能收不回贷款,风险较大。补充资料:美联储的创新工具四、我国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业务1984年人行行使央行职能以后,再贷款是我国人行主要的资产业务,也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1995年起,人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全部由总行控制,由总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总行发放贷款。贷款对象:人行批准、合格的、在央行开立独立的往来账户、按规定交纳存款准备金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城乡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财务公司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申请条件:–必须是人行的贷款对象–信贷资金营运基本正常–还款资金来源有保证贷款期限——四个档次–20天、3个月、6个月、1年再贷款业务曾经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最重要工具。参考资料:中国人民银行短期再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参考资料:我国央行再贷款功能的异化央行部分职能的财政化削弱了其信用独立性。作为国有金融机构的出资人,财政承担了金融改革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绝大部分成本。目前,很多成本都是由央行通过再贷款的形式来承担。1997年以来,在清理整顿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城市“三乱”(即乱批设金融机构、乱从事金融业务、乱集资)过程中,为解决被撤销金融机构支付个人合法债务和外债的资金缺口,26个省(市、自治区)以地方财政作担保,总计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申请了1411亿元的再贷款。1999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照面值收购四大银行14000亿元不良贷款,2000年央行被迫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了5700亿元的再贷款。2002年以来,由于股票市场的大幅下跌,一些证券公司纷纷陷入了财务困境。在处理这些陷入困境的证券公司的过程中,中央银行也被迫提供了大量的再贷款。第二节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一、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的概念和规定1.概念:–是中央银行作为市场参与者的一员,在公开市场进行证券的买卖。由此可以进行基础货币的投放或回笼。2.规定–购买对象:政府债券、国库券等流动性高的安全资产。•美联储——政府债券;•英格兰银行——商业票据和政府债券;–证券买卖市场:二级市场–买卖方式:买(卖)断和回购——正回购repurchase、逆回购reverserepurchase3.证券买卖的作用机制–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能够引起自身负债的变化。–例: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10亿元债券资产负债债券+10亿元准备金存款+10亿元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资产准备金存款(现金)+10亿元债券-10亿元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二、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的特点–目的是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三、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1.相同之处:都可以改变央行资产和负债,影响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工具。2.不同之处:依据不同、主动性不同、收益不同、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不同。我国人行的证券买卖业务1.概述:–1994年组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1996年允许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由人行行长办公室会议决策,外汇操作由央行在上海的公开市场操作室执行。2.交易对象: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和政策性金融债券。3.交易场所:银行间债券市场4.参与者:–参加同业拆借市场的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和农村信用联社。目前有48家四、证券买卖的效果表现–达到调节基础货币供应,满足商业银行流动性需要,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的操作目标。–初步形成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货币政策传导的机制。–配合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增加债券的流动性。热钱涌入与央行冲销热钱大量进入,加大外汇占款规模,影响货币政策正常操作,扰乱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2004年全年基础货币投放达到6600多亿元人民币,按照测算大约1000亿美元的热钱流入,就有8000多亿元人民币,因此,仅仅热钱流入就超过了全年的基础货币投放额。这迫使央行在公开市场大量运用央行票据强行“冲销”,仅2004年央行就发行了近1.5万亿元票据对冲,这大大增加了央行的操作成本,同时也使得我国货币政策主动性不断下降,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第三节中央银行的储备资产业务一、中央银行储备资产业务的概念和意义1.概念–由于国际经济往来产生的政府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大多政府将外汇和黄金及其他国际清算手段作为储备资产委托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形成中央银行的储备资产业务。2.意义–稳定币值–稳定汇率–调节国际收支二、国际储备的种类构成1.黄金–是最古老的储备资产,最安全可靠,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储备资产中的比重下降。2.外汇–流动性好、管理成本低、有收益性;风险大;适合于作为周转。3.在IMF的储备头寸及未使用的特别提款权–安全、可靠、流动性强;不能随意获得。三、保管和经营储备资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确定合理的储备资产数量–过多是浪费资源,过少可能丧失国际支付能力。–影响因素:国际收支状况、国内经济政策、进口数量、债务数量以及长短期债务的比重、稳定汇率的目标。2.保持合理储备资产构成–安排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四、储备资产业务1.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管理–我国在确定外汇储备资产规模时,不仅要考虑进口数量和外债余额,还要充分考虑实现人民币可兑换以后,国际资本的流出入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因素。08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负面影响损害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意味着我国物质资源的净输出,这种状况并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如果长时期处于这种状况,将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支付高额的成本,主要表现为承担巨大的利息损失。一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从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要被强加风险溢价,从而必须支付高昂的利息。另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特别是美国债券。发行人民币国债购买美元债券的这一借贷过程中,潜在的利率损失不容忽视,最终的实际收益可能是负数。影响金融调控能力。如果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下去,将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而且也将逐步削弱中央银行进行冲销干预货币市场的能力,使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影响对国际优惠贷款的利用。外汇储备过多会使我国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优惠贷款。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对出口的依赖越来越重,将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发展失去持久力。2.我国国际储备的构成及管理概况–主要表现在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方面。–2002年5月,国际清算银行(BIS)发表的季度报告首次以专栏的形式对我国银行系统外的外汇清偿力和流动状况做了分析。该报告称在1999-2001年间,我国共使用了1251亿美元的外汇,其中796亿用于购买美国债券,44亿用于购买德国证券,15亿用于购买日本证券,396亿存放于BIS的报告行。根据该报告的分析,2001年我国外汇储备和个人外汇存款中80%是美元资产。–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统计数据,在我国2004年2067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增量之中,约490亿用于了购买美元资产,占同期储备增量的24%。从1983年到2005年3月期间,我国总共购买了3453.62亿美元的美元资产,占同期间外汇储备增量的53%;占外汇储备总额的比例由2003年6月的74%下降到了52%,但中国持有的美国证券和长期债券在美国相关市场上的份额一直呈上升态势。李振勤等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推测,2003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的近似组合大体为:美元70%、欧元15%、日元10%、英镑5%。到2004年9月底,美元比例降低至60%,我们依据上边的权重,估计欧元、日元、英镑的比例分别上升为20%、13%和7%。外汇储备构成中美元仍占绝大部分。美元资产比重过大隐含着巨大的汇率风险。在过去三年,美元持续下跌,对欧元平均下跌了35%,对日元平均下跌24%,而且据相关研究,美元将进一步走低。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如果美元贬值25%,美元资产的持有者遭受的损失将达到美国GDP的10%,其中,东
本文标题:32第六章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6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