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总论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陕西蒲城种猪养殖繁育场建设项目。二、项目性质研究、推广、续建三、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项目建设单位:陕西蒲城种猪养殖繁育场法人代表:董向斌四、建设地点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龙池乡五、建设规模本项目由陕西蒲城种猪养殖繁育场组织建设,在陕西省蒲城县建设以引进种猪120头开始,采用逐步扩群滚动发展的办法,三年后达到基础母猪存栏1000头的设计规模,所有仔猪经严格选育每年可提供良种仔猪9000头,育肥猪11000头,年可获得销售收入1200万元,净利润500万元。六、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水平,考虑主场的占地面积和能够容纳猪的数量,我们对年生产2000头左右肉猪的生产线实施工厂化生产管理方式,采用先进饲养工艺和技术,其设计的生产性能参数选择为:平均每头母猪年生产2.14-2.5窝,提供20头肉猪,母猪利用2期为三年,肉猪平均日增重700克以上,达90—100公斤体重的日龄为160天左右(23周)。设计的生猪普通生产技术指标:配种受胎率85%、配种分娩率90%、胎均总产仔数10.5~11.5、胎均活产仔数10个、断奶仔猪成活率95.0%、保育期成活率97.0%、育成期成活率99.0、全期成活率按91%计算,则猪场存栏猪结构标准为:妊娠母猪数=55头,哺乳母猪数=20头,空怀断奶母猪数=20头,后备母猪数=10头,成年公猪数=5头,后备公猪数=1头,仔猪数=200头,保育猪=250中大猪=450,合计:1016头(其中基础母猪为100头),年出栏生猪2000头左右。则需要建设相应的猪舍为:1)配种妊娠舍各一栋(建筑面积为25*7.2=180㎡)2)产子舍一栋(建筑面积为40*7.2=288㎡)分两个单元,每个单元设10个产床20个产位。产仔舍是全场投入最高,设备、保温和通风最好的猪舍,舍内应有保温良好并能排湿的顶棚和排风装置。3)断奶仔猪保育舍一栋(建筑面积为30*7.2=216㎡)两个单元每个单元10个高床保育栏,保育舍应设顶棚要达到保温通风排湿的目的。4)中大猪育肥舍四栋(建筑面积为25*7.2=180㎡)每栋12个栏,能容纳育肥猪120头左右。隔离栏一栋(建筑面积为10*6=60㎡)。猪粪便处理建设一个沼气池。配套及公用工程:A.给排水工程:自来水供给,以满足全厂生活及生产用水。B.动力及公用工程:哺乳母猪舍及仔猪舍均需一定的照明供暖措施,尤其在冬季,夏季则需要机械排风降温,另外为保证用电正常,还需配备200KW发电机组一组,根据生产及生活需要,需安装2T3(1.4MV)锅炉一台,为便于管理,种猪场四周及生活办公区与养殖区之间总共需修围墙400m。七、总投资项目总投资310万元,其中建投资181.1万元、引种43.08万元,铺底流动资金85.82万元。八、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310万元,其中省农业专项工程扶持金230万元,企业自筹80万元。第二章项目背景一、项目由来与准备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的大小,是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都在50%以上,有的达到70%以上。随着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无公害食品已经作为一种畜牧产业在发展,并将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陕西省蒲城县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农业大县,也是陕西的畜牧业大县。随着政府对农业的政策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养殖业已成为蒲城县农村的支柱产业,但多年来在养猪生产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蒲城县没有相应规模的种猪基地相配套,50%左右的种猪需从北京、河南、四川等地引进,加上长途贩运及管理问题和种猪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等因素,造成了种猪死亡率较高,有的达40%,所以在一4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地猪产业化的迅速发展。2.本县大量农户养猪采用传统的繁育办法,饲期长,品质不高,效益差,影响农户的收益。3.养殖专业户或养殖场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露天、圈养者居多,养殖工艺落后,不能形成全年均衡和平等能力,引起猪肉价格的波动,影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4.基层推广职能没有充分发挥,配套技术差,引进的种猪由于规模小,品系搭配不全,优良性能易退化。因此,必须建立较大规模的种猪场,以源源不断地供应蒲城乃至相邻区、县生产所需的优良仔猪,调控市场,缓和供需矛盾。目前“蒲城绿色养殖基地”的建设已经启动,以完善种养加相结合的良性生态循环模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科技示范区的功能,有效解决“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肥源,提高综合生产效力,即从“蒲城绿色养殖基地”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也必须建立配套规模的养猪场。二、项目区基本情况1、地理优势突出蒲城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位于东经109°12′17″-109°54′48″,北纬33°44′55″-35°10′30″,东西长52.8公里,南北宽47公里,总面积1584平方公里,耕地168万亩,14镇10乡,373个行政村,全县76万人,蒲城县地处陕西关中东部渭河平原东北隅。地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2度,5无霜期180—220天,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极低气温-10℃,极高气温40℃;日照时数全年平均时间较长。对牲畜的生长繁殖十分有利。水、电及交通情况,境内有洛河、白水河绕北部、东部流过,地下水埋深0—140m;电力资源充足,村村实现供电标准化;境内有西包、西延、西韩铁路线和西禹高速、渭清干线公路横穿县境;各乡镇矿区均可通行汽车,南北贯通,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发达,运输方便。2、饲料来源广、劳力资源丰富我县是全国优质小麦基地县重点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年均产粮3亿公斤,秋杂粮50多万亩,粮食总产30多万吨,可提供饲料粮8万余吨,粮油加工副产品3万吨,近年来种植优质牧草---紫花苜蓿10万亩,畜牧业年产值2亿元;饲料资源极其丰富,具备发展养殖业的良好基础。3、防疫体系健全,技术力量雄厚我县一直坚持“三权”归县,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疫病防治网络,县农牧部门现有畜牧兽医专业人员50名,其中高级畜牧兽医师6名,畜牧兽医师26名,助理畜牧兽医师8名。14个乡镇都设有畜牧兽医站,有专业畜牧兽医技术人员200多人。服务体系功能健全,群众基础牢固。4、新式养殖具有较高起点多年来,由于各基层畜牧工作人员的长期努力,特别是市场经济大6潮的冲击,广大养殖户已能普遍接受新科技观念,良种良法、市场销售、投入产出效益等观念在全市农村广大养殖户中已普遍形成。三、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该项目已初具规模,地址位于县城南越10公里,属龙池乡管辖,现有标准化猪舍2栋,200头存栏肥育猪,有良好的防疫设备,有技术人员4名,大专以上工作人员2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畜牧业越来越多的占主导产业,全县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是稳定猪鸡生产,全县有10个乡镇建立了养猪基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我省猪品种存在良种少,良种不良以及品种杂乱的严重问题,陕西是西北五省(区)养猪最大的省份,猪肉占肉类65%,人均占有猪肉达33kg。从国外引进的优良猪种用来改良当地猪的生产性能,是我国养猪业采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常用手段。但陕西养猪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养猪良种工程滞后。到目前为止,陕西省还没有一个专门从事外引优良品种、品系的曾祖代原种猪选育场,现大量使用的杂交外引品种是1995年前从天津、北京、湖北等省市猪场引进的,这些种猪引进主要是利用为目的,由于受到设备、技术条件、选育规模、饲养条件,等制约,抵抗市场风险和疫情风险的能力非常差。这些引进的种猪只重使用,轻选育,致使品种发生一定程度近交,其遗传品质、生产性能、体形外貌发生明显退化,与近几年猪的品种(系)的选育方向和育种目标、生产性能相差甚远。为了迅速改变我县目前外引猪良种程度低、良种少、杂交效果下降和良种繁育工程滞后等问题,有7必要建立良种猪原种场,迅速开展良种猪品种(系)的选育工作。2.优质猪肉的生产水平低,产量不足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未来的30年内,中国的人口还要增加,人均猪肉的占有量也将增加。据统计,如按每年平均新增人口1320万计算,到2010年我国,我国人口将达到14.04亿,如人均肉类消费水平为70kg(按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计算),其中猪肉约占65%,即45.5kg。全国猪肉需求量为6388.2万吨,比1996年增加56.8%,以每头胴体重76kg计,需出栏肉猪8.63亿头。如按出栏率150%计算,需养存栏猪5.75亿头,比1997年4.68亿头增加22.86%。但是,中国粮食产量有限,要在占全世界6.44%的土地上,解决占世界1/5人口的食品问题,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大问题。解决的办法是:降低猪肉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达到55%左右,即人均年食猪肉38.5kg,这样年出栏肉猪约为7.3亿头;在存栏猪数基本不增加(4.87亿头)的情况下,提高出栏率和母猪年生产力。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衣食住行和环境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猪肉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我国养猪业只有经历一次深刻的变革,走“安全、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农业正在由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转变。人们对猪肉品质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瘦肉多、脂肪适度口感好,而且要求猪肉中没有抗菌素、激素、农药、化肥、重金属、有机磷等有害物的残留。实施安全优质肉生产措施:8①大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只有发展了规模化、集约化养猪,才能在猪种、饲料、疾病控制、改善养猪环境上进行严格把关,实现安全优质肉生产。②加大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利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猪简单的经济杂交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现代养猪科学技术说明影响猪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遗传,不同品种与杂交组合的猪在猪肉品质上有较大的差异,表现有不同的肉色、肌纤维、渗水性、pH值、肌肉脂肪含量、味道、瘦肉率等。研究同样证明,猪胴体瘦肉率与猪肉品质存在矛盾,过高的瘦肉率与过快的生长速度必然导致猪肉品质的下降。研究也证明,含有中国地方猪种血液的猪肉品质好,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在改良猪肉品质中,如何提高我国地方优良猪种资源的开发利用。③实现规范的饲养,严格控制饲料中的一些药物和矿物元素的超标,大力提倡使用生物制剂、酶制剂、中草药制剂等。④从严治理养猪生态环境,严格进行粪尿的无害化处理,保证生产猪群的健康。⑤制定科学的防疫保健措施,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⑥实行养猪生产的“标准化”、“科技化”管理水平。使其贯穿养猪生产全过程,提高安全、优质生产的效果。3.环保的迫切要求种猪场、集约化猪场,特别是大型种猪场、猪场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也是未来21世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畜禽排泄物中的主要成分有9含氮化合物、钙、磷、可溶无氮物、粗纤维、其他微量元素及某些药物,各种成分的含量随畜禽品种、饲料原料及配方、饲喂方式等不同而不同。其随粪便排出后将引起严重的污染,包括对空气、水源、土壤等的污染。如氮的渗透、不良气味的散发、硝酸盐的产生使空气及饮用水质量下降;氮、磷和有机物的渗透、流水中氧气的消耗和水体的酸化对植物和土壤有害;氮气的排放通过沉积渗漏导致环境的酸化对植物和土壤有害;病原体、细菌污染影响人体健康及畜类生存;磷、铜、锌及其它微量元素、药物在土壤中富积,导致作物减产,影响人体健康。猪粪发酵后会产生NH3、H2S、粪臭素、CH4、、CO2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不但会导致猪只本身应激,降低产肉力,而且排放到大气中加剧空气污染、影响人类健康,同时大量畜禽粪便的产生和积聚也是滋生蚊蝇、细菌繁殖和传播疾病的传染源。据有关部门测算:1头猪1年产生的粪尿量约为2.5t相当于5个人粪尿的总和,北京2000年饲养600余万头猪,年产粪便量不仅为1500万kg之巨,而且相当于3000多万人即将近3个北京市人口粪尿的总合。一个万头养猪场1年至少向周围排出粪尿近3万kg,按中等饲养水平计算,这些粪尿中折合氨300-400kg,磷320-570kg,一头猪每天排放的污水量相当于7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可想而知,养猪场排泄物如此之巨,若不加以
本文标题:第一节总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63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