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1.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单纯的理论学说,而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指导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始终和工人阶级的实践相结合,必须随着工人阶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必须与时俱进,而决不能墨守成规、保守僵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还表现在,它必须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对各国的革命与建设实际进行正确的指导,否则就会产生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一百多年前,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我们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结果只能是理论脱离实际,对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损失。综观全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在每一个不同的地域,马克思主义都会与这个时代和这个地域的实际相结合,产生出符合那个时代和那个地域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以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与各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将革命和建设事业引向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别的国家一样,中国社会也有其特殊性,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无论是领导中国革命还是领导中国建设,都不能完全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也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的经验,而是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结合的必然产物,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八十多年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到底有什么结果?到底为中国解决了哪些问题?概括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就是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标志性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在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是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如何进行革命,具体地说就是走什么样革命道路的问题。这个时候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然是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为中国找到解决革命问题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办法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在解决了中国革命问题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有了新的课题。这个条件就是,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解决这一历史难题。在解决这一难题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应运而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面貌为之一新。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使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柳岸花明。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在新世纪来临之际,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国情,马克思主义必然继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必须继续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新成果。(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战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战争与革命时期的新的历史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具体表现在:一战后40多年,西文国家之间无战争,世界范围内保持出相对和平;二是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力是长期竞争共处,在世界范围内不存在无产阶级直接革命的形势;三是国际竞争的重点日益人军事转向科技经济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四是维护世界和平谋求经济发展成为世界主潮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世界范围内的众多矛盾,阳围绕着和平与发展这个主题展开的。邓小平正是从这种世界格局的变化出发,以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当代世界的矛盾和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不开中国。邓小平正是以此为立论的基础,以这种时代眼光和世界历史眼光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可以说,对世界历史主题变化的深刻把握和准确判断是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的时代根据,也使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头30年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然取得过的辉煌的成就,但也发生过严重的曲折,甚至出现过“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错误。究其原因,就是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同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经验教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低潮。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对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是不是有误?如果有误,那正确的是什么?因此,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也提出了要求:必须从理论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重大理论问题。正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重大理论问题。要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就前者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鲜经验进行总结的最新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原则、发展战略和指导方针,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或者说,邓小平理论是对人民群众迫切理论需要的积极回应。综上所述,邓小平理论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经验和科学总结,是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同时,邓小平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是当代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和确立起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其发展规律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1)从邓小平理论的结构看:它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哲学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第二个层次: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这些重要原理对整个体系起着奠基的作用。第三个层次:实践形态,即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基本战略和基本政策,这是以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而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目标、总方针和总政策,是邓小平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党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展开。没有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纲领,邓小平理论就没有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也就不能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巨大推动作用。(2)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看: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总之,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层次清晰、内容丰富、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3.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首先,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一样,都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实事求是这一精髓,并进一步将解放思想纳入到理论的精髓之中。其次,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丰富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再次,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在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理论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作出新的理论贡献,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1)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和
本文标题:第一讲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7164 .html